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粮食“隐性浪费”

2021-09-09 00:43刘家亮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粮机收损耗

刘家亮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武汉430200)

1 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主要涉及粮食的供应保障问题。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并于1983年对这一定义作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可见保证充足的食物供给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2 近年我国的粮食生产

2019年我国三大主粮小麦、玉米和稻谷的产量分别为13359.63万t、26077.89万t和20961.4万t(见表1),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384.34万t(三大主粮占比约90.98%(比例为笔者计算),我国总人口140005万人,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4.95kg粮食(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比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粮食占有指标高出74.95kg(FAO人均粮食占有指标为400kg)。且我国的粮食产量波动除少数年份外,波动均保持在±6%的范围之内,且谷物自给率超过95%[1]。

表1 2019与2020三大主粮总产量与耕地数据

从表1可见,我国2020年度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相比于2019年度的,小麦耕地面积是负增长的,而产量却呈现正增长的趋势,增产约2个百分点;玉米耕地面积与产量都是减少的趋势,但产量减少幅度小于耕地减少幅度,相当于增产约0.02个百分点;稻谷的产量增长相对于耕地面积增长减少了约0.23个百分点。而从表2来看,我国粮食增长比率约为0.242%。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19年人口增长率为0.334%,高于粮食增产率,考虑2020年农业气象偏差等因素,我国粮食产量受其影响较大外,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数据总体令人满意。

表2 2019与2020粮食总产量与耕地数据

3 粮食的“隐性浪费”

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呈现增长的趋势,但由于粮食存在“隐性浪费”的现象,粮食安全仍受到威胁,尤其是在我国粮食增产率小于人口增长率(数据参考2019年)的情况下,注重粮食问题显得尤其必要。粮食的隐性浪费主要指在粮食生产后因技术滞后、操作不当等客观条件的影响造成了损失。首先,在粮食收割环节,我国大规模机收的粮食损失率就高达10%[2]。其次,在粮食的储存环节里,我国亦有部分粮食储存在农户手中为农户自留,而农户储存条件落后、技术指导缺失导致虫霉、鼠变等频发,导致粮食的实际储量减少,农户每年储存不当而损失粮食的比例约为7%~11%[3]。

且粮食的运输环节也会造成“隐性浪费”,由于包装、散粮运输须经过装袋、散装入库、打包加工,多次打包造成了粮食的抛撒与遗留,粮食的损失率随之增加。

综上所述,粮食的收割、运输与储存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3.1 粮食收割环节

以2020年我国小麦收割数据为例,根据《科技日报》2020-06-18及部分媒体报道,我国大规模小麦机收率达到了97%。而我国粮食机收的损失率大概在10%左右[2]。以10%的机收损失率、97%的机收率为标准进行粗略计算,2020年我国小麦总产量达13425万t(见表1),则机收入库粮食为:134250000t×97%=130222500t,机收粮食损耗为:

约当于2020年小麦总产量的10.7%。

以表1数据为例,每公顷产量为:

每公顷机收损耗量: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机械收割为主,人工进行补充收割的方式进行收割。我国人工收割667m2小麦的最终成本平均为600元[2]即9000元/hm2。假设机收的损耗率为10%,则每10hm2机收土地相当于漏收1hm2小麦,若使用人工收割弥补机收的损耗率,则每公顷机收土地分摊900元人工收割成本,按照2021-04-21小麦批发价格3.2元/kg计算,每公顷人工补收的小麦市场价格为:3.2元/kg×638kg/hm2=2041.60元/hm2。假设这种方式完全覆盖人工补收割的成本且带来1141.60元/hm2的经济收益,则全国约可带来:1141.6元/hm2×23380000 hm2≈266.9×108元的经济收益。实际上,大规模的机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以机收为主,人工为辅的方式保障粮食产量增加,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按照2020-04-21稻谷2.56元/kg,玉米3.18元/kg的价格。假设机收损失率为10%,人工每公顷收割最终成本为9000元(即弥补机收时人工成本为900元/hm2)。三大主粮皆采用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方式收割。

