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中诗句再认过程的脑活动:一项ERPs 研究

2021-09-09 02:12
心理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脑电诗句效应

张 晶 刘 昌

(1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通 226019;2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

1 前言

诗歌鉴赏是通过鉴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对诗中的语言、意象和意蕴信息的接收和再加工过程。在诗歌鉴赏活动中,语言信息的接收是基础,意象的再造是桥梁,深层意蕴的探求是关键(吴思敬, 1987)。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披文以入情”这一语言信息的接收过程即读者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读者在头脑中将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意象。 单个意象的表征是不明确的,随着读者感知到各意象之间的关系,意象发生了知觉重组, 构建出一个具有无穷意蕴的整体意象,进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对诗歌中情感、意味等内在意蕴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一完形过程的发生,往往并非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以直觉的、“顿悟”的方式产生。 即在鉴赏诗歌时,同时地、完整地把握景物的形与神、景与情、外境与内境等。 从心理过程看,即把感知与领悟、观察与体验、观看与发现在瞬间同时实现(童庆炳, 1992)。 诗歌顿悟是一种心理状态与情绪体验, 是主体与客体在蓦然契合后,伴随诗歌“完形”产生的豁然开朗的审美快感;同时,诗歌顿悟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是超越理性与逻辑性,以异质同构的方式,获得诗歌整体意象的完形并把握诗歌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最先明确在诗学领域提出了“悟”的概念,“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借“妙悟”来说明在读诗或学诗的过程中,无须经过分析而直接把握诗歌审美特征和本质规律的过程。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将“悟”在诗歌审美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为“非悟无以入其妙”。 近代文艺理论家朱光潜(1982)认为,读诗和作诗,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便“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呈现一种“悟”的状态。 吴思敬(1987)也指出顿悟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鉴赏者通过凝神观照,实现鉴赏主体与客体的契合,诗歌的深层意蕴蓦然涌现,这一发现的过程就是顿悟。

诗歌顿悟的说法来源于禅宗顿悟, 但二者在悟的方法、 悟的对象和悟后的境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也就是说,诗歌顿悟虽似脱胎于禅悟,实则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心理过程。 而将诗歌顿悟和心理学的问题解决顿悟比较后发现, 诗歌顿悟虽然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但在心理过程和认知特点方面,二者却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首先,在加工方式上, 诗歌顿悟是一个不依靠逻辑推理的非常规思维过程,是对诗歌深层意蕴的一种直觉式把握。 除“妙悟”的说法外,钟嵘的“直寻”说,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说,王国维的“不隔”说,描述的实质都是诗歌鉴赏方式的直接性。而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也伴随着“常规推理的中断” 和 “思维的无意识飞跃”(Metcalfe,1986)。 其次,知觉意象的重组与完形是诗歌顿悟的重要心理过程。诗歌中的原始意象本是独立的个体,经过重组才完形成为整体意象, 进而促进深层意蕴的生成。 而问题表征的重组也是顿悟问题解决的一个关键特征(Sandkühler & Bhattacharya, 2008)。再次,顿悟问题解决具有“突发性”“直指性”和“连续性”三个特征(Epstein, 1984),而诗歌顿悟也是一个瞬间实现的过程。诗中文字的意象迅速跃然纸上,成为一幅直指人心的整体画面, 并且一旦你感受到这一整体意象,在之后的诗歌鉴赏过程中,不再需要重新理解与加工。 最后, 两者都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诗歌顿悟伴随着一种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的鉴赏快感(吴思敬, 1987),是一种类似于审美体验的正性情绪体验。 而问题解决顿悟过程的“Aha”体验也是一种愉快的、 明了的领会感 (Csikszentmihalyi &Sawyer, 1995),并被看作问题解决顿悟的定义性成分(Gick & Lockhart, 1995)。

