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少年维的新烦恼》对比分析

2021-09-08 23:25陈晶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维特青年

陈晶

【摘要】青年歌德在完成了蜚声文坛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两百年后,当代作家普伦茨多夫发表了《少年维的新烦恼》。单从书名上看,后者似乎是对经典大师之作的蓄意模仿。但是普伦茨多夫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当代青年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状态,其作品中甚至渗透出当代青年对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接受过程,对当年维特面对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展示出各个时代青年人都存在理想与现实、爱情与道德、个人与集体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青年;烦恼;维特;接受美学

文学史上出现名字相似或者雷同的作品并不罕见,如果能够被大众接受并且流传那就必然不会是东施效颦之作。瑞士现实主义作家凯勒的著名中篇小说《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影射了莎翁的著名戏剧,但他绝不是借大师之作哗众取宠,而是有他的事实依据。正如作者在小说一开头所写,“讲起这个故事,假如他不是根据一件真实的事件,证明了以往的伟大作品所依据的情节个个都在人生中扎了多么深的根,那将是一个无聊的摹拟,这样的情节不断换上新装重新出现,逼着人们非去捉住它们不可。”凯勒的这部小说甚至被评为1840-1900年间德语文学最优美的作品之一。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同样借用了格林童话中的著名人物,只是他将白雪公主从森林请到了美国这个工业城市,作者要传达的也不再是童话中真善美的传统价值观,而是表达现实生活的反童话实质。歌德毕生之作《浮士德》的名字同样取自于民间传说,虽然歌德不是撰写浮士德的第一人,可他无疑是将浮士德推上世界文坛的第一人。这些名字雷同的作品都各具特色,它们不仅能够唤醒读者心目中那些经典形象,更能引发人们思考。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在青年时期(1774年)于四周之内握管疾书,一气呵成的作品。它问世之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维特热”,当时的欧洲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维特。因为其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人的爱情悲剧,更加展示了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青年一代人的烦恼,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他们提出了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发展天才等口号,但是无奈现实和理想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的青年人或多或少都能在维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无法解决与现实的冲突时,多愁善感的年轻人愤而自杀,以示抗议。歌德在其作品《诗与真》中说得非常明白,“这本小册子影响很大,甚至可说轰动一时,主要就因为他出版得正是时候。如像只需一点引线就能使一个大地雷爆炸似的,但是这本小册子在读者中间引起的爆炸也十分猛烈,因为青年一代身上自己埋藏着不满的炸药……”。

《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少年维的新烦恼》的名字不仅相似,而且“新烦恼”表现出后者对前者的一种传承,在歌德的作品诞生200年后,少年维博带着他的新烦恼粉墨登场。当代作家普伦茨多夫以别具一格的艺术结构和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少年维博。他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特点的当代青年,父母的离异留给他心灵的创伤,旁人的歧视伤害着他的自尊,爱情的挫折又使其旧创再添新伤,他就这样在孤独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上演了一出发生在当代的维特式悲剧。虽然维特和维博有着相似的名字、相仿的年纪和类似的遭遇,他们都爱上一个已经许配他人的姑娘,他们同样的怀才不遇,但都有一个可以倾吐心事的好友,甚至最后他们都是靠死亡结束自己的烦恼,但普伦茨多夫也绝不是“抓住死去伟人歌德的手,进入名人殿堂,从而成为不朽”。因为二者的相似不仅在于这些表象,更有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维特风潮过去百年之后,当代青年人和当年的维特面对的社会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为什么还有所谓一脉相承的新烦恼呢?在《少年维的新烦恼》中展示的不仅是当代青年的心理状态,作品中更是渗透出当代青年面对200年前经典作品的接受过程。

根据德国文学理论研究者姚斯的观点,“研究文学,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由于具有不同的眼界、身份、社会环境、知识结构等,其阅读过程和结果会截然不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品可能会名传千古。一些名噪一时的作品可能永被遗忘。即使对同一部作品。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也会对这部作品进行新的认识。”《少年维特之烦恼》到了200年后的维博手中,是否也得到了当年那样轰动的激烈反应呢?

