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的情思特征和教学融通路径

2021-09-09 17:12任淑花陈洪义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11期

任淑花 陈洪义

摘   要 核心素养下情境载体成为新高考命题的一个亮点和重要形式。综观2021年高考试题(广东卷)地理试题,情境命题追求情境的鲜活与立意,命题选材与问题设置具有明显的情感价值导向和学科思维关注紧密结合、情思相融的特征。基于高考导教的教育引领意义,地理课堂情思融通的教学追求,需要坚持情感教育和思维培养的融通统一,以境引情,以情启思,情思相融。

关键词 高考地理  试题情境  情思特征  教学融通

2017年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自然等情境中展开学习,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真实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启示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形成用地理视角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用地理思维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习惯,从而达到新课标中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了充分发挥高考导教的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教学的理念更新与方法转变,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出现了诸多新亮点和新变化,尤其明显的一点是:更加注重试题情境的选材立意和问题设计。

一、地理高考试题的情思特征分析

2021年高考各卷地理试题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图文信息提取与转化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充分落实了“立德树人”下高考地理学科“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本文以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广东卷)为例,综合分析地理试题情境设置的基本特征(见表1)。

2021年高考广东地理试题均是在紧密结合学科重难点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能彰显地理学科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以及反映新时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素材,设置具体、鲜活的生活、生产、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从地理学科逻辑上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设问进行深入挖掘,将爱国主义、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德育目标渗透到试题当中。例如:第3~4题组以全球网红的大疆无人机为情境,设计了地理信息技术和技术导向型工业区位因素考题,将地理知识和科技发明创造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弘扬实践探索的科学求真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自豪感。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方法,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学会了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2021年高考(广东卷)地理试题情境的呈现集中体现了“重点知识—生活选材—情感目标—思维目标”这样一个核心素养立意的命题逻辑和理念。试题命制过程从选点(知识)到选材(情境),再到确立考查目标和方式,有两个关键难点需要重点突破:一是情境的生活性,强调选择的素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意义连接程度;二是情境的学科性,强调设计的问题与学科知识运用之间的意义连接程度。情境的生活性关注的是学生情感价值和理念的发展;情境的学科性关注的是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成长。例如:第12~14题组选取冬季逆温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通过相关问题设计,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转化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的思维意识和能力。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命制蕴藏着丰富的情思特征,情思统一成为核心素养立意下高考地理试题命制的一个理念追求和逻辑内核。

二、情思融通的高中地理教学“四境”

以地理高考试题的情思特征指引教学方向,地理课堂的重新建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情思统一,尤其要把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做题”转向“做人做事”的素养提升[1]。下面以“热力环流”教学为例,以“入境、融境、悟境、出境”的四境深入为教学之径,探析地理课堂的引情启思,情思融通。

1.入境:引情启思

“入境”就是根据教学主题内容设置问题情境,情境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如学生所熟悉的地理现象、实验、事件、电影、一段传奇故事、传说、近一段时期的社会热点等,或是与生产联系紧密的以及学术性的真实情境,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共情,激發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情感。设置的情境要有时间、有空间、有情节、有思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放飞思维、专注行为。

如图1所示,教师可以在一个长方形的箱子箱内一侧放一杯热水,相对的另一侧放一杯冰块。将箱子用透明的塑料薄膜密封,并在冰块上方的薄膜上开一个小洞,放置一束点燃的香于冰块上方。设置探究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绘制气流的运动过程示意图,并尝试分析原因。

该实验是模拟热力环流的实验,热水、冰块、箱子是学生常见的物体,气流运动的原理是学生所熟悉的热胀冷缩原理,设置的教学情境很容易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激发学生观察实验、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设置实验情境,将探究主题情境化,抽象的热力环流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可以看得见的实验情境中思考、探索,即以情启思。

