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维度对乡村性评价指标的创新性研究
——以沂蒙山区为例

2021-09-09 11:55董伟峰段良淑余国艺
市场周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沂蒙村民旅游

董伟峰,段良淑,余国艺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266520)

一、引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而乡村性作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重要基础,是乡村旅游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核心推力,其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乡村旅游的选择倾向,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围绕“乡村性”展开。此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性研究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乡村性解读

(一)乡村性的定义

乡村性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反映乡村发展水平、揭示乡村内部差异、识别乡村地域空间的重要指标。李开宇认为“乡村性”景观意象包括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两部分。乡村景观意象就是人们对“乡村性”空间中的实物景观的认知印象,是对“乡村性”空间的一种直接性和表层性的认识。乡村文化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性”空间中的文化与文化“氛围”的感知印象,是对“乡村性”空间的间接性和深层性的感知。乡村性是乡村发展演变的宏观折射,是城乡地域类型分异的表征,揭示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及其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其表现为各类功能用地的转型、空间拓展与响应。

(二)乡村性作用机理

乡村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内涵,它既是乡村旅游充满活力的动因,又是保证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乡村旅游又被认为是乡村特色的一种视觉化体现。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乡村性主要体现在原始面貌和文化内核两个方面,本文在对沂蒙山区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情感视角进行补充创新。乡村性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性作用机理

三、乡村性评价指标

(一)评价指标

1.原始面貌

原始面貌由地理位置、乡村景观、环境质量共同组成,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是游客对乡村性感知的基础,将直接影响游客满意度。

(1)地理位置

目前,乡村附近的城市居民是其发展旅游的主要客源,而乡村旅游替代性强的特点又使得乡村旅游地在吸引远程游客方面存在难度。因此,地理位置作为评价乡村性的最基础的指标之一,对乡村旅游而言十分重要。

本文所研究的沂蒙山区乡村旅游地是狭义的,具体指临沂市的三区九县。主要包括山东沂蒙山风景区以及附近的典型特色乡村。山东沂蒙山风景区地理位置相比其他一线大城市而言不占优势,但是客源状况仍属可观,周边临近青岛市、济南市等人流量大的一二线城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山东省全新规划6条高铁线路,总里程约1188公里,同时目前山东省高速公路布局呈现出“九纵五横一环七射多连”的建设模式,从0公里到7473公里,山东高速为人们的日常出行以及节假日出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山东省经济腾飞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道路沿线基建极大地带动了山东旅游与经济的发展。线路的增加为沂蒙山景区带来了大量游客。除了吸引外地游客前往沂蒙山欣赏沂山沂水,也带动了沂蒙当地居民前往景区感受沂蒙特有的红色乡村文化。调查研究发现,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大群体游客,企事业单位团建以及学校学生进行红色教育都是沂蒙景区可以吸引招徕游客的创新亮点。

(2)乡村景观

乡村因地理位置等因素多具有人口稀疏、交通不便、建筑分散等特点,与城市景观相比,具有另一番景象,由此可以认为乡村景观是另一种形式的乡村意象,是乡村性的重要评价指标。

沂蒙乡村旅游地乡村景观优势突出,既具有典型的乡村特色又依托沂蒙山风景,二者相互融合。由于岁月变迁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沂蒙乡村目前仅有少数建筑仍保留传统沂蒙建筑特色,即以石墙、石屋为主调,老灶头、老炕头也是每间老房子必不可少的沂蒙元素,但是一些石屋、草房、土坯房已经年久失修,鲜有人居了。沂蒙乡村现有的具有民俗特点的传统建筑大多是经过后期人为雕琢修缮的,修缮较好的项目诸如李家石屋村。李家石屋村拥有传统的房屋结构,古朴的石头外墙,经久耐用的传统茅草屋顶,石屋错落有致,在此建立了红色革命博物馆,在纪念红色革命先烈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沂蒙乡村石屋的原有风格,因此不仅是先烈英魂所寄托的地方,更为沂蒙传统建筑研究留下了相当重要的历史遗存。

沂蒙山乡村旅游地风景优美,春季看花,夏季临水,秋季望山,冬季赏雪,四季瀑布水流不断,林中亭台,登极览胜,人生乐事。沂山有玉皇顶、狮子崮、碑林、槐谷等自然景观,沂水包括玉带溪、圣水湖、白石瀑布等旅游景点,景区之间交相呼应,美不胜收。其中龟蒙景区等大规模综合开发的景区,以蒙山风光为主,兼有地下溶洞等娱乐参观项目。而其他未加大规模公司开发的乡村,则更多地体现出淳朴气息,以农家乐、民宿等项目为主,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具有沂蒙风情的沂蒙光棍鸡、莒南驴肉、沂蒙全蝎,也可以体验到当地农民一天的田园生活,是不可多得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环境质量

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与之相比,在乡村更容易看到绿色美景。因此环境质量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乡村性”的主要指标之一。

