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琬碑刻杜甫秦州流寓诗的背景及其成因

2021-09-09 16:56蒋莉君
书画艺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二王

蒋莉君

摘 要:《二妙轩碑刻》于清代在秦州的诞生,是古代诗教与书教合体的文化结晶。清代宋琬集刻杜甫诗、“二王”字,是宋琬对杜甫的尊崇,说明中国古代诗教与书教在上层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宋琬 ;杜甫诗;“二王”书

天水古称秦州。唐代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寓秦州,作诗多首。清代顺治年间,著名诗人宋琬驻节秦州,他集众人之力,以“二王”法书为主要集字对象,把杜甫流寓秦州期间的诗作60首,刻石34块列置于玉泉观。清代秦州知州、诗人王宽叹其诗妙字妙,遂取书斋名曰《二妙轩》,故后人将宋琬集刻杜诗、“二王”字碑刻美其名曰《二妙轩碑刻》。清康熙年间,战乱纷起,此碑刻被毁坏散佚,现仅存3块残石,保存在天水市博物馆。

一、宋琬与秦州及其杜诗

宋琬(1614年―1674年),清初著名诗人,字玉叔,号荔裳,汉族,山东莱阳人。高祖宋黻,是明代莱阳第一个进士,父应亨,天启进士。宋琬乃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历官户部河南司主事、吏部郎中、陇右道(巩秦阶道)佥事、永平道、绍宁道、浙江按察使、四川按察使等。宋琬生逢吴三桂兵变,家属遇难,忧愤成疾,病死京都,时年59岁。

顺治十年(1653年),宋琬第一次被捕,出狱后出任陇右道路兵备佥事,驻节秦州,当他以满腔热情用减轻赋税,奖励生产的办法治理这片土地之时,却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6月发生秦州大地震。宋琬目睹惨状,忧心如焚。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无家可归者数以万计。宋琬一面向上级求救,一面毁家纾难,赈济百姓。因国库空虚,他“出家财,从莱阳邮致,以恤其灾”;并捐献薪俸,重修秦州城垣。因救灾有功,被钦赐蟒服并加晋一级,优升永平副使。他离任后,秦州百姓为他建生祠,刻石留像,以志怀念。

宋琬出身于世代书香名宦之家,他的家世有做清官良吏的传统。“先人俱出牧,清白是良弓”,他以此自勉。他的诗文风格直承杜甫“史”笔而来,更兼有先秦两汉诗歌遗风。其诗忧患苍生黎民者居多,言辞沉郁而敦厚。清沈德潜谓其诗:“宋以雄健磊落胜。”王士祯对宋琬诗歌评价更高:“诗颇类陆放翁,五古歌行,时闯杜、韩之奥。”宋琬心怀体恤民情的清官良吏本色,又深得杜甫诗歌遗韵。以诗“史”之才俱论,那么,宋琬选择杜甫秦州流寓诗,并集以“二王”妙字成《二妙轩碑刻》,这就具有一种历史性的必然。

宋琬40岁赴任秦州,官虽不显,但他的确有种济世天下的胸怀与抱负。秦州在杜甫笔下就是“鼓角缘边郡”的国边地,而对年轻有为的宋琬来说,就是他施展才能之地,这里有诗为证:“万里西征亦壮哉,篱边三见菊花开。蟹螯欲把不可得,雁声入耳何其哀。俸钱殆尽且沽酒,秋云虽好愁登台。何日拂衣沧海曲,长瓢短笠归徂徕。”[1]283宋琬是个有家国情怀的文人,他不但有实现功名的道德理想,也时时流露出一个中年男子的豪气。他曾慷慨解囊,把自己的薪水拿出,救震灾、修城垣、筑堤岸,其心存国家、心忧黎民的人生廓远境界岂非几首诗文所能概括!