2.融境:多维细究

融,就是交融,情思交融之意。学生入境之后,其思维和情感处于活跃和敏感的状态,丰富的情境感知和问题的驱动能有效地牵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导其快速进入知识的探究过程,实现情思交融,融通共进。在这一实施环节,教师以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基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让学生进行多维度审读和多角度剖析。设置的问题链要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的探究行为由表入里,形成基于解决问题的立体化的思维认知。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气流的运动过程,画出气流运动过程图,根据热胀冷缩的物理学原理,学生都可以说出气流运动的原因。教师可以适当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得到鼓舞,更富有探究问题的激情。教师肯定学生画的图是热力环流过程图,从而抛出本节内容的主题“热力环流”——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教师紧跟着学生的热情提出一个深层次、复杂问题——同桌合作探究(2分钟):结合实验观察,填出1~5的热力环流过程。

2分钟后,请学生回答。根据答题情况,教师适当引导、点评、确定热力环流过程原理。这样学生在熟悉的实验情境中探究出抽象的地理概念——“热力环流”的原理过程。通过同桌之间的探讨、老师的引导,将单一的、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结构化、体系化的知识。为了助推学生情思深入,教师可以再设计几个探究问题。

探究一:校学联要为微电影节宣传拍摄一张女生面朝大海、头发飞扬的照片,是6:00~8:00拍摄还是10:00~12:00拍摄好?请你给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市的工业区、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图2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发现,白天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原因。

探究三:如图3,为了减少城市大气污染,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合理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和绿化隔离带。

针对热力环流知识,进行多角度、多维度、深层次探究,使该内容与社会、生活和自然有效链接,能够唤醒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热力环流的知识网络,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等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生活,养成积极的社会生活观念,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悟境:生成认知

“悟境”指学生经过深度思考,通过对比、假设、验证等方法领悟到解题的突破点、方向、方法等关键要素,最终总结出解题思路、规律等。

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近地面的冷热不均。近地面的热源和冷源就是解题的关键点、突破点。根据已具备的知识判断热源与冷源,进而画出热力环流圈。根据近地面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探究一,气流由大海流向陆地,可以画出热力环流圈,判断出海洋为冷源,陆地为热源,10:00~12:00,太阳辐射增强,陆地较海洋升温快,成为热源。故10:00~12:00拍摄面朝大海、头发飞扬的照片较好。在探究二中,城市相对郊区为热源,郊区为冷源,可以画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圈。为了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应把工业区及卫星城建设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绿化带布置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内,净化空气。

在“悟境”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教师的引导,或与他人的探讨与反思,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突破难点,探索出规律和结论,对问题形成根本性认知,能够洞察问题本质或规律,点燃思维火花,进而实现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做题”转向“做人做事”的素养提升,最终实现思想的形成和情感的升华。

4.出境:活学活用

“出境”就是学生已经对知识形成网络化、系统化认知,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态度价值观,可以用批判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在真实的问题与情境中进行体验与悟行,即能够把所学知识进行变通、推广,迁移,活学活用,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境、不同背景下重新理解问题本质[2]。

情思地理的“出境”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主的氛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创造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勇于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3]。在“悟境”后,教师可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通过“出境”让学生利用所学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真正能把所学热力环流知识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一:我国横断山区火灾频繁,而且灭火困难。在气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消防人员有时会用“点倒火”的方式快速灭火(等山火临近时,在山火前方点火,倒火向山火方向蔓延,两火相遇后,自然熄灭)。“点倒火”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学以致用二:我国西南山区的许多传统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4示意穿堂风的形成。穿堂风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情思教育坚持以学习为本,坚持情感与思维二元统一,具有深远的教育实践价值。基于高考试题凸显的情思特征,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践行四境,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的生活共情点和知识引思點,构建情思统一的融通教学,以境引情,以情启思,情思相融,能有效促进地理教学向地理教育的深度转型,实现学科教育的育分而不忘育人。

参考文献

[1] 陈洪义.情思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6.

[2] 陈靖,韩焰明,陈洪义.高中历史“情思教育”的四重境界[J].教学与管理,2019(31):46-49.

[3] 陈洪义.基于“情思育人”理念的课程融通路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Z1):80-85.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