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莉,宋玉磊,徐桂华,柏亚妹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21002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将互联网与医疗、护理相结合的方式已成为一种新趋势[1],2019 年2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北京、上海和江苏等6 个省市为试点地区,提出医疗机构可利用本机构注册护士,依托信息技术平台,为罹患疾病行动不便的病人或出院病人提供上门护理,这种线上申请、线下护理的模式打破了以医院为中心的传统诊疗护理模式,有利于病人获得连续性护理,降低再住院率,拓宽护理范围,丰富护理内涵[2‐3]。护士服务能力决定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已有多家机构与医院尝试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并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指导,在服务过程出现了护士培训不规范、服务质量缺乏监管以及病人与护士安全无法保证等亟待解决的问题[4‐5],江苏省作为试点城市也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正确发展,建立严谨的培训体系成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问题。
1.1 制定专家咨询问卷 成立课题组,课题组由1 名护理学院副院长、1 名教研室教师、3 名研究生组成。研究组成员查阅“互联网+护理服务”国内外文献进行头脑风暴形成访谈提纲,对江苏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医院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质性访谈。通过整理分析访谈资料、反复讨论、修改,编制问卷,形成“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函询问卷初稿。问卷包含3 部分。①致专家信: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填表说明。②问卷主体:调查“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指标的重要程度,包含5 个一级指标、21 个二级指标、40 个三级指标和84 个四级指标。请专家按Likert 5 级评分法对各指标逐条评分判断重要程度,包括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重要、很重要5 个级别,依次计1 分、2 分、3 分、4 分、5 分,设置专家修改栏和补充内容栏,供专家修改或补充指标。③专家情况调查表:包括专家一般资料、对函询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等。
1.2 专 家 入 选 标 准 2020 年12 月—2021 年2 月,在江苏省范围内三级甲等医院邀请了临床护理专家、护理管理专家和护理教育专家共32 人。专家入选标准:①临床护理专家,本科及以上学历,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三级甲等医院工作15 年以上;②护理管理专家,本科及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0 年以上,现任或近5 年内担任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③护理教育专家,硕士及以上学历,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护理院校工作10 年以上,现任或近5 年内担任护理学院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等。
1.3 指标筛选标准 问卷回收后,根据专家评分和意见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出每个条目的重要性评分和变异系数,函询条目筛选标准为重要性均数>3.5 分、变异系数<0.25,课题组集体讨论后对指标进行筛选、确定和完善。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10 和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等反映指标重要性,以问卷回收率反映专家积极性,权威系数反映专家权威程度,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反映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并对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χ2检验。
2.1 专家一般情况 32 名函询专家来自江苏省8 个三级甲等医院,均为女性,年龄30~39 岁7 人,40~49 岁17 人,50~59 岁7 人,60 岁1 人;工 作 年 限:10~19 年12 人,20~29 年11 人,≥30 年9 人;学历:本科23 人,硕士8 人,博士1 人;职称:中级3 人,副高级17 人,高级职称12 人。
2.2 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及意见协调性 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0%、93.75%,两轮均有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专家权威系数为Cr=(Ca+Cs)/2,Ca 为专家判断系数,Cs 为专家对研究内容的熟悉程度系数。第1 轮专家的Ca 为0.922,Cs 为0.838,第2 轮 专 家Ca 为0.927,Cs 为0.833,Cr 分别为0.880 和0.880。两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0.197 和0.000~0.201,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03 和0.136,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函询结果第1 轮共有10 名专家提出意见,第2 轮共有12 名专家提出意见,说明专家对本研究内容关注度和积极性高。经过第1 轮专家函询,增加了4 项指标,修改了5 项指标,删除1 项指标。第2 轮函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结束函询,函询结果见表1。根据专家建议将指标“C1.4 情景模拟(真病人参与)”与“C1.6 角色扮演”合并并修改为“C1.4 情景模拟(标准化病人)”,指标“D1.2.5 情绪管控”与“D1.2.6 忍耐力”合并并修改为“D1.2.5 情绪管控与韧性”,增加“D1.3.