套用小麦的计算公式计算其带来的经济利益为:

稻谷(数据见表1):

玉米(数据见表1):

三大主粮相当于增加储量约:

推算全国范围带来约1148.5亿元的额外经济收益,以及11.11%的额外三大主粮储量。

(以上稻谷与玉米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与储量增加,皆为套用小麦机收损失率与每亩人工收割最终成本计算而得,是假设而得的数据。)

3.2 粮食运输环节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粮食运输方式有包装运输、四散运输、集装箱散运。包装运输的损耗在4‰~5‰之间,四散运输的损耗为1‰左右[4]。而集装箱运输所带来的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5]。据相关资料介绍,四散运输相比包装运输,每吨可节省成本15元[6],以2017年的数据为例,我国粮食物流总量达到4.8亿t[1],则可节省72亿元。散粮集装箱运输的成本相比散粮运输成本较高,但从整个物流系统考虑,散粮集装箱运输高出成本部分可以抵消买方的存货占有和储存费用。除此之外,散粮集装箱运输具有缩短周转时间,减少库存量的优势,进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快了资金流通的速度[7]。

近年来我国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国粮食物流总量达到4.8亿t,其中跨省物流量2.3亿t[1]。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全部打通,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原粮散粮运输、成品粮集装化运输比重大幅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升。笔者粗略计算,运输技术的进步预计将为我国节省70亿元左右的资金并减少粮食运输损耗到1‰左右。

3.3 粮食储存环节

目前我国粮食储存损耗率为5%以上(发达国家为3%)[3]。且部分农户生产自留的粮食,因产后处置不当导致的储粮损失高达8%[3]。整体上看,我国储粮损耗率应该在6.5%左右。比发达国家高了3.5个百分点(为笔者粗略估算而得)。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的发展,国家加强对农民储量技术的培训,对国有粮库进行升级改造,我们的储量损耗率必定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也将降低约3.5%的粮食储存损耗。

4 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的粮食各环节损耗较为严重,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粮食浪费率约为12%[2],这被称之为粮食的“显性浪费”。而在隐性的环节里,粮食的浪费率已经达到15%,约浪费1218.5亿元经济价值的粮食(笔者粗略估算),比“显性浪费”带来的损失高出3%。

预计未来,我国粮食各环节损耗达到理想水平,将为我国节省、1218.5亿元的资金及15%的粮食总量。以2020年粮食总产量为例,若全面改进粮食隐性浪费各环节的损耗,2020年预计增加约10042.35万t粮食,约当于2019至2020年度粮食总产量增速的17.785倍。

从经济角度来说,粮食产量的提高可以推动我国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以我国目前热点话题“猪肉”为例,猪肉产量少的问题会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而解决。据资料介绍,我国1kg猪肉,包含有喂猪的3kg粮食[2]。如果10042.35万t粮食若全部转化为猪肉,理想状态下约可转化为3347.45万t猪肉,使人均猪肉占有量增加约23.91kg。如果猪肉的供需得到平衡,则猪肉价格将下跌,进而降低居民生活成本,解放居民消费能力促进个人理财投资,由此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

近年国家对于粮食浪费问题越来越重视,2020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下发了关于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通知,强调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问题不容忽视,并提出积极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进程,以及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如果要减少粮食的“隐性浪费”,保障粮食安全,应加强制度管粮与技术管粮的结合力度,落实储粮质量安全责任制与各项管理措施,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收购监管,维护储运环节市场秩序,同时进一步加强地方的监管体制。从个体农户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储粮技术与采集装备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主粮机收损耗
扛稳粮食生产重任 大力推进水稻机收减损
多工况下永磁电机损耗研究分析
不同油菜品种机收损失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三电平ANPC变流器损耗平衡的SVPWM策略
机收包谷
三主粮高质量发展科技研究之路知识产权获得
全国小麦机收率96%创新高
5G传播损耗及链路预算
高品质变速器效率的理论分析
马铃薯主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