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屾,刘 洋,高 畅,陈徐梅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停车收费政策作为重要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被世界各城市广泛使用,在静态交通管理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 年9月国家计委颁布了《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计价格〔2000〕933 号)[1],规定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形式。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收费标准,对车辆停放起到了一定调节作用。但由于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停车收费标准时考虑的因素不全面,导致停车收费政策无法有效发挥调节静态交通供需的作用。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应运而生。为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采取分区、分时、分类、分车型的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
本文面向城市交通拥堵,基于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制定原则,从区域、时段、停车位置、违停情况、道路运行效率五个方面,选取了中心城区停车周转率、中心城区平均停车泊位利用率、中心城区车位周转率、工作日市区高峰时段平均交通运行指数、周末或节假日市区交通运行指数、高峰时段路内停车占比、路内停车泊位周转率、违章停车率、违停处罚率、小汽车出行比例、高峰时段道路平均车速等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综合法确定指标分级及权重,开展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评估研究,为相关部门调整、优化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提供评估方法,进一步提高价格杠杆在停车管理中的作用,进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20世纪4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在汽车普及的过程中开始面临停车难题,其政策导向由早期的扩大供应满足停车需求,逐步转变为通过限制供应调节需求,以此实现可持续的停车需求管理模式,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在欧洲,一些城市为应对汽车保有量饱和造成的交通拥堵,实施了因时而异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以路内停车位饱和度为停车收费衡量标准,超过75%时开始实施分区域停车收费,如收费后饱和度仍超过85%,则通过上调停车价格控制车位占有率;一些城市采取对办公场所收取停车税的政策,如在诺丁汉,其要求对拥有超过10个停车位的办公场所每车位每年征收250 英镑的停车税。此外,英国、荷兰的部分城市为响应欧盟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制定了基于排量的停车收费政策,即根据车辆二氧化碳排量在高峰时期实施不同的停车收费标准[2]。在美国,各个州以及不同城市间的停车收费政策有较大差异。鉴于停车问题带来的环境、拥堵等问题,许多城市制定了不同的停车收费管理政策,包括制定路外停车设施代建费制度、停车收费累进制度等,并设置停车收费的地区补偿机制,将停车收费用于改善公共设施[2]。在日本,政府在城市中心城区实施高昂的差异化停车收费,即对停车价格不设收费上限,企业可通过市场供需关系自由调节,如在东京中心城区,其停车收费标准为每小时100~800 日元不等,以此来减少车辆的停车时间和频率。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制定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时主要考虑停车位饱和度、温室气体排量、区域、时间段等因素。
201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5〕2975 号)[3]中提出要加快推行差别化收费:对不同区域的停车设施服务收费,要根据停车供需状况差异,并考虑道路网分布、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交通拥堵状况等因素,划分不同区域,实行级差收费;同一区域停车设施,区分停车设施所在位置、停车时段、车辆类型等,按照“路内高于路外、拥堵时段高于空闲时段”的原则,制定差别化服务收费标准。因此,近几年许多城市开始探索出台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一些城市在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更加细化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如2018 年6 月,南京市物价局牵头出台的《南京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4]中规定,公共停车设施和道路临时停车泊位收费实行城市中心区域高于非中心区域、道路高于非道路、干道高于支路、住宅区外高于住宅区内、白天高于夜间、长时间高于短时间、大型车高于小型车、违停成本高于规范停车成本的差别化价格政策。
综上所述,对国内外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特点的总结见表1。
表1 国内外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虽然我国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较国外起步较晚,大多数城市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仍在探索实施阶段,但目前我国各城市出台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制定原则比较精细,除了分区、分时,还考虑了分车型、分主干路、分位置等,这给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带来了更多的角度。
国内外在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关于政策效果评估指标的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宗芳等[5]应用连接树传播算法推断出了在停车费率影响下的停车时长、停车场类型等选择行为的变化,预测停车收费政策的实施效果;刘雪莲等[6]运用Delphi 法和AHP 法以及优化理论,构建了城市机动车停车收费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宁波市为例,对其停车收费绩效进行了分析;陆洋[7]针对深圳市实施路内停车收费政策的目的和特点,建立了以交通为重点,经济、环境和社会为补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路内泊位利用率、周转率、违停规模、道路车速等核心指标,以及商业点客流、机动车碳排放、市民使用体验等辅助指标,对停车收费试点片区路内停车收费实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及评价。
已有研究成果一方面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停车费率对停车行为的影响从而预测政策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主要面向某个城市或区域,从停车管理可能涉及的各个角度选取指标,综合评判停车收费政策实施效果。目前缺乏专门面向交通拥堵,且紧密围绕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制定原则,适用于全国各城市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将从区域、时段、停车位置、违停情况、道路运行效率五个方面建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为调整、优化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提供评估方法,进一步提高价格杠杆在停车管理中的作用,进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国家鼓励各地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抑制不合理停车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因此,本文将指标体系准则层确定为区域、时间、停车位置、车辆违停情况和道路运行效率五个方面,考虑因素如下。
(1)区域:一般分为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制定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时,需遵循中心区域高于外围区域的原则,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或小汽车转公交的方式出行,降低中心区域的停车需求,充分利用外围区域停车泊位,缓解中心区域的交通拥堵。
