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甘冷 黄金
【摘 要】文化课作为中职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成为未来职业人的基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以及中职学校办学方针的转变,现有文化课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基于“无边界”理念的中职文化课程改革旨在打破传统的“三中心”教育教学方式,构建新的“课程无边界”“空间无边界”“导师无边界”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性。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开放式语文课堂的教育实践,详细展现了“无边界”课程的实施方法,以期为中职学校其他文化课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无边界”课程;文化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1-0062-07
【作者简介】1.梁甘冷,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杭州,310000)教师,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2.黄金,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23)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文化基础课(以下简称“文化课”)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的基本途径,对于促进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2020年3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也明确强调:“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学生学业基础,精选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夯实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共同基础。”由此可见,中职文化课对人的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文化课作为中职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工具性、情感性、发展性特征。[1]首先是基础性,文化课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学好专业技能知识。[2]其次是工具性,从语言沟通与社会交往方面来看,文化课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工具,是学生独立生活、规范自身道德行为、融入社会的基础。再次是情感性,任何一个职业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社会角色,[3]文化课能够培养人的文化素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最后是发展性,文化课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更是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由以上可以看出,文化课的基础性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创造了可能,文化课的工具性、情感性和发展性特征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可能。四者相互作用,共同为中职学生的发展服务。
“无边界”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要旨是跨越边界的交流与沟通,具有施教主体无边性、受教主体无边性、办学空间无边性、教育内容无边性等特征。[4]施教主体无边性与受教主体无边性模糊了教师与学生的边界,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了可能;办学空间无边性突破了班级授课的限制,将课堂延伸至生活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了可能;教育内容无边性更是摆脱了“唯教材”的缺点,将教学内容延伸到书本外,为拓展学生的视野提供了可能。因此,基于“无边界”理念的文化课程改革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需求。由此观之,中职学校有必要进行“无边界”教育理念的文化课程改革。
一、“无边界”文化课体系的理论构建
(一)“无边界”课程的内涵
“无边界”意味着消除传统教育领域隔阂,跨越地域和概念的边界限制,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5]近年来,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无边界”教育成为一个用来描述教育中一些新变革和特征的重要名词,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学科和观念上的边界,形成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6]“无边界”课程就是在这种理念下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中职学生的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塑造。[7]厘清“无边界”课程的内涵和框架,能够为文化课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对每个科目按照“学科”进行分类,每个科目恪守边界,不与其他科目联系沟通,只在课堂内进行教学,割裂了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削弱了学生对于文化课的理解和学习应用性。“无边界”课程并不是课程本身没有边界,而是在保持文化课原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打破其外在壁垒,让其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保持一种融通性,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中心,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满足他们的需要和特点,让学生能够以新的态度来面对文化课学习,突出教育资源的无边界色彩。
(二)“无边界”课程的构建
1.课程无边界——打破教材中心。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课程又是学校育人的核心环节。[8]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强调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是学生快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过分强调教材内容容易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割裂,限制学生的视野。[9]“无边界”课程的核心要义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使课程逐渐从原来的强分类走向弱分类,逐渐淡化课程知识的边界。[10]在课程上,以上级课程规划为基础,学校课程参照地方实际,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的整合形成学校特色课程。[11]
2.空间无边界——打破课堂中心。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发挥出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智能的情境,给个体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个体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其个性。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課制以来,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一直沿用至今。但这种固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进行自由讨论与合作,不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职开放式课堂教学系统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形式,不仅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中打乱传统的行列式座位编排,还打破了班级、专业之间的壁垒,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和教师。同时,网络、学校活动、社区活动、外出参观游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也使课堂不再局限于小小的一方教室,教学组织形式有了更大的自由拓展空间。[12]
3.导师无边界——打破教师中心。
在中职“无边界”课程理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被重新定义。如果说,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单向的灌输与接受的关系,那么“无边界”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则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通过创设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料、指导学习方法、协调学习矛盾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激发下,通过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建构知识,最终提高学习能力。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知识体系都在重构,师生共同成长。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又是主体,学生既是主体又是教师成长的促进者。[13]
