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中绘画之法的对比

2021-09-07 10:25周乐
艺术评鉴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中西方文化背景

周乐

摘要:绘画是一种视觉造型艺术,和艺术家视觉观看有着内在的联系。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不同的透视手段就会体现出中西方各自的文化形式以及他们的审美意识。在中西方民族和传统的绘画中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一些表达透视的方式,中国画在漫长历史和文化中进行演变后所形成的主体就是“散点透视”,西方画则是形成了“焦点透视”。本文主要从这两种透视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对概念的定义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对画家的身份等方面出发,探究一些造成中西方透视方法相似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西方  焦点透视  散点透视  文化背景  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029-03

一、透视法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

透视技术既是造型艺术必须依靠的一门技术,又是一种可见性和视觉现象。透视法则就是对于画面空间描写这种现象的规律和处理手段的总结。绘画的主体材料是来自于对人眼的观测,在进行这个观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物体和现象都可以看作是透视。在不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概念和对于观察的习惯、方法的相互作用影响下,艺术的各种功能和风格与欣赏者的眼光也在彼此进行培养和调整,这直接导致东西方对于透视的法则发生差异。

中西方的一些传统艺术画派都具有各种不同的空间透视表现手段。中国现在传统的现代绘画中常见和普遍采用的散焦透视创作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散焦重点聚焦透视,即物体散焦焦点与物体运动点的结合透视,这与西方现代画派的传统聚焦散点透视创作方式其实有着很大的艺术区别。这样一种绝然不同的现代透视艺术思想就来源于我们对现代绘画的基本认识不同。早在始于春秋战国的西周时期,墨子等古代艺术家就已经充分地研究发现了针孔式光线成像的透视工作方法原理,到两宋之际才开始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工作画法及艺术透视工作理论,北宋战国时期的著名画家郭熙在他的个人画论《林泉高致》中已经首次明确提出“三远”的工作方法透视理论,这便是它成熟的一个象征;而西方在古希腊帝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了关于透视的更加深入科学的研究,到文艺复兴中叶时期关于透视的方法理论与艺术实践逐渐变得趋于成熟,成为了是一门更加深入科学化的现代画家创作技法。由于世界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巨大差别,使得我们中西方各国逐渐形成了以“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示方式,被用来准确表示散点透视。

焦点透视,又称定点透视,这种透视方法要求每张画面都有一个视点,只能描绘视场内的事物。西方绘画尊重空间的规则,注重理性思考,注重细节,对所描绘对象的准确性有着高度的追求,因此他们能够精准的复刻出完美的艺术品。西方焦点透视强调艺术品的特殊性和具体性,非常严谨和科学,这样的透视法符合西方绘画的要求,从而使画面具有真实感与立体感。

散点透视,也称为动点透视,意味着画家可以有多个视角,选择不同的事物入画,这种透视方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所强调的“意境”密切相关。中国画追求的是“意境”,如果作者的视野有限,只要求画家描绘一定范围的艺术对象,这对画家来说必然是一种限制。这种局限性既有绘画的原因,也有思想的原因,尤其就思想来说,画家的视野被固定,那么自身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有所阻碍,心中的艺术也就不会表现出来,从而绘画的“意境”也表达不出来,那么其作品也不会被大众所认可。而散点透视运用运动的视觉来审视艺术对象,强调自由和动态,作品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更重要的是,画家不受自己视野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绘画。许多醉心书画的人仍然对“散点透视”提出很多质疑,认为中国画当时并非没有任何焦点,事实上,远近的艺术概念视角集中在一个点只能称为“远近”,但具体研究那个中文词汇的使用技术和用于准确地描述一个有关东西方不同的散射技术线性透视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技术概念使它能够区分他们和精确的扩展,“散点透视”不仅可以准确地表達我们所得到的一种关于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多少视点、多角度的艺术特点,而且又是与西方语言中的“焦点透视”精密相对,在本文中非常合适,因此下文将继续研究使用这种技术概念。

二、中西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西方人历来有着对空气折射透视、颜色折射透视、光线折射透视、消逝时间透视等传统认识,中国古代又认为有“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等对人体空气颜色透视的正确认识。而现在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就是,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人类的眼睛视觉神经和大脑的视觉结构与人体机械的生理功能都是基本一样的,所以都具备了相同的人体视觉学和生理学功能特征,所以对人眼观察物体产生的近大远小,以及距离远近所产生的清楚与模糊这类生理现象,都也已经形成共识。与此同时,人们在各种不同的观察角度上面,以及观察物体的方式上也完全基本相同,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分别是多角度直线观看、定点直线观察以及移动点直线观察。而人类视觉上的感知主要还是依靠于外部视觉。因此,当下人们对于视觉透视的整体认知上大致可以保持一致。