鉴于诗歌顿悟具有和问题解决顿悟较为相似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特点,张晶等使用ERPs 技术,借鉴问题解决顿悟研究中的猜谜-催化范式探索了诗歌鉴赏中的顿悟过程(张晶, 刘昌, 沈汪兵, & 张小将, 2015),发现“有顿悟”较“无顿悟”诗句的加工反应时更短,并且“有顿悟”较“无顿悟”诗句在诗眼答案呈现后的600ms 左右诱发了一个更加正向的脑电成分, 这一成分可能反映了鉴赏过程中诗眼信息促发的语义整合和语义表征的更新。 这是对诗歌鉴赏深层心理机制探讨的首个有效范例, 但由于诗歌鉴赏的主观性特点和诱发顿悟范式的借鉴, 张晶等(2015)根据被试报告是否产生顿悟体验来区分鉴赏的深度。 顿悟式的鉴赏方式带来更深层次的诗句理解这一论断, 主要来自于以往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证据(吴思敬, 1987; 朱光潜, 1982)。 诗歌顿悟是否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诗句鉴赏方式? 有必要用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 这是以顿悟体验区分鉴赏深度的前提, 更是以顿悟过程来表征诗歌深层鉴赏发生的实证基础。 通过比较“有顿悟”和“无顿悟”两种鉴赏条件下诗句再认过程的差异, 可以推论诗歌鉴赏过程中两种条件的加工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为探讨顿悟是否反映深层加工提供有力的证据。 Craik 和Tulving(1975)发现加工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词语的记忆效果, 越高水平的加工条件下, 记忆效果越好,这可能与更多的语义卷入有关。之后大量研究采用相同范式, 验证了这一结果 (Gallo, Meadow,Johnson, & Foster, 2008; Rose & Craik, 2012)。ERPs 研究也发现,对刺激项目的联结记忆编码和更高整合度的加工,会产生更大的新旧效应(律原, 梁久 清 , 郭 春 彦 , 2015; Bader, Mecklinger,Hoppstädter, & Meyer, 2010)。 新旧效应是指正确再认“旧”项目比正确拒绝“新”项目引起的更加正向的脑电偏转。再认的双加工模型认为,再认加工包括熟悉性(familiarity)和回想(recollection)两种加工方式(Mandler, 1980)。 其中,熟悉性是对此前发生事情的知道感,是相对自动化的早期加工方式,只是对项目信息的提取,不包括情景信息的提取。而回想既包括对项目信息的提取又包括情景信息的提取,是一个需要认知努力的晚期加工过程 (Rugg & Curran, 2007; Yonelinas, 2002)。 根据此理论,新旧效应可以被分为两类。 熟悉性加工表现为额区400ms左右的负成分,其中,加工旧项目比新项目的脑电成分更负。由于在地形图分布上,这一负成分比顶区的N400 更靠近额叶,因此被称为FN400 效应(Curran,1999)。 而回想加工由顶部脑区 250~800ms 左右变化的晚期正成分LPC 表征,加工旧项目比新项目的脑电偏移更加正向(Rugg & Curran, 2007)。

研究拟使用ERPs 技术,采用鉴赏-再认的两阶段任务,比较“有顿悟”和“无顿悟”鉴赏条件下诗句的再认效果及其脑电成分的异同。 如果“有顿悟”诗句与“无顿悟”诗句在再认阶段的行为指标和脑电指标上无显著差异, 则表明诗歌顿悟可能并非一种特异性的、深层次的鉴赏加工过程;如果“有顿悟”诗句较“无顿悟”诗句存在更高的再认正确率或更快的再认反应时,脑电指标上表现为更显著的新旧效应,则证明诗歌顿悟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鉴赏加工方式。 具体来说,诗歌的语言信息和意象表征,在不同诗句材料中,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和相似性。因此在再认过程中,被试无论有无顿悟体验,对语言和意象等项目信息的表征和提取都应该是相似的,因此“有顿悟”和“无顿悟”的诗句在项目记忆上应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可能表现为相似的FN400 效应。 而诗歌顿悟过程如果通过意象重组形成了整体意象, 获得了诗歌的深层意蕴, 则对其记忆的编码不仅需要项目记忆,联结记忆也参与其中,即项目间的整合性会影响记忆的提取。因此,“有顿悟”诗句的再认过程可能出现反映回忆加工的晚期正成分LPC,而“无顿悟”诗句可能未见此效应。