二、“无边界”文化课的实践探索——以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开放式语文课堂为例
职业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职语文课程的构建必须摆脱只关注语文学科内容体系和结构的桎梏,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因此,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材中心、教室中心、教师中心”,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提出了“开放式教学”的口号,从学生主体出发,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和生命价值,并由此逐步关注到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道德活动等各个层面。在语文课程内容方面构建以“师生创造本”为主要内容的职高语文课程资源体系;在教学时空和教学资源的开放中,打破时空限制,让语文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主张语文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教学,多与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实行走班制,让学生根据实际自由选择班级和任课教师,并让学习合作伙伴产生动态变化;在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努力创造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如图1所示)。
(一)开放的课堂内容:整合课程资源
向专业开放,以专业为素材,是全面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亮点。实践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还注重语文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责任。
1.结合专业需要,自编校本教材。
从专业需求出发,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作为素材,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语文教材,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素养,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如针对烹饪专业语文教材的编写,首先,不仅是单元话题围绕着一个“味”字设计,而且每个单元的情境活动都要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学习篇目上,针对烹饪专业的特点,将语文学习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前两个单元着重于饮食文化,为学生最终成长为一名“儒厨”打下文化底子;第三单元着重于学生的事业观,给学生展现未来发展场景;第四单元则侧重培养学生坚持、善良、认真的人生态度。这些选文既考虑了学生的专业需求,又考虑了烹饪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最后,考虑到语文口语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将口语教学单独编成两个单元,让口语教学与学生专业需求紧密结合。我们除了编写烹饪专业的语文教材,还将酒店管理专业考试中的古诗文楹联、建筑专业的美学、会计专业的财经应用文写作和阅读融入语文教学,丰富语文课程的内容。
2.结合地方特色,进行语文综合活动。
我校位于西湖区,西湖是杭州著名的风景区,有许多至今保存完好的、有鲜明江南特色的民居,也有著名的龙井茶园和虎跑泉水,以及杭州餐饮业的老字号——楼外楼。这些都是我校不同专业开展综合活动的宝贵资源。如在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时,我们组织建筑广告专业的学生以三墩里弄、吴山老街、闸口为考察点,进行胡同文化与里弄文化的比较。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我们组织餐旅专业的学生参观龙井茶园,品尝虎跑泉水,从中体验品茶的乐趣和意境。在学习陆文夫的《美食家》时,我们组织烹饪专业的学生来到楼外楼,聆听楼外楼师傅们的饮食经。此外我们还在烹饪、旅游专业的专业发展中融入西湖区独特的西湖龙井茶文化,开设“导游与龙井茶文化”“农家乐、家常菜”等选修课,组织学生参与“西湖开茶节”“梅家坞、龙坞茶文化研究”“为梅家坞、龙坞茶农当一天免费导游”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3.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积淀人文素养的同时,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学生,必然具有思考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成为提高学生这些能力的适合的教学方法之一。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基础相对较好,但是由于目标不够明确,缺乏文化积累,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知识较广博的优点,我们决定以计算机专业为试点进行课程的重新设计,将该专业的语文课程学习从纯粹的课本学习中解脱出来,结合其他与人文有关的内容,分成四个研究板块:网络人生、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网络诚信体制。在网络人生板块的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与网络有关的风云人物,整理归纳他们的生平材料、创业经历,分析他们成功的要素,并通过班级QQ群展开讨论,发现自身优势,从而确立人生目标。这类研究性学习综合发展了学生信息筛选、多角度评论、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等多种学习能力,其意义在于它是在计算机专业学生实际的语文课程基础上,在电脑逐渐成为人类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方式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开阔视野,塑造人格,提升人文素養。
(二)开放的课堂时空:内外结合
“内外结合”是指语文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师课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将固定班级授课与走班选修结合起来,将班级内部学习与学校生活结合起来,将学校中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将传统的纸质媒体学习与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打开一片天地,使语文学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目前,我们将语文课堂分成四种空间形态,如表1所示。
开放的课堂空间将语文学习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中,利用中职学生爱动、善变的特点,帮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学习环境中发展特长。同时,开放的课堂空间必然需要开放的课堂时间来保证,教师将思考、讨论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建构知识体系。同时充分利用校内隐性的课堂时间,打破学校、家庭、社区的隔膜,形成一个立体的语文学习时空。
1.开放教室小课堂,转变传统师生关系。
教室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它的开放程度与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开放的小课堂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空间和时间环境。为了创设这样的课堂时空,我们不仅及时转变师生观念,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而且在实践中将权力交给学生。走班制采用“3+2”的形式,将语文分为基础模块和特色模块,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和个性展现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2.强化校内第二课堂,利用隐性教学时间。
走班制的选修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专业为单位的专业选修课,另一种是打破专业限制的任意选修课。无论是哪一种选修课,它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和教师,每次上课前都重新组班。此外,我校还充分利用隐性的教学时间,将语文课堂教学巧妙地渗透到全校性的活动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使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当班级或学校活动变成语文教学的契机时,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就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了提高。这不仅能够鼓励大多数学生参加活动,培养参与意识,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能逐渐提高人文素养,使语文教学服务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走进社会大课堂,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合。
