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以安徽省医学院校为例

2021-09-09 10:43汪亚男王小许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医学生

汪亚男 王小许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而医学院校与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重要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担负着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精技能、重人文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医学教育的改革既要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又要发展其能力,还要提升其素质,只有三者齐头并进,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符合国家教育战略对于新型人才的要求[1]。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高尚的职业操守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迎合国内医学科技创新和国际医学技术竞争对卓越医学人才的要求,成为新时代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自身力量。

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仅靠课堂教育还远远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的[2]。“第二课堂”作为传统教学课堂的延续和补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深化课堂教学知识内容,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3]。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相反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双赢”。“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来定义的。当前教育界的主流理论认为“第一课堂”由规定的教学时间、特定的教学大纲和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构成。那么在“第一课堂”外开展的以思想、学术、文体、科技、公益等活动为载体,具有灵活导向性和开放创新性等鲜明特征,旨在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形式就是“第二课堂”[4]。

一、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引入“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由于“第二课堂”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相比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在全面培养人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一)“第二课堂”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第一课堂”强调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相比,“第二课堂”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创新性以及娱乐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奠定了“第二课堂”作为一种优秀教育模式的基础。虽然近年来“第一课堂”在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但其本质离不开“填鸭”模式。而“第二课堂”创新性的培养手段以及互动体验式的培养模式,更加适合于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医学生,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第二课堂”也拓展了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其团队意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这极大地弥补了“第一课堂”在教育体系方面的短板,并与之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教育形态。由此可见,“第二课堂”教育对医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正面影响。

医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文化艺术等“第二课堂”活动,这些活动前期有计划方案、活动定位、实施目标,保证了医学生在活动中完善知识结构、锻炼思维、陶冶情操、提升素质。简而言之,每个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医学生的收获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就参与者而言,其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个人素质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对于组织者来说,通过“第二课堂”教育的培养,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都会相应得到提升。

(二)“第二课堂”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当代医学生物质生活较为丰富,没有经历过老一辈的艰苦生活,体会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爱国热情不强烈。在经济社会快速运转的当下社会,特别是融媒体的兴起,医学生经历着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信息洗礼,部分医学生存在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第二课堂”正是发挥了思想引领的作用,以其不拘一格的内容和形式、不受专业限制的拓展性、非强制性的引导作用以及多维度的感染作用赢得了医学生的广泛信任,让其在思想宣传的氛围中、在耳濡目染之下感知社会正能量,在活动组织开展的实践中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实学牢。

(三)“第二课堂”助力于医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医学院校课程繁重,普遍存在课程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的现状[5],医学生常会发生负面心理活动。“第二课堂”在保持教育性的同时,利用其趣味性特征的优势,既能保持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热情,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调控其不良情绪、培养乐观心态、调节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在这个张扬个性的大学生时代,医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自己的鲜明个性是新形势、新时代的必然趋势。而个性的培养与建立并不能脱离集体,相反只有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建立并完善起来[3]。正因如此,医学生才积极投身到“第二课堂”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在亲自体验和实践中充分挖掘自己的个性潜质,结合自身特点,磨砺个性品质,完善人格,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医学院校“第二课堂”的体系构成

近年来,各大高校陆续将“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提上工作日程[6]。安徽省各医学院校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学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之路。纵观安徽省各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笔者总结出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如图1。

图1 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第一,以“德育”为核心,加强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领时代主旋律,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医德提升。通过教师的引导,医学生在“第二课堂”中以管理者、组织者或是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从而融入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工作中,激发其主人翁意识,通过共同爱好、兴趣、理想及信念,达到德育目的。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用“正能量”影响医学生树立时代新风貌。“第二课堂”人才培养通过在校内外大力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教育的途径,根植厚土,以医学生特有的仁术济世的情怀融合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镌刻品德修养,以大无畏的改革创新精神迎接各种挑战,同时从细节出发,于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之间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将不经意间的生活帮扶暖入人心,却又以小见大,提升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内容体系

1.以主题教育活动为重要载体,组织、开展丰富的团学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各阶段的社会热点,以爱国、敬业、奉献等为主题,具有覆盖面广、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感的特点。主要途径有:开展以生命为主题的相关的讲座和演讲,加深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之情,强化医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举办医学人文大讲堂、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通过榜样的力量感染医学生,提升职业认知;开展护理文化节、红医文化节、创新成果展示周等主题月活动,通过演讲、宣誓等系列活动使医学生锻炼综合技能。