2 方法

2.1 被试

14 名被试参加实验, 其中男生4 人, 女生10人,平均年龄为23.21 岁。 所有被试视力正常或矫正后正常且均是右利手。被试知晓实验目的,研究者获得了其知情同意。所有被试此前未参加过类似测验,实验结束后,获得一定报酬。

2.2 实验材料

从 《全唐诗》 中初步评定出240 句具有明显诗眼,且诗眼位于第二句诗中第三个字的五言诗句,诗句中都不包含生僻字和可能影响诗句理解的典故。其中对仗、非对仗诗句各120 句,且每类诗句中各有一半诗句被专家评定为具有负性情感, 另一半诗句情感为中性。招募54 名江苏省某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男12 人,平均年龄为21.52 岁)进一步对诗句的熟悉度、不理解度和情感维度进行五点评定。经分析,将不理解度大于3.10 的诗句筛除,以保证诗句材料的可理解性; 同时将熟悉度大于3.10 的诗句筛除,以保证被试在诗句理解加工过程中,是在思考中寻找解题关键诗眼, 而不是从记忆中直接提取答案。之后对诗句的情感属性进行分析,去除了预设中性诗句中,中性判断比率低于35.00%的诗句,并去除了预设为负性诗句中,负性判断比率低于74.00%的诗句。同时考虑到不同诗句形式(对仗、非对仗)和情感维度(中性、负性情感)条件下诗句数量的均等,最终筛选出168 句作为诗句鉴赏任务的实验材料。其中不同诗句形式(对仗、非对仗)的各84 句,每形式下负性情感和中性情感的诗句各一半。筛选后诗句材料的平均熟悉性得分为 1.75±0.16。不理解度得分为 2.44±0.31。即诗句材料不为被试所熟悉,并且较为容易理解,保证了诗句鉴赏任务顺利进行。 另加入12 句故意将诗眼和诗句进行错误匹配的诗句, 其形式和结构均与正式实验材料一致,但语义上无法理解,以鉴别被试是否认真完成鉴赏任务。 再认阶段的实验材料为在诗句鉴赏任务中,从前到后抽取的被试主观评定为“有顿悟”条件和“无顿悟”条件的诗句各40 句,并加入与诗句鉴赏任务材料结构一致的80 句新的五言诗句,共160 句诗句。

2.3 实验程序

诗句鉴赏任务流程如图1 所示,在呈现1500ms的“+”字注视点之后随即呈现一个300ms 的空屏,之后屏幕上出现上半句五言诗句,如“光风散微馨”,被试在此时间对上半句诗句进行理解,2000ms 后会自动出现空缺诗眼的下半句诗句, 如 “甘露__ 新碧”, 被试需要思考如何填入一个字使句子合理,想到适合的字即按空格键;若已经认真思考了诗句,但想不出答案,也可按空格键继续,被试的思考时间为6000ms。 按键300ms 后诗句空缺位置出现原始诗句中的诗眼答案字, 被试需要快速而准确地对此进行反应。具体为当被试看到所呈现的诗眼字后,发现与自己所想的答案相同, 则不按键,6000ms 后答案句会自动消失;若答案字使其理解了诗句,并产生了豁然开朗的顿悟体验时,用右手食指按数字键盘的“1”键,表示“有顿悟”;当被试认为所呈现的字仅能让其理解诗句,但不伴随豁然开朗的顿悟体验时,用右手中指按数字键盘的“2”键,表示“无顿悟”;当被试不能通过所给字理解诗句,也不能产生顿悟体验时,用右手无名指按数字键盘的“3”键,表示“不理解”。 被试不按键和做“不理解”判断的诗句均不进行后续统计分析。 完成判断后,在500~800ms 随机间隔后进入下一个试次。 若未完成判断,则6000ms 后答案句消失,在随机间隔后也进入下一个试次,所有诗句材料以完全随机的方式呈现。