走进社会大课堂就是把课堂放到社区、实习单位、大自然等环境中去,将蕴含在社会生活、日常交往中的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整合到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们还把学生在家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与校内时间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语文学习时空。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让语文知识不再只是课本上静止的文字,而是生动活泼、充满温度的真实世界,在这里,语文学习与生活真正地融合在了一起。
4.拓展网络学习空间,无限延伸语文教学时空。
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空间,我校建立了专门的语文学习网站,把语文课堂拓展到网络学习空间,充分利用储量巨大的信息资源,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使语文教学能够影响更多的学生。利用语文学习网站进行语文教学,主要包括“语文学习资源”“专业语文学习资源”“电子阅览室”“我的优秀作文”“话题讨论”“师生博客”6个板块。其中,语文学习资源板块主要包括各种与语文教材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供学生预习和自主研究;专业语文学习资源板块是以专业为单位,呈现各种与专业文化有关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电子阅览室板块提供优秀时文、经典作品的电子文本以及网络链接,这里包括了语文教师为学生推荐的书籍,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趣味;我的优秀作文板块给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空间,这些习作既可以是学生自己粘贴的,也可以是教师推荐的,每篇文章后面允许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充分体现了作文教学强调“我以我手写我心”的理念;话题讨论板块是师生就学校、生活、社会中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的板块,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担任管理员;师生博客板块是能表现自己思想情感的空间。
(三)开放的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中职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活动的课堂,有效的语文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开放的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的特点以及自身的特点,以多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1.以变化教学手段为中心的语文活动。
这种语文活动有丰富的形式,给学生的学习以新鲜感,使语文教学永远充满活力,比如散文和诗歌诵读课、小说教学中的阅读笔记报告会、探究性学习中的专题讨论会等。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语文知识。
2.以拓展学生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活动。
这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在拓展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人文素养的积淀。如烹饪专业的传统菜名追根溯源、餐旅专业的景点诗词楹联知识大赛等。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拓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3.以学生表现特长为中心的语文活动。
這些活动旨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自信心,尤其针对不同主题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活动,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角色扮演活动、《永远的蝴蝶》的剧本改编活动、以“傍晚、仙人掌、书包”为意象的小说编写活动、以社会实践汇报为主题的展示活动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形成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可持续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
此外,学生的自主提问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问、学生被动答,并最终指向所谓“正确答案”的教学模式,学生预习、学生提问、师生整理、师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模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我校开放式语文课堂实行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意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明显提高,对语文有了新的认识,当教师把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授课时,学生不仅对原先感觉枯燥的语文有了兴趣,而且带动了专业学习的热情,取得了共赢的效果。二是促进了学生专业的发展,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开放式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推动了学生的专业发展。三是激起教师课改的热情,提升中职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们开始逐渐转变思想,教学探究的氛围更加浓厚。四是引领中职文化课教学,提升学校整体教育品质。在语文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我校的数学组、英语组等也积极开展职教特色教材的编写工作和教学探索活动,在省年会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与此同时,家长的满意度、我校的招生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无边界”理念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方式,在课程内容、教学空间以及师生关系上打破了原来存在的壁垒,加强了学科与学科、课堂与课外的融通性,加强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无边界”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转变,更是一種教学理念的体现,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无边界”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主体间的理解和沟通,师生融合共生的课堂既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又是一种心灵的引领,师生共享课堂的幸福,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涵.应进一步明确中职文化课的功能定位[J].江苏教育,2019(4):1.
[2]张朝伟.中职文化课与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有效衔接的对策[J].电脑迷,2018(12):126.
[3]袁丰.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16(12):54-56.
[4]陈飞.理解与共存:“无边界”高等教育的支撑性理念[J].江苏高教,2003(2):19-21.
[5]詹韩琼.论高中语文的无边界学习[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彭红光,林君芬.无边界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图景[J].电化教育研究,2011(8):16-20.
[7]滕亚杰.打造无边界课程 促生命绽放光彩[J].中国教育学刊,2019(5):104-105.
[8]洪伟,李娟.大情怀的“无边界”课程构建——史家小学课程育人实践[J].人民教育,2019(1):15-17.
[9]何莉.“无边界课程”的校本化开发[J].上海教育科研,2017(7):61-64.
[10]肖驰,朱婕,胡航舟.泾渭分明的课程壁垒逐渐淡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8(3):31-43.
[11]班振,和学新.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整合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4):45-48.
[12]徐国庆,王璐.公共基础课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5-9.
[13]许艳丽,刘晓莉.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25):34-38.
[14]董奇.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J].教育与职业,2013(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