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亭洲
(浙江科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 海宁 314400)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
解释:这里的“其”是指儿子。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父亲不在世的时候,表现出什么行为。若是三年能不改变父亲立的规矩(或为人处事的作风),就可称为孝子了。”
感悟:这是孔子对孝的要求。虽然仍有一些正确的内容,但从现在看来是有一定的问题的。社会在前进,儿子超越父亲是很正常的,也是作为父亲愿意看到的。当然,有些是父亲生前与儿子约定好的事情,是不应该随便改的。总之,对于这一点,读者要正确领会。
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
解释: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樊迟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 岁。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礼。”当时樊迟在驾车,孔子就告诉他这一点。樊迟不理解。孔子解释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的要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以后,要按礼的要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感悟:孔子非常重视孝道,而且要求依礼行孝。不是随便表示一下孝心就可以的。
3.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
解释: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4.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
解释: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行了。然而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心存敬意,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何不同呢?”
感悟:这里孔子特别提出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在精神上恭敬。这是很有道理的。这几年流行的“常回家看看”就是体现了这个意思。
5.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
解释: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当子女的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了。有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酒食,让父母先吃,这样还不能算是尽孝了。”
感悟:这一点恐怕很多为人子者都有同感。因为父母文化低,出门少,很多父母的阅历其实不如子女多。因此,父母说的话,很多时候感觉没有什么道理。这时候往往很难和颜悦色地与父母说话。
6.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
解释:几,轻微、婉转的意思。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表达了,如果父母不愿意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要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感悟:这里孔子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毫无怨言。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重要纲常说教。读者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要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
7.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
解释:孔子说:“父母在世,就不要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地方。”
感悟:这是先秦儒家对于孝的具体内容之一。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意义。
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
解释:孔子说:“对于父母的年龄,子女不可不知并需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要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要为他们的日渐衰老而恐惧。”
感悟:这一点是有道理的,对现在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9.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
解释: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弟同悌,是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其意是指: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者,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感悟:这里孔子学生阐述了一个道理,即孝顺父母的人,一般不会犯上作乱。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提倡以孝治国。康熙与乾隆都是非常提倡以孝治国的。但是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是有失偏颇的。也许这里的“仁”是代指“人”。因为古文经常用同音字来互相指代。
10.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篇)
解释:小子,对弟子的称呼。曾子有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损伤。《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身体要格外爱惜。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
感悟: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护身体,就是尽孝。因此,曾子在临死前对弟子们讲了这番话。
1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学而篇)
解释:娶妻,重视品德而轻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其力;侍奉君主,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孝。
12.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子张篇)
解释:曾子说:“人不可能自发地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
感悟:这里一方面说明人在失去亲人的时候是容易自发地产生悲痛的感情。同时也说明孝道是存在天性的。另外,“人未有自致者”这句话,可以延伸说明很多道理,如学习、自律等。
13.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篇)
解释:孟庄子是鲁国大夫,名孟孙叔。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是别人不容易做到的。”
感悟:这里其实曾子是想强调孔子的三年不改父之道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