(2)时间:一般分为工作日和周末(节假日)、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制定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时,需遵循工作日高于周末(节假日)、高峰时段高于非高峰时段的原则,引导人们在工作日高峰时段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小汽车出行量,缓解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
(3)停车位置:一般分为路内和路外。制定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时,需遵循路内高于路外的原则,鼓励人们优先选择路外停车场停车,减少路内停车量,改善道路运行状况。
(4)车辆违停情况:主要考虑路边停车的违停情况。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可通过调节路边停车周转率等,减少路边违停情况。
(5)道路运行效率:道路运行效率可体现缓解交通拥堵的效果,道路运行效率提高,说明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了正向作用,反之则起到了反向作用。
根据准则层,从区域、时间、位置、违停情况、道路运行效率五个角度,分别选取了相应的指标(见表2),主要考虑如下:
表2 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1)从区域的角度,由于中心城区是城市公共活动开展的主要组成区域,出行活动密集,交通拥堵更为严重,在收费政策调整后,变化应更为明显。因此,主要选取了中心城区车位的周转率、利用率等指标。
(2)从时间的角度,工作日的高峰时段是交通拥堵最严重的时段,且周末或节假日也有高峰时段,在这两个时段,停车收费政策对动态交通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主要选取了工作日高峰时段和周末或节假日交通运行指数方面的指标。
(3)从位置的角度,由于路内停车产生的问题会更直接地影响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因此许多地方在制定停车收费政策时,都遵循“路内高于路外”的原则。因此,主要选取了路内停车的占比、泊位周转率等指标。
(4)从违停情况的角度,路边违停现象的减少能反映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对路边停车调控的有效性。因此,主要选取了违章停车率、违停处罚比率方面的指标。
(5)从道路运行效率的角度,出台科学、合理的停车收费政策,最终目的是通过价格杠杆来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因此,本文主要选取了小汽车出行比例、平均车速方面的指标。
由于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对区域、时间、位置和综合效果的影响不尽相同,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各异,在总评分计算中的权重各不相同。本研究通过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
首先,将同一层次的因素与上一层次对应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根据不同的重要度赋予不同的数值,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式(1)中:amn表示第m个因素相对于第n个因素的比较结果。
其次,在进行权重计算时,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一致性比率CR值。计算公式为:
式(2)中:CR 为一致性比率;CI 为一致性指标;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均值。
一般情况下,若CR<0.1,则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否则说明不具有一致性,应对判断矩阵进行适当调整之后再次分析。
通过以上方法,确定该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各项指标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计算得出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权重如表4所示。
表4 指标层各项指标权重
此外,一致性检验结果表5所示。
表5 一致性检验结果汇总
评分方法中各指标评分均采用1分制,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0.25 分、0.5 分、1 分。确定每个指标分值的方法是,将差别化收费政策实施前后的指标值进行比较:部分指标提高则得1 分,降低则得0.25 分;部分指标降低则得1 分,提高则得0.25分;政策实施前后指标基本无变化的得0.5分。各项指标评分方法如表6所示。
表6 指标层各项指标评分方法
表6 (续)
城市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评分采用综合法计算,将各百分制的指标得分与相应权重相乘后累加求和,得到城市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评估分数。计算公式为:
式(3)中:Q为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评估得分;Wi为指标层权重;Ci为指标层权重对应得分。
根据式(3)计算出效果评估得分可确定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评估等级,如表7所示。
表7 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评估等级
表7中,“效果良好”表示出台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明显,各方面指标都出现正向变化,城市总体道路交通状况得到改善;“效果一般”表示出台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处于平均水平;“无明显效果”表示出台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对停车管理和改善城市道路状况未起作用;“效果不好”表示出台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使道路交通状况趋于恶化,亟需调整收费政策。
以某市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为评估对象,利用本文所建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对其停车收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该市2018 年出台了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对驻车换乘停车设施和道路停车实行政府定价,道路停车收费按照中心城区高于外围区域、拥堵时段高于空闲时段、路内高于路外的原则确定。通过搜集整理该市2017 年和2019 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各指标值如表8所示。
表8 某市差别化停车收费效果评估指标值
参照表4和式(3)的指标值计算方法,对该市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进行总体评估,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某市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评估总得分统计表
根据表7 可知,该市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总得分达到“效果良好”等级,表明该市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实施效果显著。具体来看,该市中心城区停车周转率及停车泊位利用率有明显提升,而路内停车占比和路内停车泊位周转率等变化不大,在今后的政策优化中还需重点关注路内路外收费标准,以进一步提高路内停车周转率,改善道路运行状况。本文所建评估指标体系对该市的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
本文在调研整理国内外停车收费政策现状的基础上,从区域、时段、行车位置、违停情况、道路运行效率等五个方面入手,选取停车泊位利用率、交通运行指数、路内停车占比、停车泊位周转率、小汽车出行比例、道路平均车速等相关指标,构建了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法确定指标分级及权重,通过政策出台前后的相关指标值的对比确定各项指标值,从而得出差别化停车收费效果评估综合得分,为相关部门调整、优化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提供参考。随着今后对停车管理认识的不断加深和对停车数据的全面掌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项和评分标准也将逐步修正,评估指标体系将会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