游客多来自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工业的发展,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在雾霾污染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今天,沂蒙山区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良好,其中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3666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其中云蒙景区依托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健全旅游景区建设,开发以自然生态绿色为卖点的森林漂流、森林索道,完善了景区园内通信、安全设施,开展吃、住、行、游、购、玩全方位一体化的景区建设。同时,沂蒙山乡村旅游地在尽量保留乡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美丽宜居乡村改造,对污水、厕所、垃圾、道路等进行整治,村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2.文化内核

乡村旅游的物质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指乡村旅游中实物的呈现,也包括村民和游客接触到的产品和建筑,是乡村性的重要体现。非物质文化一般被认为是具有特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和实践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各种重要精神文化。

沂蒙山区最具特色与广为流传的是红色文化,尤其是乡村旅游地对于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极高。游客在沂蒙山区乡村旅游地的各个地方,无论是大规模景区还是小型农家乐等,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访红嫂故里,听军嫂红歌,逛红色精神纪念博物馆,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沂蒙红色文化印记。

除红色文化外,沂蒙乡村仍有许多特色旅游产业吸引着人们。有书圣文化、石木碑林的文化之旅,也有千年汤泉、地质奇观的休息体验,更有沂蒙煎饼、莒南驴肉的逛吃体验,这些都是沂蒙特色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是吸引着游客前来领略欣赏的魅力所在。

(二)创新指标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以及实地访谈和观察等调查方法。走访沂蒙山区,访谈村民与游客,整理数据资料,编制受访者信息表,表格包含受访者编号、性别、年龄、身份等信息概况。在将录音内容转化为文本内容时,尽最大可能保留被采访者的原话和语气,以体现访谈内容的真实性。表1为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表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借助ROST文本分析软件,将访谈者的资料做初步整理后进行高频词提取,经过整理发现情感因素对访谈者乡村性的感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提出群众互动、故乡情结、人口流动以及介入因素四个指标,从情感维度具体完善乡村性评价指标。

情感是指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村庄与村民、村民与旅游者、游客与其他旅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游客全身心地投入当地的乡村氛围中。从情感维度出发,可更好地描述不同群体对乡村的感知、意象以及乡村的多功能社会需求。

1.群众互动

群众互动贯穿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可分为人际关系、村游互动以及游客情景式参与三个模块。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际关系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与核心,而农村的人际关系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人际关系与“地缘”“血缘”密切相关,比起城市中的人际关系更加具有稳定性。沂蒙乡村仍保留着最原始亲近的村民间的生活方式和交流形态。通过这沂蒙旅游的过程,体验乡村最原本的简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饲鱼,感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亲近自然美好。

村游互动是村民与游客间互动的简称,它将乡村的地方文化、民俗习惯、乡土生活和思想观念传递给游客,使游客能够体验到浓郁的乡土风情。游客直接观察乡村的原始风貌,而不可观察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可通过与村民互动的形式进行了解,从而加深乡村旅游体验感。村民是否主动传递信息,可体现村民的热情以及淳朴程度、对文化底蕴的认知程度,从而判定该地乡村性程度。

群众互动中最特殊的方式是游客情景式参与,即通过充分利用形象,设置一些典型场景,把游客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如:农耕体验、采摘体验、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从而获得最真实真切的乡村体验感受。游客能置身其中参与的乡村活动越多,参与感就越强烈,即群众互动程度越高。

2.故乡情结

故乡情结,即个人对故乡的感情需求以及对故乡关心的理性表达,包含对自己故乡的向往与牵挂,对家人、亲戚及家乡人民的思念和渴望,是对故乡感到亲切怀念的思想源泉。

从对沂蒙山区的调研中发现,村民与游客都有很强烈的故乡情结,沂蒙山一直是当地村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老一辈村民辛勤耕种的田园,是中生代拼搏奋斗的梦想和热爱,是新生代长大依恋的家园故土。对游客而言,乡村是对平静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家庭故乡的怀念。“探亲”旅游、“寻根问底”旅游是对自身生活的探寻,同时也可以作为故乡情结的具体体现。

3.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乡村旅游所在地与外界之间所做诸如长期性、短期性、周期性、往返性的运动。原始的乡村大多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青壮年外出流动小,家庭观念浓厚。随着经济发展,村民渴望到城市中谋求更好的发展,目前沂蒙山区共有常住人口178万人,其中多为老年人,并且具有严重的人口置换现象,景区外来务工人员多于沂蒙当地人口。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有67%的人认为村里大多是老年人,超过70%的人觉得外出的大多是年轻人,人口外迁程度高,村中老龄化严重,破坏了乡村原有的人口结构,影响了沂蒙山区的乡村性。

4.介入因素

外来介入因素主要指政府及投资者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原有生活秩序产生作用,具体表现为政府部门相关政策、建设公共资源或给予一定补贴等帮扶行为以及外部力量的投入,包括乡村旅游景点、康乐项目、酒店餐饮及其他方面。乡村性的评定,主要表现为介入因素在乡村秩序以及经济利益之间的权衡。

当介入因素为正向,即保持原有的乡村风格,与当地乡村景色、乡村特色、乡村传统相符合,则有助于乡村性的维护;当介入因素为负向,即破坏乡村原有景观、生活方式等减弱乡村原真性时,则会破坏原有的乡村性。

