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凤艳 舒媛 王晓方
武翠英,女,北京人,1941年4月出生,1961年9月参加工作,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退休干部。曾被评为北京市农林系统劳动模范、密云水库管理处优秀共产党员。
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当我们置身于密云水库的绿水青山环抱的壮美景色时,就领略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义所在。
一代代密云水库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无价之宝”的密云水库,已经退休的武翠英就是这个群体的优秀代表。一提起她,密云水库管理处的老同志们都称赞她是点绿密云水库荒山的“铁娘子”。
为绿荒山育幼苗
出生在密云的武翠英,上农校时就被华北地区第一大水利工程——密云水库震撼、吸引。她立下志愿:要到密云水库去工作。1961年9月,武翠英从农校毕业后来到密云水库,在这里扎下了根。1965年12月,武翠英因表现优异,加入党组织,从此干劲更足了。
当时,密云水库四周群山光秃秃的,每逢刮风就沙尘弥漫。当地流传着一段顺口溜:“荒山野岭树木少,乱后交错只有草,兔不拉屎鸟难见,狂风裹土四处飘。”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求造林绿化荒山,改善库区环境。这一要求激励着每一个密云水库人。武翠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水库四周的荒山点绿。
起初,武翠英被分配到溪翁莊苗圃工作,主要任务就是育树苗。这个活儿看起来轻松,实则费心费力。武翠英说:“育树苗就像咱们拉扯孩子一样,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因为这是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活儿。从耕翻平整土地、选择种子秧苗,到间苗修枝、浇水施肥、耪地除草,每个环节都不能疏忽。”每天完活收工,武翠英的腰就像折了一样直不起来,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挪不动窝儿。
春季育苗、秋雨季造林、冬季积肥是林业工作的时间表。“林场的活儿我都要会干、干好。”武翠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耪地的锄头,她总是拿最大的,铆足劲儿冲在前面。捡粪的筐,她也总是背最大的。那时候还没有化肥,需要大家满山遍野、走村串巷去捡粪,冬天满手冻疮。风干的牛粪、马粪好说,碰到湿软的猪粪,那可是顺着编筐往下流。有次捡粪时,一个老乡说她:“大姑娘家的,满世界找着粪捡,也不怕人家笑话,亏你还是吃‘皇粮的。”“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干过这活儿,这些粪可都是宝贝呢。”武翠英说。
翻山越岭种树忙
从密云水库林场溪翁庄苗圃育苗员、班长,到园林所林业队副队长,再到园林所党支部书记,在每个岗位上,武翠英都是巾帼不让须眉。
水库周边群山,海拔高的有近千米,低的也有三五百米。甭说当时没有大机械作业,就是有车拉树苗,有挖掘机挖坑,山上也没有道路可通行,只能靠人背肩扛。林业工人天一亮能看见树苗了就开工,天黑看不见树苗才收工回家,晚上还要参加场里组织的学习。
武翠英早期和爱人两地分居,孩子5岁那一年,出现了尿血症状,附近的医院治不了。同事和她一起把孩子送到了她爱人所在部队医院住院治疗。
当时正值秋季造林的最佳时机,武翠英把孩子放在医院,连夜赶回场里,带领大家投入到造林工作中。没想到,第二天,她爱人也要因公出差,孩子只能由一名战士照顾。
虽然心里惦念着孩子,但武翠英每天还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移苗、背苗、栽苗……她背起10多斤重带着土坨的树苗,一走就是十几里山路。孩子病愈出院后,看着孩子那消瘦的小脸、眼里含着的委屈,坚强的武翠英哭了,她觉得自己太对不起孩子了,抱着孩子久久不愿放下。
每当看到遍山青翠,武翠英心中就充满喜悦:“满山遍野的林木就像自己的孩子。每当我看到一捆捆树苗被运往山上的时候,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那么高兴。”
1965年,溪翁庄苗圃油松亩产达到了40万株,并且成活率高、质量好,被评为北京市农林系统先进单位,武翠英也被评为北京市农林系统劳动模范。
守护青山一辈子
无论是作为育苗员,还是作为班长、队长、党支部书记,武翠英都有着铁一般的担当和自律。在同事们眼里,她还是亲切暖心的武大姐。
教育家叶圣陶的孙子叶三午“上山下乡”时来到造林队。1965年,他在往山上运送树苗的过程中,不慎从山上滚落,脊柱严重受伤失去劳动能力,武翠英一次次为他送去组织的温暖;离休干部老牛的子女不在身边,武翠英就主动上门陪他聊天儿,帮他打扫卫生……她说:“密云水库管理处就是家,造林工人不易,我们这支队伍一人也不能掉队,多为他们想,多为他们办实事,我心里才踏实。”
武翠英一直把这些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幼苗、再到青山上茁壮生长的苍松翠柏当作自己的孩子,最担心这些林木受到伤害。退休后,为继续发挥余热,她成为老党员先锋队的一员,义务宣传保水护水、护林防火。“我要守着密云水库一辈子,要护着林木一辈子!”武翠英说。
(责任编辑: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