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D1.3.10《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2 项指标,将指标“D1.5.6 平台软件使用”修改为“D1.5.6 平台软件使用与维护”,将指标“D1.6.3《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修改为“D1.6.3《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将指标“D1.6.5 医疗垃圾运送流程”“D1.6.6 医疗垃圾运送工具”“D1.6.7 医疗垃圾运送防护”合并修改为“D1.6.5 医疗垃圾运送”,将指标“D1.6.8 医疗垃圾处理流程”与“D1.6.9 医疗垃圾投放地点”合并修改为“D1.6.6 医疗垃圾处理”,删除指标“D1.7.1《医疗事故条例》”,将指标“D1.7.2《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修改为“D1.7.2《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删除指标“D1.7.4 上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将指标“D1.8.5 护士权利与义务”与“D1.8.6 病人权利与义务”修改为“D1.8.5 护士权利与义务”与“D1.8.6 病人权利与义务”将指标“D1.9.6 与平台交流内容”修改为“D1.9.6 与平台沟通内容”,增加指标“D1.9.9 护士与居委会的合作与沟通”指标,将指标“D2.1 平台软件使用”修改为“D2.1 平台软件使用与维护”。最终形成由5 个一级指标、22 个二级指标、41 个三级指标和81 个四级指标组成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
表1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函询结果
(续表)
(续表)
(续表)
3.1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专家函询法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取决于专家资质、积极性、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6]。本研究邀请专家专业覆盖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领域,尤其注重护理管理人员的意见,专家工作年限20 年及以上的占62.50%,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8.13%,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占90.63%,专家意见代表性强。两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00%和93.75%,第1 轮共有10 名专家提出意见,第2 轮共有12 名专家提出意见,说明专家对本研究内容关注度和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系数均>0.8,说明本研究专家权威性高[7]。两轮函询各指标变异系数均较小,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03 和0.136(P<0.001),说明专家协调度好[8],本体系指标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保证了指标的可靠性。
3.2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内容分析“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对合理分配医疗护理资源、提升护士地位和促进学科发展有着重大意义[9‐10]。护士的能力和素质决定了“互联网+护理服务”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对执行“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根据前期江苏省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从准入标准、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考核内容5 个维度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进行系统培训,体现了培训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准入标准方面,参照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护师及以上职称、5 年以上工作年限制定,函询发现医院等级影响护士职称及工作年限要求,医院等级越低,对护士资质要求越高。培训方式和考核内容参照现有护理人才培训和考核方式,获得专家认可[11]。培训内容根据“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发文和研究热点制定,从护士素质、伦理法规、护理环境、物品设备使用、医疗耗材及医疗垃圾处置、应急处理等方面提出了细化的培训内容,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培训提供了量化清晰的方案。本研究构建的培训体系可操作性强,注重“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具有鲜明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特色,构建的培训体系各指标重要性均>4 分,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
3.3 护理人才分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符合社会现状发展需要、可靠性和针对性强的护士培训体系对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具有指导作用[12]。许冰等[13]对三级医院护士调查发现,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知识技能培训需求度高,主要是执业基本知识、伦理与礼仪和项目技能操作。韩燕等[14]通过研究也确定了“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的基本要点,包括评判性思维、互联网基础、法律、社交等,本研究构建的体系包括了这些基本要素,从准入、培训到考核系统全面地设置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素质教育,纳入的指标均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形成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可为试点医院提供科学、量化的培训方案,提升护士综合能力。该体系可为新型护士的培训提供理论基础,减轻病人家庭照护负担,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提升护士收入。同时,响应了国家卫生改革制度,促进护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既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培训提供依据,又给试点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和护理教育者提供了参考,为护士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由于时间有限,未进行临床实践和结果评价,在今后的实践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调整指标,使该体系临床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