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09 03:48沈艳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5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古诗词教学应用研究

沈艳

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古诗词晦涩难懂,学生就会对古诗词产生抵触的心理,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要想构建高效的古诗词教学,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努力。支架式教学的引进,无疑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改善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用研究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所谓支架式教学,就是为学习者搭建一个知识理解的概念模型框架。支架式教学是将学习内容作为支撑,给学生指导性的牵引。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就是学生可以沿着所搭建的支架一步步往上走,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所谓“支架”就是教师从学生已知的知识提取出来搭建的信息链,即学习是认知同化的过程,是将旧知识和新知识发生关联的过程。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新知识和已知的旧知识有很大的关系,旧知识和新知识关联度越高,掌握新知识就会越快。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自苏联教育家及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经过维果斯基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个方面:(1)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2)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简单总结就是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和需要他人帮助解决问题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才是易于完成任务且有意义的。

教师的“支架”要搭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如果所搭建的“支架”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那么这个“支架”就失去了意义。假如所搭建的“支架”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也是同样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针对性地搭建“支架”为学生提供帮助。

二、支架式教学在教材及学情方面的应用

(一)搭建背景支架,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这一理论在我国早已出现,在当今诗歌鉴赏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的方法之一。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关雎》为例。《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而《关雎》这首诗题目的来源,则是因为《诗经》中一般诗的标题取自詩的第一句,所以,这首诗就叫作《关雎》。这些知识点在课文的旁边都有介绍,因此,这算是学生已知的知识点。那么教师还要引申出《诗经》中诗歌的其他特点,如《诗经》中的诗歌大都是表达美好爱情的诗词,抒发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经》中的语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准确、丰富、生动、活泼、形象。这些内容是新的知识点,也算是从已知知识点中引申出来的新知识,这就是在已知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起的“支架”联系。教师可以把下一首《蒹葭》和这首《关雎》联系起来一起教学,通过两首诗词的比较,让学生感受《诗经》语言的特点和丰富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增加对《诗经》的了解,进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关雎》和《蒹葭》作为《诗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也是被人们广为流传的诗词,它们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向往,这也说明爱情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不论在什么年代,人们心中都充满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至此,这两首诗的背景支架便搭建起来,学生对这两首的理解就有了初步的认知。

(二)搭建情感支架,奠定基调

虽然教师已经为学生搭建了《关雎》和《蒹葭》的背景支架,但是对初中生来说,古代生活和爱情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些陌生和遥远,因此,学生还是会很难体会到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就要继续深挖知识点,把学生引入诗词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关雎》这首诗采用了《诗经》中的咏物言志三法案:“赋、比、兴”中的“兴”,即由一个无关主题的事物引出心声,抒发自己的情感。本诗词使用了丰富的语言,如“流、求、采”等动词,“窈窕”“参差”等形容词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文学修养之高,文字技巧运用之娴熟。“流”和“采”这两个动词的运用,形象地展现了小伙子心理的变化,雎鸠的叫声和它们成双成对的景象,牵动了姑娘对小伙子的心,同时也表达了小伙子对姑娘的痴情和一往情深。由此,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情感的支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中美好的情境,也能体会到诗词中对美好爱情的描述,这就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搭建对话支架,了解学情

学情是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水平,进而可以确定其最近发展区,为搭建支架式教学奠定基础。最快找到最近发展区的方法就是与学生进行交流,即搭建一个对话支架,让教师和学生在互相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进而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还是以《诗经》为例,教师就可以针对《诗经》中的其他作品,与学生展开对话,如和学生讨论下《诗经》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作品,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通过交流这些知识,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增强学习效果,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搭建好支架。

三、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搭建诵读式支架,奠定感知基础

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就是要诵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初步体验作者的情感。但是对于古诗词的诵读,学生还是有一些困难的,比如新学习一篇古诗词,学生在诵读方面会有一些障碍。如在诵读《关雎》时,这首诗中就有很多生词,还有很多难理解的语句,这就让学生在诵读时对字音、重音、节奏等方面都难以把握,所以就很难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这也为诵读产生了障碍。因此,教师要搭建一个人诵读的支架,为学生解决这方面的难题。首先是生词,学生可以通过课文旁边的注释来学习生词。对于比较难理解的生词,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合作,借助工具查找解释,然后由教师来明确生词的读音以及解释。其次是在阅读中的重音,教师要先给学生诵读一遍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这篇诗词的重音在哪里,进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印象,在自己进行诵读时就会找准重音,从而更好地体验到其中的情感。最后是划节奏,教师在诵读时要划分好词语之间的节奏,让学生明白诵读时在哪里需要停顿,节奏要怎样划分。这样学生在诵读时就会掌握好抑扬顿挫,领略诗词韵律的美好,感受诗词中人物情感的波动起伏。

(二)搭建语言文字支架,排除诗意的障碍

语言的疏通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当学生掌握了诗词中文字的意思,在结合诵读时的语感和意境,就会对古诗词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古诗词的翻译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翻译的一个情况,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疑难句进行讲解,进而归纳整理搭建一个语言文字支架。如《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就是“高矮不一的水荇菜,要从左到右去打捞它”的意思。教师要想搭建语言文字支架,就要在重点和难点词汇上为学生提供支持,把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内容给解决掉。通过语言文字支架的搭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完成古诗词的学习目标,疏通了诗词的意思,也就掌握了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同时也提升了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三)搭建问题支架,提供重点线索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答,进而提升学习能力。问题支架的搭建需要教师对问题的难易度以及给出的线索进行精准的把控。问题支架要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高于或者低于学生的发展区都是没有意义的。问题要围绕古诗词的重点和难点来设置,如《诗经》中的两首诗,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所以,教师在问题设置上要围绕“情感”展开,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路和情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意境。

四、结语

古诗词对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难点内容,利用支架式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靓.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新课程,2017(10):210.

[2]张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分析[J].新课程,2018(7):216.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古诗词教学应用研究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