2.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弘扬医者的奉献和服务精神

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覆盖社会调研、基层服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等方面。例如,开展大型赛事医疗保障志愿服务、社区义诊活动、慰问“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以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医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与此同时,医学院校也搭建了长期合作的校外医院实践基地,定期进行见习活动。通过见习活动加强医学生对社会医疗卫生状况的了解,明晰肩负的责任,促进医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自己在“第一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从而锻炼和培养医学生的工作能力,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一是组织保障。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以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共同落实为组织保障。纵观各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建设都不是依靠某一个部门完成的。而是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包括教务处、团委、学生处、人事处以及各二级学院在内的各部门共同合作、分工部署、协调监管建设完成的。

二是制度保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内在机制就是制度,而制度建设是维护“第二课堂”正常秩序的必要手段。建立起包括“第二课堂”实施制度、经费使用制度、学分认定制度在内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制度是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实施的基础。

三是设施保障。医学院校“第二课堂”的实施离不开软件、硬件的保障。目前安徽省医学院校根据医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基本完成了校园网全覆盖,同时给予“第二课堂”活动场地的支持,甚者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在开发个性化管理软件,为“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提供设施保障。

四是师资保障。依据“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医学院校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结合的“第二课堂”优质专兼职师资队伍。很多省内医学院校在校内聘请教师承担“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任务,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将学院的办学理念、人文特色以及医者精神传播下去。再者邀请校外知名学者、专家参与到“第二课堂”教学的指导当中,为培养出更多杰出的医学人才提供师资保障。医学院校为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教学计算工作量,给与课时认定,以此充分调动教师主动参与“第二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为保障“第二课堂”育人目标的实现,医学院校应建设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优化“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增添实践教学和创新性考核内容,不断完善“第二课堂”管理激励机制。目前,“第二课堂”学分制在安徽省各医学院校处于积极探索、实施阶段。我们熟知的“PU口袋校园”“到梦空间”等软件平台也被较多的医学院校用于“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建立“第二课堂”学分制,生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将“第二课堂”转变为课程,考核以学分制为标准。

三、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一)丰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7]中提到了要在医学人才培养供需中寻求平衡,加强医教协调,建立平衡机制。另外,针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建设,政府部门也提出了新要求、新展望。新时代健康强国的目标无疑是对当下医学生与从医者提出了新的思想建设要求。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总书记特别强调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出要统筹兼顾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同时也指出了“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医学院校通过“第二课堂”落实实践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推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融。以“第二课堂”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为依托,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的特殊性,赋予创造性地进行“第二课堂”建设,并注重因材施教。同时,寻求医学院校的特色亮点,组织开展诸如医德医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感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医学院校校园思政氛围逐渐浓厚,校园思政建设的精神引领作用日渐凸显,极大地丰富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建立符合医学院校人才培养需求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建设要求,近年来,在共青团中央的号召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工作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积极探索中。很多学校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考量依据,记录评价、管理监控、分析数据[8]。安徽省各医学院校正在深化“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在总结“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探寻“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有效机制,建设符合医学院校人才培养需求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医学院校尝试把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教学成果与医学生的学分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第二课堂”育人的质量,为我国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后备军、为培养全面综合性的医学人才作出贡献。

(三)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成为“低头族”。调查显示,除了正常作息时间,医学生有超过60%的时间都在网络上度过。显然,在当下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其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创新性及隐匿性等特点为医学生所追捧,更为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与机遇。省内医学院校紧跟时代要求,积极开辟校园局域网络建设,把学生感兴趣的、方便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转移到局域网平台,丰富医学生校园生活、拓展教育资源、延伸育人功能。同时,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录制抖音短视频等形式将“第二课堂”育人内容推送出去,增加时效性和视觉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创新性,让医学生在网络中自觉接受“第二课堂”教育。

四、结语

总而言之,“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对加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完善医学院校的育人体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全面科学地考量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医学院校积极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探索并构建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其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培养服务于人民和国家的优秀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医学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01—02合刊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二课堂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