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平
【摘 要】教师做事要为创造美好的生活服务,为建构幸福的人生服务。做事之时要不断地尝试创意、创新与创造。正确聚焦,快乐做事;避免误区,幸福做事;遵循规律,积极做事;学会分离,健康做事;彼此润泽,把事情作为磨砺和完善人生的土地、舞台、机缘,享受教育职业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 教育家 幸福做事 成长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教师经常有烦恼、抱怨、焦虑、挣扎的消极情绪,很多教师经常表现出忙碌、无序、机械、疲惫的负面状态。可是,我们通过阅读书籍、了解历史、观察人生却发现,古今中外,那些令我们尊敬和崇拜的教育家并不如此。他们往往与我们一样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艰难,人生经历也常常更为颠沛流离,但他们对教育执着追求的爱与信仰从未动摇,总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乐趣、情趣、智慧、意义等美好的东西,他们描述的“教育王国”与教育生活也常常令我们无限向往。教师要怎样做才可以获得这样的心境与能力?这样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怎样的方法与措施?
一、教育是“为己之学”
“古之学者为己。”教育者的一生从来就不只是教育别人,它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一生,这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最好的诠释。“育人”先“育己”,“育人”靠“育己”,“育人”就是“育己”。教育是培育别人,但更是教育者借助丰富多彩的教育工作不断磨砺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真实而深刻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想更轻松、快乐而又有意义地工作和生活,首先就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根本问题。
我们在观察他人和社会等外在事物时,有一种往往不被我们自身觉察但却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被观察事物的认识和判断的现象—观察者效应,即我们几乎没有办法不影响被我们观察的事物。如果观察者对观察对象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那么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期望来看待被观察者的行为。因此,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生活中,每个教师既深受教育生活的影响,同时,又可以深刻地影响和塑造教育生活;每个教师都可以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为精彩与丰富;教师天天在培养的学生,亦是成就自己的最佳伙伴。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让教师的教育人生也充满了无限可能,在与学生生命的相依相伴、相互影响中,教师也日益走向通达、幸福与高贵。
二、正确聚焦,选择觉醒的生命状态,坚持行动
怎样成为优秀的教师?怎样成为幸福的教师?这是很多人苦苦追问的问题。其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说起来并不难,因为成长的力量关键来源于自己,改变的力量也关键取决于自己,“我”变了,与“我”有关的一切就一定跟着改变。如果我们认真审视,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试图用“忙”来掩盖自己思维的肤浅和行为的迷茫,用“累”来遮蔽自己内心的挣扎与身体的疲惫。我们要改变“我”,就要从对自己的改变开始—改变“我”的内在丰富程度与外在呈现;改变“我”过去单调、肤浅的认知;走出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圈”,努力进入真正的成长状态。
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行为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人生方式,而人生最终的价值显然不在于满足物欲,而在于觉醒和思考方式。教师工作与其他职业不同,它面对的是人,教育就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人生对人生的引燃,只要用心去改变,完全有可能创造出完满而有意义的幸福人生。正确聚焦,选择觉醒的生命状态,坚持行动,就一定可以获得满满的幸福。
一是聚焦“促进师生身心发展需要我做什么”,而不是一味纠结“我要做什么”或“我想做什么”。我们都置身于社会之中,都有自己的需要,也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只是向外索取,则欲壑难填,永无满足。人生的意义,是不断生长的过程,也是不断释放与分享的过程。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能只是一味地吸纳,只有利他才能让人产生更强的社会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就是爱与智慧的传递。因此,和諧的师生关系建构,才更有价值;激情的智慧分享,才更有价值;美好的人生示范,才更有价值;生动的劳动创造,才更有价值。我们评判一位教师的能力与品质,不仅要看他为自己做了什么,还要看他为学生、为同事做了什么。