普伦茨多夫在《少年维的新烦恼》中以主人公维博的讣告为开头,全篇由维博的死亡调查对话和死后的维博穿插进来的谈话组成。一开篇读者就已经能够感受到维博大致的生活境况,有一个“平时仅寄来几张明信片就对儿子漠不关心”的爸爸,维博平时的行为让他的妈妈“在厂里简直没脸见人”,而他寄给朋友的录音也被评价为“听不懂,一句都听不懂!”他喜欢画画且自认为才华横溢,但是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没有天赋,没有想象力”。心上人不仅已经许配他人,还根本瞧不上维博,认为他是“终日游手好闲的混世虫”。这些描述让一个年轻叛逆,家庭不完整,从小缺少关爱,甚至生活中难以觅得知音的年轻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些情况与两百年前的维特有很大不同。虽然维特生活的时代有着不可调和的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但是维特至少还得到了C伯爵的赏识,虽然无法得到绿蒂的爱情,可是绿蒂却对维特赏识有加,在想给维特介绍新的女友时,竟觉得“没有一个配得上维特的”。似乎维博的境遇比维特更加艰难。作品中维博最爱读的两本书是《鲁滨遜漂流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而对《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维博根本毫无兴趣,甚至从未听说。只是在一次上厕所的时候没有带手纸,情急之下到处乱摸,才摸到“这本著名的书或者小册子”。不过这本书可没有引起维博的阅读兴趣,在他硬着头皮花了三个小时把全书读完后,他对作品全无好评并对维特最后的自杀行为完全不认同。“气死我了,书里那个家伙,叫什么维特来着,末了自杀了。仅仅就因为得不到他想得到的那个女人,他怎么傻到这步田地。这小子简直无可救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维博这一时期对维特还处于“抵制接受”的阶段,即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与自己的审美经验不一致的一种审美态势,是“与读者审美经验相悖的一种接受”。

随着情节的推进,《少年维特之烦恼》对维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维博在被夏莉吸引之后抓起那本小册子,“情不自禁地读起来”,甚至有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模仿维特给好友威廉写信倾诉的方式,也打开录音机也给自己的好友录音,甚至录音内容就是维特爱上绿蒂时向好友威廉的倾诉的话,虽然预感到好友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可他还是这么做了。在夏莉说他画画毫无天赋,劝他出去赚钱谋生的时候,维博“稍微转了转脑子”就说出了一段《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话为自己辩护,“当然这段话是从那书里背来的”。不过此时的维博还没有意识到这本书给自己的影响,只是觉得自己看书过目不忘。维特的语言在一开始被认为酸到读不下去,后来维博也渐渐接受并喜爱上了这样的语言风格,“我相信,我过去从没像这一天的言谈举止里有那么多的斯文风雅。”这本小册子甚至被维博随身携带,“我已经习惯于把他们塞在衬衣口袋里了,其实我也不知道究竟为啥要这样。”在维博面对自己的情敌迪特尔对自己的绘画评头论足的时候,他决定“立刻投入使用最厲害的武器。我略加思索,就像打机关枪一样”引用了一段维特的话。“这个维特,他那脑袋瓜子真也转出了些有用的玩意。”就这样,维博久而久之把《少年维特之烦恼》都记熟了。看到夏莉挽着自己的未婚夫出现的时候,维博“情不自禁地一下子又想到了那位维特老兄”。维博由一开始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嗤之以鼻,到后来的言必及维特,维特的话甚至变成了他的杀手锏,“我在世的时候,从来没想到我居然会这样理解这个维特。”这时维博对《少年维特之烦恼》已经完成了由“抵制接受”到“顺利接受”的过渡。所谓“顺利接受”是与读者的审美经验相近的一种接受,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并影响读者的审美经验”。瑙曼(德国文学理论家)认为“接受是一种再创造,读者通过接受活动,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加以改造,通过释放作品中蕴藏的潜能使这种潜能为自身服务。”读者在改造作品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也就是作品在他身上产生的效果。维博确实也受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他像维特那样离开周围的人,把自己关到了柏林一座废弃的房子里,在自己触电身亡的时候很淡定地说“再见啦,伙计们!”觉得自己的死是最理想的结局,“事情搞不成反正我也不想再活了。反正我差不多能理解维特老兄在实在无路可走时的心情了。”

维博开始对维特的不理解源自他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和所接受的文化,200年前维特的烦恼出现在当年青年人的身上时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不过表现形式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青年人的烦恼在经过了两百年之后却依然历久弥新,那就是个人和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维特的自杀看上去是爱情不如意,但实际上在社会中的地位使他无力改变现实、无法施展才华才是他烦恼的根本,维博的死看上去是一场事故,可是死后的维博说自己最大的错误也许是,“我一辈子不善于忍受。我简直一点儿气都受不了。我这个白痴总想当胜利者。”这是不是也说明维博对自己的死亡并不遗憾也不意外,死亡于他而言是最好的结局。

《少年维的新烦恼》不是刻意摹仿《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赝品,它向我们展示的是青年人对经典作品阅读和接受的过程,一方面读者刻意更加理解歌德的作品为何风靡百年依然不过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能引起人们对于青年人烦恼的深入思考,证明了关怀青年人心理健康,正确引导青年人处理爱情、学业、事业、个人和社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而青年人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烦恼找到正确的出路。正如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再版时写在序言里的话那样:“青春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年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情至圣。谁知道此中会有惨痛飞进?可爱的读者啊,你哭他,你爱他,请从耻辱中挽救他的名声;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耳语:做个堂堂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参考文献:

[1]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M].杨武能,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2]普伦茨多夫.少年维的新烦恼[M].吕龙霈,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5.

[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任卫东.通过《少年维的新烦恼》解读《少年维特之烦恼》[J].外国文学,1999(3):28-32.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维特青年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话中有话
三月:想非的钢琴少年
怎样认识维特这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