体育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

2021-09-09 04:24徐春喜
公关世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课程思政

徐春喜

摘要:新时代体育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要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体育院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也是体育院校深化“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新时代体育院校应充分挖掘体育专业蕴含着的思政元素,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间“藩篱化”“疏离化”问题,着力构建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探索体育专业课程育人新途径,以期充分发挥体育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体育院校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课程思政是课程回归育人本质,提升高校铸魂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问题的重要方式。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价值引领功能,既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现实召唤,也是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体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新时代体育院校教育教学的价值旨归,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思想引领体育院校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列宁体育观、毛泽东邓小平体育思想理论一脉相承。从国家层面的“体育强国梦”,到社会层面的“健康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站位高远,心怀人民,为人民群众、广大体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指明了前进方向。体育强国梦是体育工作者的梦,更是给亿万国人带来健康与快乐的梦,健康中国理论是关乎中国人民幸福指数的蓝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体育强国可待、健康中国可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和现代体育治理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思想融入教育教学是体育院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体育能够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体育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凝练新时代中国体育精神和体育核心价值,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培育新时代体育新人,助力体育强国。体育運动中的公平公正精神、勇于竞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规则规矩意识,都是当代文明社会的宝藏,这些精神和意识与我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密切相连,可以最大程度激励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激发人们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强化对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

二、强化课程思政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导向作用

毛泽东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目的在于以“野蛮体魄”为物质基础,以“文明精神”为价值引领,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助力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体育课程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载体,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落实到实践中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挖掘体育课程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一是需要体育院校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需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想意志与运动技能,正确认知体育运动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与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梦融入体育强国梦、融入中国梦。同时,将榜样教育嵌入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去,发掘本校突出运动特长人才,学习“女排精神”“乒乓精神”等中国运动健儿凝结出的体育精神结晶,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激情,开发个人体育潜能,探索运动健身规律,为学生终身运动提供思想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院校落实课程思政,重点在于教师提高思想站位。鼓励教师在专业体育技能传授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与进取意识,弘扬体育精神、塑造体育风貌,将德育与体育相融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新时代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更要发挥体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强大育人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新育人模式,在课程大纲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德育引导,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将体育精神、道德和品格三个要素有机融为一体,优化和扩大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三、构建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体系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集中考量。首先,在内容上做好要求。强化体育课程“立德”的作用,深化培育大学生道德养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体育学生实践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针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实践基础和学习目的,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以及体育精神等方面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将体育课程建成涵养学生道德的主战场,在体育运动中培育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其次,建立适合适宜的课程实践话语体系。在体育课程思政中凝练符合当代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实际的话语体系。尤其是在当前科技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沟通联系平台已经相当普及,学生成为了网络大军的“排头兵”,不仅最先接受网络语言,同时也是最先使用网络语言的群体。从工作实际出发,教师应该接受和学习网络语言,进而能够零距离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既加深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又可以实现话语的同频共振,切实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第三,体育院校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体育课程设计和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相辅相成、协同共进,不能彼此脱离。“两张皮、两个体系”的模式是课程思政进程中最大的障碍性因素。因此,体育院校课程设计要结合学校实际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进行创新,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综上,学校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方案中要考虑到体育课程的实践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思政进课堂的实践举措。而体育教师也应该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在实际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用一些学生普遍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科学育人理念。

四、优化“三全育人”模式下的体育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体育院校应该结合体育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创建出切实可行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教师应该按照“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将自己打造成专业能力强、教育理念先进、思想思维活跃的教师。体育院校要自觉加强“三全育人”与体育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既可以实现二者教育要素之间的协同进步,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同步发展。“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能够引领体育院校专业课程的发展,“三全育人”与体育课程两者之间应该构建无缝对接的协同模式,进而凸显体育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和资源。

体育是“育体”与“育德”的综合体,贯穿于整个中国体育史的一条主线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核心精神,也是中国体育一路筚路蓝缕走到当下的内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体育文化包含中国人民历久弥新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从当初濒临亡国灭种的“东亚病夫”到今日世人尊敬的“体育大国”,从百病缠身的封建斜阳到生机勃勃的民族复兴,爱国主义将中国人民牢牢凝聚在一起,最终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体育在国人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体育也在中国历史上承担了国人太多的期望与梦想,中国体育自古以来就和爱国主义密不可分,中国几代优秀运动员通过不懈的奋斗与付出,为中华民族正名,为国家争光。体育还内蕴着奋发拼搏精神和超越自我精神,也包含着规则意识、平等意识和合作意识,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办法。从教育发展角度看,体育专业课必然要完成从传统的技能传授到当代铸魂育人并举的转化,以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旨,以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为目标,进而积极呼应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性的召唤。体育院校课程思政要求高校和广大教师着力架设“育体”与“育德”间的桥梁,不断提升教育内涵和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综上,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时代特色和时代任务对于体育院校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切实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课程讲授能力。二是教师应该创新课程思政的内涵,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促进课程思政落地。三是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应该起到推动和监督的作用,切实保障“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顺利构建。

课题:沈阳体育学院2020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专项(项目编号:KCZXJG202002);

2020年度遼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立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0GXDJ-ZD022);

2019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9GXDJ-YB036);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度高教科研课题(项目编号:JGJX2018D97)

参考文献:

[1].赵富学、陈蔚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04):80-86

[2]刘华,王恒志.习近平欢迎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N].光明日报,2014-08-17(01).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8-09-11(01).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
体育院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