二是聚焦“如何在需要我做的事中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益,提升工作品质”,而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为了自己工作方便”。现在,很多人做事都是为了终结,一了百了,万事大吉。殊不知,当我们仅仅为了那个“看得见”的终点而辛苦忙碌的时候,其实只是在孤注一掷地做搬运、苦役。有意义的工作一定具有延展性、生成性、增值性,当下的工作完成,是走向未来的序章。我们的工作就是土地,我们就是生命的种子。即使土地很贫瘠,生命的种子也会吸收阳光和雨露努力生长。教师一定要善于借助外来的每一件事情,更好地磨炼、丰富、发展自己。
三是聚焦“在现有条件下,我能做什么,已做了什么,还可以做什么”,而不是空想“假设有什么,我就能做什么”或“现在没有什么,所以我不能做什么”。做任何事,条件都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条件都要靠等待和给予。优秀的人可以在条件不充分时,通过努力去获取、去创造。我们做事,也不能总是等条件都具备了再开始,人们都是在游泳之中学会游泳,在学习之中学会学习的。生活中,很多人做事时,总想着等待条件具备时再做,可是等呀、等呀,却最终发现,当条件具备时,时机早已丧失,价值早已过去。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成长性思维和成长性关系。
四是聚焦“我借助什么,就可以去做些什么”,而不是“领导不给我什么,我就不做什么”或“领导不要求什么,我就不做什么”。我们做事情当然需要借助一些资源,而往往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资源、那资源,最大的资源恰是我们自己;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工作并不单纯是领导安排的任务,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职责;我们也并不是任务的搬运工、命令的传声筒、问题的救火员,我们是自己工作的主人。当我们把工作的主动权、职责的实践权,甚至说创造美好教育生活的权利,更多地交给学生、家长、校长等这些外人的时候,我们则自然堕落成了工作的奴隶。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天生就是做生活的掌控者、创造者的,再艰苦的工作本质上都是一块需要耕耘和开发的土地,其成果最终取决于自己在其中种出了什么样的东西,以及在劳动过程中保持着什么样的认识和心情。
五是聚焦“做什么可以让我更轻松更好玩,也更能成长和幸福”,而不是“做什么可以让领导看见我,让同事赞誉我,让荣誉装饰我”。孟子说:“人之所贵,非良贵也。”就是说,别人送给我们的尊贵,不是好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如果做事只是为了满足物欲,只是为了取悦领导,只是为了被外部认可,我们可能获得了这种虚假的满足,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原本做工作主人的自己又变成了被外物驱使和左右的玩偶或工具。
“多劳”才能“多能”,我们努力做着各种事情,其实就是塑造和重构自己的载体,为自己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创造培养液、磨刀石、推进器,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让自己更有能力和活力。优秀教师必须知道,我们努力寻求的成长和幸福的密码,不在他处,就在自己身上。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自觉、自动、自尊、自爱、自强者必然得之。
六是聚焦“我做什么,就能吸引学生,让他们爱上学习或班级”,而不是“我做什么,就能管住他们,让他们听我的话”。“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优秀的人做事,都是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审视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去苛求别人。要想让教育教学走向成功,教师就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吸引力,而不是处心积虑地去管住别人。当我们一味想管住别人的时候,会发现被困住的往往是自己;而如果我们千方百计寻求方法、措施,只是为了达到“管住别人”这样肤浅而偏颇的目的时,就已经远离了教育要把人引向优秀与幸福的初心。
七是聚焦“我是否正在投入地做”,而不是犹豫“怎样做,用什么方法做”或在意“做了就会有什么好的或坏的结果”。无论做什么,患得患失,一定做不好;用力只能把事情做完,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幸福意味着生活在一种“沉醉”的状态中,即完全投入一种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沉醉、忘我、全然地投入,人就会脱离忙碌的机械与疲惫,进入美好的精神状态。方法、结果虽然也很重要,但过于在意这些外化的东西,则必然容易陷于表面和功利,常常是欲速而不达。
八是聚焦“我是否有毅力坚持,并随时调整措施继续做下去,做出品质”,而不是一味地“想着眼前的麻烦和问题”。做事情,哪怕是很小的民间技艺,只要是有意义的,走进去,走下去,走到深处就会发现风景。上面是一口井,下面也许就是一个广阔的湖泊。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成功和成果,无非是靠时间的累积和汗水的沉淀获得的。所以,古往今来,大凡圣人、哲人、伟人或事业成功者,都一再告诉我们:坚持,坚持,再坚持,只有坚持才能迎来胜利。
