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兵 吴跃峰
【摘 要】教育科研只有牢牢扎根于教育的土壤,从教育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出发,通过确定富有价值的研究内容、丰厚教学活动的科研含量、强化教育成果的落地,才能体现教育科研服务教学、促进教学的作用,才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关键词】教学现场 教育科研 生命力
教师离开了教育现场、离开了课堂,教育科研就是无源之水;离开了学生,教育科研就是无本之木。笔者在学校日常教育科研工作中提出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强调“搞诚信的研究,搞实在的研究,搞有效的研究”的教研工作要求。具体而言,就是立足教育教学,善于发现问题,通过反思互动,将其升华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1]。
一、确定富有价值的研究内容
1. 从实际教学中寻找“突破点”
教育科研的问题从哪里来?以前教师申报课题,总喜欢等教研室发下来的课题指南,然后凭感觉挑选,由于有些方向不契合教师的实际需求,造成教育科研少、慢、差、费。现在,我们要求教师放低视野,关注课堂和学生,努力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突破点”,反复论证,明确其研究价值,并在实践层面试行、验证、矫正、完善,做到有的放矢。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很多问题:(1)小组成员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技能;(2)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组织;(3)合作学习过多过滥,方式单一;(4)没有进行有效的铺垫;(5)小组成员的差异没有得到矫正和互补。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成为教学的点缀。为此,武原中学科学教研组及时提出“初中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找到了教研的突破点,不待外部驱动,便已开展研究。
2. 从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
教师在教学中总能发现某些成功经验和独特方法,如果加以优化和探究,开展课题研究,就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之一。换言之,学校要全力发掘校本师资优势,以教育科研为武器,使之成为教学行为改进的新生长点。例如,2013年,武原中学英语教研组申报了市级课题“初中新标准教材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探索可供借鉴的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途径,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2014~2017年,该组又先后开展了“初中英语生活化词汇有效拓展教学的策略研究”“促进初中英语生活化口语教学的策略研究”“初中英语‘微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促进初中生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的听说课综合评价研究”等“串烧式”系列化研究,初步建构起了英语活动观教学的基本框架,优化了生活化的习得方式和教学方式。
3. 从教育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教育科研既要明确目前的教育实际,进行校本课题研究,也要以深邃的目光、独特的视角审视教学发展的趋势,抢占教育科研的“制高点”。这既需要依靠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也需要教学行为的与时俱进。如近年来创新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武原中学适时利用地方科技产业特色,创建了“核协”创新坊,依托海盐核电的本土资源,提高青少年对核能安全的认知,提升初中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新能源安全高效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笔者紧紧把握这一“制高点”,开展了“‘核协创新坊:SAFE课程化实施路径研究”,通过校本课程(S即School)的多元推进、社会化(A即Anybody)支持性项目的合力贯通、家长(F即Family)志愿性项目的融入参与、专家(E即Expert)支持性项目的专业引领等四条路径,体现整体的英语内涵(SAFE即为安全高效利用科技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二、丰厚教学活动的科研含量
教研活动与教育科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异。学校的许多教研活动大多就事论事,缺乏准确定位,缺乏科学研究的元素,很多情况下多是统一教学进度,讨论教学活动,备课、听课、评课。而教育科研则是在教育理论关照下,按一定规划进行的具有前瞻性、系统性、高效性的研究活动,体现教研相融,研修结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产生影响[2]。
1. 明确教育科研主题
教育科研活动要体现“研”的特点,需要有明确主题。该主题可以依据学校主导课题确定,也可以根据教研组、备课组的课题来确定,针对各类教学问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如果主题涉及的变量多,操作性不强,就可以把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問题,各个击破,增强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例如,武原中学历史与社会教研组针对课堂问题生成缺乏深究、捕捉不到价值内涵的现状,结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问题的生成与教师的回应策略研究”这一主题,在教研活动中实行“问题悬挂”“问题招标”,以开课、说课、评课等形式,把问题还原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形成教师引发学生问题的生成策略,即在课堂民主氛围中诱导发问、在学生探究学习中主动发问、在创设生活化情境中体验发问、在多样化评价中鼓励发问。
教育科研要发挥应有作用,必须把科研目标、科研内容、教学过程层层细化,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教研活动中,注入科研含量。
2. 强化集体研讨活动
发挥好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集体研讨方式,能更好地进行教育科研,加快提升教师专业素养[3]。集体研讨倡导形式多样,以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活动等方式,围绕主干课题,聚焦课堂和学生,聚合共同语言、共同需求,而采用教学叙事、多种媒体互动等,有利于教师把问题细化为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
教学叙事。教学叙事以其“短平快”的特点,随时可以记录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再进行提炼、归纳。教师研究团队可以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案例征集、学科沙龙等,作广泛交流,主动听取教师间的相互建议,然后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修订、完善。在日积月累中,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知识体系也会得到丰富和完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进行的教学叙事和衍生论文具有长远性、指向性、系统性的特点,能使反思趋于现实操作层面的理性构建,使之具有科研价值。
自媒体交流。常态化的教研活动无法与教育科研保持同步,也缺少广泛的参与性和过程的连续性,不易对教研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研究、深度探讨,而借助以教师QQ群、微信和钉钉办公群为载体的网络教研,进行“另类”的集体研讨,却能克服这些不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零距离接触。
同时,基于课题研究的网络研修可以充分发挥团队中名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随时随地互动交流,指导其他教师作教学会诊,将事实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通过网络发帖、回复的方式,加以分享,可以获得最大效益。而发挥课题朋友圈的作用,可以引领研究走向深入。每年课题申报立项后,学校就有意识要求建立课题组微信群或QQ群,开辟自己的教育科研家园。教科室也适时给予必要的介入和检查,了解情况,加强管理指导。几年来,学校造就了以科研达人为骨干的教师研修群,抱团成长,一大批教师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
三、强化教育科研成果的落地
教育科研并不等于写几篇文章、搞几个课题,更重要的是把科研本身转化为一种自觉而规范的教学行为,转换成教育改革的第一生产力。对于基层学校来说,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就是把经过实际研究且被证明富有价值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由于教师主导的课题贴近一线教育教学,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教师容易通过摸索、验证、领悟,移植他人的优秀成果,也乐意去研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成果转化落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归纳起来,仍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适用于宏观层面的教育科研成果,以行政推荐为主。如通过学校省规划课题“初中生生活力培育的架构和实施”的成果推广,逐步形成了延伸的子课题“基于初中生‘生活力培育之项目学习研究”“基于生活力培育理念下初中生自主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和“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研究”等10多项课题,开发出“武动亮剑”“盐邑说法”“核协创新坊”等20多项学校特色课程,这些课程聚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课程阵地上提升生活力和实践力,最终滋养生命,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进活力校园的建设。二是适用于微观层面的教学科研成果则以观摩、借鉴为佳,通过“集体准备—观摩互动—矫正完善”的操作程序,以“一课一题一报告”活动为主阵地,真实呈现教学研究的全部进程。如学校数学组的课题“初中数学复习课‘学生说题的实践研究”,针对数学复习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剖析字句说审题、立足条件说思路、激活思维说解法、探索发现说规律的教学流程,达到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这一科研成果在整个教研组中得到移植,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教育实踐[4]。如果无法将教育科研根植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活动,不对改善教学有益的话,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育质量也将不会起太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1.
[2] 张丰.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行动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6.
[3] 何庆华.以校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师,2019(8):69.
[4] 武兴华.教师教育科研:强教之基[J].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9(3):31.
本文系浙江省2020年度教师发展课题“三式互进:初中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样态研究”(课题编号:YB202023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