回溯历史,公元759年秋天,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杜甫流寓陇右期间,写出了117首诗,平均每天写1首。《秦州杂诗廿首》就是诗人杜甫于秦州时所作的系列名作。在杜诗的研究领域中,萧涤非、李济祖等专家一致认为,杜甫流寓秦州所作诗篇,是真正开启杜诗成熟诗风的重要阶段。宋琬作为杜甫千载而下的知音,恰恰就在秦州驻节,刊刻杜甫秦州杂诗而树碑播远,这从自己政绩或者文化角度讲,都属一种思虑深远的眼界与智慧。宋琬书法取自帖学,亦宗法“二王”之迹,以“二王”法帖为主要集字资料来镌刻杜诗,实乃宋琬妙想,亦属天下少见的诗和书法的合璧盛举。

二、《二妙轩碑刻》所体现的诗教与书教

宋琬的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说,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他著有《安雅堂全集》《安雅堂未刻稿》传世,修成《秦州志》13卷,政绩卓著,《清史稿·文苑》有传。

宋琬最早的刻本为《荔裳集》,现在能見到最早的正式刊刻稿为《安雅堂文集》2卷,《安雅堂诗》1卷系作者康熙五年(1666年)寓居苏州时所刻。据统计,宋琬一生著述颇丰,今存诗歌1333首、词165首、文223篇,此外还有赋2篇、杂剧《祭皋陶》1卷。自刻过《二乡亭词》《安雅堂书启》以及剧本《祭皋陶》等,但现在多是残缺不全。康熙十一年(1672年)春,王士祯曾审定其诗稿30卷。宋琬入蜀后又结集《入蜀集》1部。

宋琬死后,其子宋思勃和族孙宋邦宪先后多次搜罗补辑,共凑成20卷,其中大部分是未刻稿。另据《登州府志》记载,宋琬还撰有《秦州纪异》《治蜀条例》和《治蜀谳案》各1卷,“皆事理详尽,文亦简净不俗”。现在,我们能看到收录最全面的宋琬诗文集就属当代辛鸿义、赵家斌先生点校,由齐鲁书社出版的《宋琬全集》。

诗教是中国传统儒教的重要内容。清沈德潜曰:“诗本六籍之一,王者以观民风,考得失,非为艳情发也。”明清之季诗论,说教甚多,皆以传统儒家“温柔敦厚”标准为纲。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论述杜甫诗歌遵守传统儒家道德观念的诗性创作之后,对诗的创作强调:“终以优柔敦厚为本旨。优柔敦厚,必不快心,快心必落宋调;做急做多,亦落宋调。”而对诗教与书教结合在一起论述最透彻的无过于清代邵长蘅了:

大块灵秀之气,融结而为山川,夫人灵秀之气,舒而为文章,为书画,是造物者可以泄其奇也。书画力可千年,文章之力无穷,顾皆不能如山川与天地相终始,然而山川幽丽瑰怪可喜可愕之奇,不能自名,乃反待人而名,而人之名之,往往托之文章,与夫图经金石刻,传之于世,而奇乃大著,则信乎人之灵也。[2]

诗文之教化类归经籍治世,而书画之作在古人眼里,也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工具与方式。人之立身与命运,首先是文艺发蒙之教育。“人心向善”本属宗教之词,乃属人类趋向于美德的一种理解与实践,而诗教与书教的合体,恰恰就实现了古典文人对文与艺相结合的一种普遍性教育方式。宋琬在秦州主持的《二妙轩碑刻》,既是古典文人实现功名传播的特殊方式与途径,也是实践儒家文化教化育民的一种德政工程。

宋琬曾沿杜甫流寓秦州线路,多次探访,仅陇南成县杜甫草堂,他就去过3次,他有首《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诗:

峡口寒云草木黄,杜陵人去水苍苍。朱弦一曲《飞龙引》,知尔重来下凤凰。[1]307

而另一首《同欧阳介庵拜杜子美草堂》诗:

少陵栖隐处,古屋锁莓苔。峭壁星辰上,惊涛风雨来。人从三峡去,地入《七歌哀》。欲作《招魂赋》,临流首重回。[1]249

宋琬此两首诗恐皆作于同谷杜甫草堂附近,且两“欧阳”先生就是一个人,欧阳介庵当时就是同谷县令。宋琬心念诗圣之情不能自已,故有多次拜谒杜甫草堂之行迹。此刻,笔者记起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先生两句诗来:“无端杜老同心事,四海风尘万里桥。”此情与此景,映照于宋琬之于杜甫,是何等情怀!何等深情啊!从宋琬对泾水、西峰、马跑泉、成县、清水等等地方留下的诗作看,宋琬一直在探访杜甫曾经流寓过的踪迹。杜甫千年之后,宋琬驻足秦州,竟然成为隔代知己与知音。

