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时空分异格局研究

2021-09-09 11:55李智慧唐小惠
市场周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省区生产率旅游业

李智慧,唐小惠,张 盈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一、引言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目前,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碳排放是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近些年因覆盖面广、关联性强、产业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已成为重要的碳源。相关研究表明,国际旅游业的碳足迹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预计到2025年,全球旅游业碳足迹将扩大40%以上,这与传统观点认为的旅游业为“绿色产业”背道而驰。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旅游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这无疑会对生态文明建设造成威胁,同时也成为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实现碳减排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是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现阶段,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模式”,而碳生产率能够将碳减排和经济增长有效结合,提高碳生产率是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加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国内外关于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较为成熟,目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特征。研究内容上学者们更多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化测度、碳排放效率、碳排放区域差异及格局演变等方面。国内外关于其他行业碳生产率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是关于旅游业碳生产率的研究较为少见。Qiu等采用旅游收入与同期旅游业CO2排放量的比值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王凯等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0~2017年旅游业碳生产率,借助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演进趋势;周婷婷等采用运用泰尔指数衡量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杨亚萍和黄静波研究了旅游产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相关关系。从已有文献来看,旅游业碳生产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碳生产率的测算、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等方面。综上,目前,现有文献丰富了旅游业碳生产率的研究内容、创新了研究视角,但文献研究期较短,不足以展现完整的时序演变特征。此外,立足于动态空间的视角探讨旅游业碳生产率的文献较为鲜见。鉴于此,本文以我国大陆30个省区(西藏数据缺失,以下简称“省区”)为研究靶向,运用自然断点法可视化探析各省区旅游业碳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各省区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此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二、研究方法

(一)旅游业碳排放量测算

由于目前没有直接统计各省旅游业的碳排放量,本文借鉴王凯等学者的研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具体算法详见参考文献[7]。

(二)旅游业碳生产率测算

旅游业碳生产率用一定时期内旅游业生产总值与同期旅游业CO2排放总量之比来表示,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三)数据来源

本文基础数据来源于1996~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当年有关部门统计数据和统计公报等。

三、实证分析

(一)旅游业碳生产率时序演变

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业碳生产率呈增长态势,均值从1995年的1.23上升至2018年的2.02,同比增长了64.23%。其中,1995~2012年旅游业碳生产率呈波动态势,导致旅游业碳生产率波动的原因可能是旅游行业发展不完善、旅游经济效益低下,还未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以及未重视旅游业低碳化发展;2012~2018年旅游业碳生产率呈稳定增长态势,这种上升的态势一方面得益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环保政策也不断完善,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同时学者们也开始聚焦旅游环境研究,其中包含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质量、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管理和旅游环境规制等各方面;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在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设立了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机构,如环境保护机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等,不仅提高了旅游经济增长质量,规范了旅游市场运作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旅游绿色经济发展。

(二)旅游业碳生产率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自然断点法,对以1995年、2012年、2018年为时间截面的旅游业碳生产率进行等级划分,将其划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五个等级。如表1所示,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业碳生产率变化较大的区域分布在胡焕庸线东侧,较高及高等级的碳生产率省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这与我国的经济水平空间格局相似,这也说明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其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等要素的支持,同时旅游业碳生产率易受其他行业或社会要素的波动影响。从区域层面上看,旅游业碳生产率总体呈“东高西低”的态势。究其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地处开放前沿,和国际接轨,旅游业经济规模大、效能强,环保政策落实到位,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及旅游城市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西部地区地处内陆,总体发展水平低下,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与特殊、偏远的地理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追求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旅游环境保护,普遍存在“高污染、高能耗”的现象,所以导致旅游碳生产率较低。随着国家大力支持生态旅游,重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旅游区实行绿色发展,部分低效率省区开始上升至中等及较高效率等级,此外还有中部、东北和东部部分省区同样也有所上升,出现了“低效率区减少、高效率区增加”的发展态势。

表1 旅游业碳生产率空间格局

从省级层面来看,研究期内,旅游业碳生产率综合排名前五的省区分别是天津、浙江、山东、北京、江苏,排名后五的省区包括甘肃、青海、新疆、安徽、江西。旅游业碳生产率呈上升态势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北京、河北、浙江、云南、河南等省区,其中上升较为明显的是地处西部地区的内蒙古,从低碳生产率等级上升至高碳生产率等级。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的是海南省,从中等碳生产率等级下降至较低碳生产率等级,海南是我国的热带岛屿,其自身旅游经济发展和脆弱的生态条件相对立,旅游经济规模小,自身旅游交通系统不发达、能耗大,再加上旅游承载力相对较低等因素,致使旅游业碳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时间演变上,旅游业碳生产率以2012年为分水岭,1995~2012年我国旅游业碳生产率呈波动态势,也从侧面说明旅游经济效益未达到稳定态势;十八大以后,各省区大力支持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2012~2018年我国旅游业碳生产率相对呈稳定增长态势。

(2)空间格局上,我国旅游业高碳生产率省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碳生产率的地区分布在偏远的西部地区,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低效率区减少、高效率区增加”的发展态势。

(3)省级层面上,旅游业碳生产率发展不平衡,省区差异明显,其中,天津旅游业碳生产率最高,同时辐射带动能力也较强,东部地区带动效应最为明显;甘肃旅游业碳生产率最低。此外,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的是内蒙古,海南则下降趋势最为明显。

(二)建议

依据以上结论,笔者认为,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碳生产率存在差异,旅游经济效益东西部发展差异明显,应根据自身地理区位特点,结合地区特色旅游,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区域发展策略。东部地区旅游业碳生产率较高,应借助自身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向外引进先进的观念和旅游创新技术,加强交流和学习,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旅游业碳生产率;向内则帮扶引导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碳生产率较低的省区,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碳生产率较低,应充分认识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旅游业发展中所存在的发展问题,合理规划、科学开发,依托资源和政策等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并改变原有旅游粗放型发展模式,协调好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此外,中西部地区也应当在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中注重低碳经济,加强旅游环境管理、旅游生态治理资金投入和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设计,大力支持生态保护和绿色旅游等形式,增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旅游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综合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猜你喜欢
省区生产率旅游业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近远程视角分析黄河中下游五省区虚拟水贸易
跟踪导练(三)4
开年第一会,11省区打响“当头炮”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中国行政区域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