图1 诗句鉴赏任务的实验流程

在所有180 句诗句鉴赏任务结束后, 屏幕呈现休息提示,被试自由休息5~10 分钟,随后进行一个出乎意料的再认测验(见图2)。 为排除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并让被试熟悉任务要求,将被试最初判断为“有顿悟”或“无顿悟”的各两句诗句与4 句新诗句随机呈现作为练习试次,将两种条件下判断的第3~42 句诗句作为正式实验中的旧诗句,并与80 句新诗句一并随机呈现。 在500ms 的注视点后,屏幕上呈现一句完整的诗句(包含上半句和下半句),被试需要判断该诗句是否在刚才的鉴赏任务中出现过。如果出现过,则按“1”键;如未出现过,则按“2”键,随后在一个500~800ms 的随机间隔后进入下一个试次。 被试有5000ms 时间进行判断, 如被试在该时间内没有按键,在随机间隔后也进入下一个试次。

图2 诗句再认任务的实验流程

2.4 数据记录与分析

采用 Neuroscan 公司的Curry7 记录和分析系统,按照国际10-20 系统扩展的64 导的银/氯化银电极帽记录EEG。 单极导联,左侧乳突作为参考电极进行电位活动的记录, 离线分析时将所有电极点的数据转换为双侧乳突参考。 垂直眼电(VEOG)由安放在左眼上下约1 厘米的电极记录, 水平眼电(HEOG)由两眼外侧约为1 厘米处所安放的电极记录,前额接地,连续采样频率为1000 Hz/导,滤波带宽为0.05~100Hz,脑电采集过程中所有电极的阻抗值都保持在5kΩ 以下。 数据进行离线处理时,再认过程的脑电分析时程为再认诗句呈现之前的200ms的基线和呈现之后的1200ms。 均进行30Hz 的低通滤波,自动校正水平眼电、垂直眼电和其他伪迹所引起的脑电电压变化。 将导联电压超过±100μV 的脑电事件剔除,对余下的ERPs 进行叠加,如某一水平的叠加试次不足25 次,则该被试不纳入后续的统计分析。 参照以往同类研究,并根据“前中后”和“左中右” 的电极选取规则, 再认任务选取了 Fz、F3、F4、FCz、FC3、FC4、Cz、C3、C4、CPz、CP3、CP4、Pz、P3 和 P4等15 个电极点,进行3(条件:有顿悟、无顿悟、新诗句)×5(电极位置:额区、额中区、中央区、顶中区、顶区)×3(半球部位:左、中、右)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由于在各反应类型的效应外,纯粹探讨脑区活动的差异性非本研究的重点, 因此当电极位置和半球部位这两个脑区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时, 本研究只简单报告其交互作用,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所有方差分析的p 值用Greenhouse-Geisser 法校正。 同时,地形图是64 导的总平均图。

3 结果

3.1 行为结果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对被试判断为 “有顿悟”反应、“无顿悟”反应和新诗句条件下诗句再认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分别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条件的反应时差异极其显著,F(2,26)=9.10,p<0.01,η2=0.41。 其中:“有顿悟”条件反应时显著短于 “无顿悟” 条件和新诗句条件,p<0.01;而“无顿悟”条件反应时和新诗句条件无显著差异,p>0.05。 而对正确率统计检验的结果显示,三种条件的再认正确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F (2,26)=1.43,p>0.05。

表1 “有顿悟”、“无顿悟”和新诗句的再认正确率(%)和反应时(ms)(n=14)

3.2 脑电结果

总平均图(图3)显示,“有顿悟”反应、“无顿悟”反应和新诗句条件诱发了相似的早期脑电波形,如N1(50~120ms)、P2(120~230ms)等。 在 350~500ms和550~750ms 两个时间窗口,对诗句类型、电极位置和半球部位的平均波幅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图3 不同条件下的脑电结果

在350~500ms,反应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2,26)=2.32,p>0.05。 电极位置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4,52)=21.91,p<0.001,η2=0.63,其中额区和额中区平均波幅差异不显著, 此外所有区域的平均波幅两两差异显著, 趋势为前部脑区较后部脑区存在更负向的脑电偏转。半球部位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2,26)=17.45,p<0.001,η2=0.57,其中左半球和右半球电极平均波幅差异不显著, 中部电极较左右半球电极均有更负向的脑电偏转。除此之外,所有两因素及三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