有了坚定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我们还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认知。我们的眼中,到底是问题和麻烦,还是美好风景和愿景,这一点非常重要。紧盯着问题和麻烦,心中往往是苦恼、焦虑和恐惧;而心中始终怀抱着美好的风景和愿景,则眼前就是一路光明。做好一件事情,确实不容易,必须保持一种定力,是把困难看得更大还是把目标看得更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的确很重要。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风风雨雨,但是风风雨雨又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一定需要油盐酱醋,但油盐酱醋绝不是生活的本真。优秀的人,总是有高远的格局与胸怀。在懦弱者眼中不可攀越的大山、大河,在领袖看来却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那摧残生命的严寒与风雪也变成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九是聚焦“在坚持做中,我尝试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而不是“学生怎么还没改变呀”或“结果怎么还没出现呀”。事物的改变往往是由量变走向质变,做事情、完成工作、人的成长都必然经历这样的过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心急,会被急功近利之心蒙蔽而忽视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特别是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我们经常存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往往会因为学生的进步缓慢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苦恼、失落或焦虑。其实,如果我们静心思考,则会恍然大悟:我们努力了,用心了,学生一定会改变;我们之所以看到學生没变,其实质不是学生还没改变,而是他的改变还在内在量变之中,还没有积累到质变的程度,因而还不能由内而外地通过外在变化而表现出来让我们发现。事物的改变都是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内在开始的。正如老子所说,无中生有,有无相生,“无”是事物存在的根本。真正的爱一定是使对方和自己都能不断地趋近于完美,而不是焦躁地付出和控制,所以,要善于看见光亮的地方,而不总是盯着阴暗、消极的地方,只有朝向光亮,才能发现美好。自然界有一个规律,植物总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孩子们也一样,要朝着赞美的方向发展。当然,教育确实离不开批评,但教育更需要温暖和鼓励。让我们一起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的美好,相信种子与岁月,相信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那些充满了期许、付出、努力和创造的生动而喜悦的旅程,一定会有惊喜和骄傲的收获。
十是聚焦“怎样可以做得更好,怎样可以留下美好的痕迹、多彩的过程性资料和充实、幸福的深刻体验”,而不是“我怎样可以获得更多名利”或“我怎样可以更快地完成或逃避”。生命的成长过程一定是渐进性的,教师需要看得见自己的成长,摸得着自己的幸福,但是,这些最本质的东西,不仅需要有努力耕种而静待花开的过程,还需要我们有很强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判断:哪些是更重要的?哪些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哪些是更益于我们工作和生活长远目标的?哪些是更有助于我们美好教育人生建构的?为了增强获得感、价值感、幸福感,我们的确需要将教育工作的隐性劳动努力转化为显性劳动去表达,让它有质感,可触摸,可见证。但是教育工作毕竟是创造精神财富的,其幸福也必定来源于精神财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精心设计、耐心培育……在这其中,那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恩有爱的真切而丰富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最好的财富,也是最大的幸福。即使是我们经常遇到困难和麻烦,转念一想,何尝不是工作转变的契机?
总之,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一名乐观、幸福的教师要会用工作的方式,觉察生命,找到归属感,树立幸福人生观,并影响学生。心中没有“人”的工匠雕不出有神韵的塑像,没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做不出有灵魂的教育。彼此润泽、共享美好,应该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工作目标和人生追求。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成丰实验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