(三)乡村性评价模型

已有研究多将原始面貌具体分为地理位置、乡村景观和环境质量三项评价指标,将文化内核分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本文则基于情感维度对乡村性评价指标进行补充,并将其分为群众互动、故乡情结、介入因素和人口流动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相互交融联结,共同作用表现成复杂的情感,填充了乡村的原始面貌和文化内核的空白,并与原始面貌和文化内核一起构成完整的乡村评价指标体系。乡村性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乡村性评价模型

四、情感维度下乡村性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往往受到多主体综合作用的影响,本文针对三个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最大的主体即游客、村民、经商者,分别通过游客满意度、村民依恋度、商业信心度等情感维度来探究乡村性强弱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游客满意度

游客满意度是指在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特色建筑、人文文化、乡村氛围、村民热情度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游客内心对于乡村旅游满意程度的评价。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内心的主观感受与评价,将乡村旅游游客大致分为两类游客人群,其标准为是否有乡村居住经历。

第一类为有乡村居住经历的游客人群,此类游客大多从前居住在乡村,后来由于工作或者迁居等原因离开乡村而在城市居住定居,乡村原始的记忆扎根于此类人群的内心。这类人群在游览乡村旅游景观时产生的情感、思想可以与从前对乡村的记忆产生呼应,从而唤醒沉睡于脑海的较为久远的乡村记忆。乡村性越强,则游客与乡村的情感呼应和共鸣效应就会越明显,进而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越高。

第二类人群是没有乡村居住经历的城市居民,此类游客之前与乡村联系较弱。游客乡村旅游的目的大多是体验乡村宁静的生活、感受乡村淳朴的氛围和简单的人际关系,使得精神放松,缓解在城市快节奏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当乡村性越强时,乡村生活氛围越符合游客对于乡村的想象,乡村的实际环境能够达到游客的期望值,游客满意度就会不断提高,反之,满意度就会降低。

游客满意度是由游客的体验感产生的,而游客的体验来自对乡村性的感知。乡村性越强,游客满意度越高,会吸引更多游客的消费。

通过访谈发现,有乡村居住经历的游客对沂蒙山区的乡村文化感触深刻,沂蒙景区的乡村景观符合游客的预期设想,与记忆的关联度高,他们认为沂蒙景区的旅游价值高,乡村景观别致,环境质量良好,自然风光保存良好,非物质文化丰富,是国内运行状况良好的乡村景区之一。没有乡村居住经历的游客通过在沂蒙乡间的游玩观赏,体验沂蒙乡村文化,感受红色文化印记,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使得内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平静和放松,缓解了生活的压力,对沂蒙乡村旅游认可度高,并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对未来景区进一步发展的期待。

(二)村民依恋度

村民依恋度是指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不断建设背景下,村民对乡村的认可度、依存度以及留恋度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情感评判标准。乡村性下所蕴含的乡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谐的文化氛围,以及特色的乡村建筑使村民对乡村产生的依恋,这是乡村和村民之间情感上的联结和纽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村民自身行为产生引导和驱动作用。对乡村依恋度高的村民表现出更强的旅游开发参与意识。

乡村旅游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农村人际关系趋向冷漠化,而村民的依恋可以对村庄人际关系产生正面影响。乡村性强的村庄,往往宗族氛围浓厚、邻里关系和谐,而这些情感因素正是村民对乡村产生依恋的载体。较高的村民依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的人际关系僵化。

(三)商业信心度

商业信心度是经商者对于乡村的个体感受与对乡村旅游前景预判后所形成的对自己经商的信心度。乡村旅游的独特之处在于乡村特有的意象,乡村性越强的村庄开发潜力越大,经商者对其投资建设的信心越强。较强的商业信心度会形成景区的规模效应,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乡村旅游未来规划与展望

当前学术界针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多从乡村性指标入手,而由于我国针对乡村性的研究起步晚于国外,再加之国情不一,因而我国有关于乡村性指标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深和完善。本文从情感维度出发,通过细分群众活动、故乡情结、人口流动和介入因素四个指标建立乡村性指标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向评价指标中加入“游客”和“村民”的主观感受体验因素,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有效,更具代表性。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出游客满意度、村民依恋度和商业信心度,即从游客、村民和政府三个主体视角来探究乡村性强弱程度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状况,从而实现从不同主体出发,明确各方责任,各尽所长一起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前,从情感维度补充完善乡村性评价指标的建立,让整个评价体系的真实有效实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情感维度指标被细化深挖,进一步发掘。

十九大会议中提到,乡村振兴有七条可以实现的路径,其中两条认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可见贴合当地乡村特色的适当开发和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加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建设,是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未来乡村旅游发展及规划,本文提出以下五点建议: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加强村民团结;发展设计真实合理的游客体验项目;唤醒村民和游客的故乡情结;政策扶持有效减少人口流出情况并吸引青壮年返乡;正向把控外来介入因素。充分把握“情感”在乡村性中的体现,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猜你喜欢
沂蒙村民旅游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