在 550~750ms,反应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26)=4.06,p<0.05,η2=0.24;“有顿悟”条件的平均波幅为1.52μV,“无顿悟”条件的平均波幅为 0.08μV,新诗句条件的平均波幅为 0.31μV。 “有顿悟”条件比“无顿悟”和新诗句条件诱发了更加正向的脑电偏转,而“无顿悟” 条件与新诗句条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电极位置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4,52)=13.61,p<0.01,η2=0.51,其中额区和额中区平均波幅差异不显著,此外所有区域的平均波幅两两差异显著,趋势为后部脑区较前部脑区存在更正向的脑电偏转。 半球 部 位 的 主 效 应 极 其 显 著 ,F (2,26)=18.33,p <0.001,η2=0.59, 具体为左半球较右半球的平均波幅更正,右半球较中间电极的平均波幅更正。电极位置和半球部位的交互作用显著,F (8,104)=5.09,p<0.05,η2=0.28。 此外,其他两因素及三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

4 讨论

行为结果表明,“有顿悟” 诗句再认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无顿悟”和新诗句条件,而“无顿悟”条件的反应时和新诗句条件无显著差异。“有顿悟”和“无顿悟”诗句再认反应时的差异,可能反映了“有顿悟”较“无顿悟” 诗句有着更高的元记忆判断信心。Woodruff,Hayama 和 Rugg(2006)认为,回想判断较熟悉性判断有更快的反应时, 正是在于回想有着更强的判断信心。 这一判断信心的差异可能正来自于“有顿悟”和“无顿悟”两种条件下不同的加工深度。研究表明, 更高水平的加工及更高的语义卷入伴随着更好的再认效果(Craik & Tulving, 1975; Gallo,Meadow, Johnson, & Foster, 2008; Rose &Craik, 2012)。 本研究中,“无顿悟”条件下,被试在诗眼呈现后虽无顿悟体验生成,但能够理解诗句,被试可能根据诗眼的提示, 完成对诗句语义信息的初步加工与理解。而当被试以顿悟的方式整合诗句时,语言与意象信息的完形加工导致更深的语义卷入,使诗句的理解程度加深。 因此在再认测验中,“有顿悟”诗句条件下,被试的判断信心更高,判断更快。而研究发现,“无顿悟”诗句与新诗句反应时没有差异,可能在于,在新诗句的选择过程中,为了增强与原诗句的一致性,所选择的诗句在形式结构、意象特征等方面,都与原诗句极为相似。“无顿悟”诗句没有能够以顿悟的方式实现对诗句中词语和意象信息的完形加工,因此对诗句的记忆加工可能停留在词语、意象等项目信息上。而在项目层面,“无顿悟”与新诗句是相似甚至一致的,故二者的再认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脑电结果发现,在350~500ms 时程范围,有、无顿悟诗句与新诗句条件的再认均没有显著的差异,即在此时程内, 两种条件均没有出现再认的FN400效应。 以往研究发现,FN400 效应反映了熟悉性加工, 只与项目的提取有关 (Rugg & Curran, 2007;Yonelinas, 2002)。 本研究中,无论新诗句与鉴赏任务中的旧诗句,还是鉴赏任务中“有顿悟”和“无顿悟”条件下的诗句,诗句材料的选取在词语信息及其意象表征等项目信息方面都极为相似。 因此在早期的项目提取上, 没有出现表征熟悉性加工的FN400效应。FN400 效应未出现,还可能与实验任务的设置有关。鉴赏任务中,呈现给被试的是意象词语及表征意象间关系的诗眼字,而再认任务中,考察的是被试对完形后整个诗句的再认过程。 根据项目记忆与联结记忆 “收支平衡” 的观点 (Ahmad & Hockley,2014), 联结记忆的整合是以损害项目记忆为代价的, 被试会将更多的注意资源投入到项目的联结与整合中,进而减少了对项目投入的认知资源,导致对项目的编码受到影响。因此,旧诗句与新诗句的项目提取过程未见显著差异。 “有顿悟”诗句和“无顿悟”诗句在整合水平上存在差异, 而二者在表征项目再认的早期脑电成分无显著差异,这可能在于,整合编码水平的高低仅影响联结再认, 而不影响项目再认(Parks & Yonelinas, 2015)。