三、《二妙轩碑刻》拓本与艺术性

《二妙轩碑刻》是宋婉主持镌刻的杜甫流寓诗碑,原碑立于天水市玉泉观内,长1516厘米,高24厘米,由34刻石组成。宋琬以杜甫流寓秦州期间的诗作60首,多集肃府本《淳化阁帖》中“二王”等古人字,远聘兰州擅长钩摹之技的张正言、张正心二人,摹刻上石而成。后由于战乱,玉泉观中众多建筑被毁,该诗碑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秦州知州王宽离任闲游,他在秦州西关的一所僧房发现刻有杜诗的断石残碑,但仅存4首诗,计160字。王宽《题二妙轩碑》一诗中写:“淳化摹天宝,风流宋荔裳。诗遗百六字,碑获十三行。藤瓦东柯杜,鹅笼东晋王。千秋余二妙,零落赞公房……”王宽之后,《二妙轩碑》下落不明。

现在《二妙轩碑刻》拓本,据笔者所见,存世有二。其一,现流传最广,且被翻印最多的是天水市城建档案馆所藏拓本,[3]此本拓刻完整,全拓杜甫流寓秦州诗60首,且有党崇雅、东荫商、王一经、郭充、聂玠、邓旭等6人的跋和宋琬的刻后跋《杜诗石刻题后》。其二,天水市图书馆藏本。此卷仅拓杜甫《秦州杂诗廿首》,拓工极为精良,天水市图书馆于2007年6月以宣纸仿真印刷,其效果非2019年12月文物出版社刊印天水市城建檔案馆藏本可比。市图书馆藏本碑前诗圣杜甫像特别清晰,帖字字口刀笔之迹极为逼真,拓本上下有界栏,且杜甫像后的东海宋琬赞辞,没有丝毫破损,从其精湛之椎拓效果推断,此本应当断为初拓本。

1997年,天水市政府于天水胜地南郭寺内建立“诗圣碑林”,将天水市城建档案馆所藏《二妙轩碑》拓本重新刻石,供人观览。重刻的《二妙轩碑》现在也成为当地文化的标志性景观建筑,为展现碑刻复杂而曲折的经历,平添了一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史话。

在书法史上,就帖学而论,集字作为铭刻传世的方式和途径,作用于后人属于习字的蒙学范本,此类作品在书法史上属于大宗。宋代官方刻就的《淳化阁帖》,有好多帖子存疑,大多数属于集字作品。最有名的是由唐代怀仁所集刻王羲之书法的《圣教序》,就是后人习字最经典的范本。天水《二妙轩》之集刻拓印流传,其性质与《圣教序》无异,只是在刻制时间上具有远近之别,故其文物性质亦有很大差别。从艺术性上来讲,越到后面,主持者的艺术眼光与选择性更要优于早年所刻制。笔者在此无意于讨论唐代集刻《圣教序》与清代宋琬集刻《二妙轩》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从《二妙轩》本身最后来谈谈它的艺术价值。

杜甫诗歌蕴藉含蓄,回荡曲折,但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似乎并不太适合书法家去创作草书。虽然明代祝枝山、王铎等人创作过一些重量级作品,但普通作者多书写一些如宋诗一样比较直白的作品。《二妙轩碑帖》的广为流传,就为杜甫诗歌的当代草书化创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王”书法的高妙自不待言,宋琬主持此事,皆聘请高手所为,故帖字在取字与章法的协调上堪称一流,达到了书法集字的自然化、灵动化,帖字虽属刻石,但笔法锋芒显见,让学者能窥探出魏晋书法的奇迹妙趣来。因此,《二妙轩碑帖》近年在社会的流传,必然会对当代书法的正统书格起到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

(作者单位:天水邓宝珊将军纪念馆)

注释:

[1]宋琬.宋琬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3.

[2]徐中玉.本源·教化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93.

[3]天水市博物馆.二妙轩刻石墨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本文责任编辑:石俊玲

猜你喜欢
二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展厅时代取法“二王”的利与弊
晋代楷书艺术特点评析
米芾与“二王”书法审美之比较
浅析白蕉行书中的古意
共享单车困局:群雄混战“二王”,谁能活下去?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