在 550~750ms 时程范围,“有顿悟”诗句比新诗句条件诱发了顶部新旧效应;而“无顿悟”条件和新诗句条件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与FN400 效应反映项目熟悉性不同,顶部新旧效应与回想相关,项目之外信息的提取比项目内信息提取需要更多回想加工的参与(Kuo & Van Petten, 2008)。 被试对诗句的编码,当处于“无顿悟”条件时,诗句中的词语和意象信息只形成较弱的联系, 对其记忆编码主要是项目记忆。而处于“有顿悟”条件时,词语和意象信息得到了重组而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意象, 对其记忆的编码不仅需要项目记忆, 联结记忆也需要更多地参与其中(律原等, 2015)。研究表明,联结记忆的再认与熟悉性无关, 只有回想加工参与 (Donaldson &Rugg, 1999; Yonelinas, 1997)。 Bader 等人(2010)发现, 高整合度的词语较低整合度的词语会在颞叶引起记忆的新旧效应。本研究中,在550~750ms,“有顿悟”条件比其他两种条件,左侧颞叶区域更显著的激活可能也与联结记忆的提取有关。 内侧颞叶的许多结构都被认为在联结记忆的编码和提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海马旁回与编码和提取背景信息有关,而联结项目和背景信息的加工需要海马的参与。 诗句顿悟过程中, 意象信息和情景信息在颞叶区域得到整合,联结记忆参与编码,提取时,不同的回忆信息互为提取线索, 更好地激活了先前编码时联结的信息,因此取得了更好的再认效果。

除诗句的联结记忆与整合度差异外, 不同反应类型下诗句加工带来的情绪特征也可能导致新旧效应的差异。 研究发现,被试在再认任务中,对情绪词语再认的新旧效应显著大于中性词语 (Dietrich et al., 2001; Johannes et al., 1999)。 刺激呈现背景的效价对回想也存在着影响,Martos 和Rugg(2001)比较了负性和中性背景句子中的中性单词再认,发现在 500~800ms 和 800~1100ms, 负性背景较中性背景下的来源判断存在更加正向的脑电偏转。Smith等(2004)使用情绪图片及中性物体图片作为实验材料,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 而与负性背景相比,正性背景往往能诱发更大的LPC(胡哲, 张杰, 黎翠红,郭春彦, 2020)。 LaBar 等(2006)发现正性背景比负性或中性背景下,在500~650ms 时程,词语的再认存在更显著的新旧效应。 胡哲等将回想的来源判断正确与否进行区分,发现在500~650ms,正性背景下正确判断来源诱发的ERPs 比中性和负性背景下更正(胡哲, 张钦, 梁九清, 郭春彦, 2013)。 这些实验证据表明回想过程与情绪效应有关, 可能受到情绪效应的调节。 根据情绪等价信息理论 (Clore et al., 2001),人们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更倾向于编码项目之间的关系, 而消极情绪下会更容易只对项目的属性进行编码。 被试在鉴赏任务中,对诗句做“有顿悟”判断时,伴随的豁然开朗的顿悟体验,是一种类似审美快感的正性情绪体验(吴思敬, 1987)。 可能这一积极情感状态, 促进被试对诗句意象间的关系等信息进行了较深层次的编码,故“有顿悟”诗句较“无顿悟”诗句诱发了更为显著的晚期正成分。

综上, 本研究采用鉴赏-再认的两阶段任务范式,使用ERPs 技术记录诗句再认过程的时间进程,通过比较“有顿悟”和“无顿悟”两种鉴赏条件下诗句再认过程的行为结果和脑电结果差异, 以推论诗歌鉴赏过程中两种条件的加工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发现“有顿悟”条件有着更快的再认反应时,且仅“有顿悟”条件的再认诱发了顶部新旧效应。 这一结果反映了顿悟对诗歌意象整合和联结记忆编码的促进作用, 证明顿悟是诗歌鉴赏过程中的一种特异性的深层加工方式。

猜你喜欢
脑电诗句效应
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
基于脑电通道增强的情绪识别方法
工作记忆负荷对反馈加工过程的影响: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
基于成本最小化信息的社会性意图识别:来自脑电和行为的证据*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死海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