(二)不同之处

从其定点观看的眼神方式上,西方“焦点透视”所要描绘的这个主题其实就是通过具体固定的一个中心点透视观察的一个景象,它指的是用一种处于静止的透视眼神方式去定点观察一个事物,把本来应该处于活动状态的一只眼睛从理论上逐渐地对它加以了解和静止,形成了某一个固定角度的一种定格观察画面,因此在这个定格画面过程中的任何时间都完全是固定的、没有任何具体存在感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就必然使得绘画图像的主体画面更多地还是趋向于一种具有艺术穿透性的、洞察性和具有稳定性的艺术表达,体现了一种必须引起社会人们高度密切关注的严肃艺术态度。西方绘画对自然美的表现往往更加理性,强调客观真实,构图上追求和谐、平稳,讲究画面分割。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采用的“焦点透视”的代表之作,画中把十三个人物有机组合起来,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清楚的表现出画面中心。

中国的“散点透视”则比较灵活,它充分准确表现了艺术创造者主要通过利用面部运动的身体视觉和各种眼光活动来准确地详细分析这个自然问题,强调的是人们使用眼睛的自由性、活跃度,以通过旅行或游览式的意识形态活动去详细记录自己真正想要去描述的一个景色,注意力不断地自由转移,可以同时在一幅新的画面中,从而感受画面中物象进行了不同时空的巧妙融合,空间上一次具有了新的流动性,景象上又一次具有了新的叙述性,构图更加自由随意,而且几乎不受任何画幅的宽度限制,也就会直接让整个画面完全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束缚。中国古代历史民间风俗绘画中的精神品种之一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利用“散点透视”方法进行表现的一个典型案件。在这样的一幅画作中,它采用了“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的观测方法,画卷虽长达五米多,但却仍然能够让观者感受到画面节奏,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不只是在宏观上体现了“以大观小”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在局部上也体现了这种散点透视观察方法。

三、中西方透视差异的因素

(一)文化背景

西方绘画因为受到西方古希腊时代哲学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启发所产生影响,其文化根源主要是它们来自于一种理智严谨的西方现代科学。西方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先生所首次提出的“艺术模仿自然”,柏拉图的“美在于理式”,亚里士多德从人们审美观的实际情况出发,西方人将美的艺术观念始终看成了美的比例与和谐,毕达哥拉斯则始终认为“数”本身是宇宙万物之源,事物的本身本来就是一个数理的本身。所以,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焦点生物透视无疑被广泛当作一种或是可以帮助使它更加科学、理性地应用去研究模仿真实大自然的绝佳技术手段。在东方以儒、道、禅三家为研究主体的三大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画艺术和审美取向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各家传统思想的融合和渗透所逐渐发展而来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仰观俯察”认知事物的手段和方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和美学等均对中国的透视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古代人文主义艺术思想逐渐发展形成了古代中国画特殊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中国古代画家在充分深入描绘表现人类古代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色的形象同时,也将自己内心的一份情感和一种精神境界追求融入其中,以“艺术意志”作为中国绘画的审美前提,在充分把握描绘古代人类的主要特征物象性时,对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适度的综合把握,强调自由和动态,作品内容丰富,但却结构严谨,更重要的是画家不受视域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挥毫泼墨。

(二)审美观念

透视观直接反映了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审美概念和价值取向,中国画的审美思维即在于“道和玄”的引导和介入,以“卧游”的山水而求“畅神”,进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样的审美观也与一个国家对待艺术的态度密切相关。孔子《论语》中曾经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游”便很好地阐述了中国人对待艺术和绘画的观点。绘画仅仅是一种文人们用于处理时事之余的一种表现性游戏,并且他们不需要严谨的写作态度,也不应该有严谨的写作态度,否则便很大可能被当时的人们贬为“画工画”。西方的绘画则是要求理智主动地参与其中,达芬奇曾说过“绘画是一门精密的科学”。西方画家往往用科学的眼光来参照客观物象,在绘画创作中也都尽可能是客观冷静的摹写,而且解剖学与透视学都被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力求他们的作品精确,能够营造视觉上的真实感。审美观是绘画艺术观念中最必不可少的一种价值观念,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所以中西方透视观的差别也仅仅如此,其直接的代表和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理与价值观。

(三)画家身份

特殊的身份和其他社会思维概念密切相关。许多西方艺术大师也是一群精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艺术家。例如,达·芬奇不仅是一位画家,而且还是一位建筑师、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等等。因此,他们在绘画上达到了与科学等同的严肃严谨的态度。在绘画过程中,他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发明了测量透视的方法和仪器,这也奠定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科学规律形成的基础。而在中国古代,对琴棋书画都精通则比较要求艺术天赋和才能,所以当时的文人和学者的主要兴趣和爱好就是诗歌和绘画,多以图画的形式呈现,由诗、书、画、印组成。因此,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不强调透视,而主要表现人物的心情和他们所呈现的意境。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东方绘画还是西方绘画,都是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和淬炼从而发展出各自的独特魅力。中西方绘画因为不同的文化根源,从而产生了各自的审美观与透视观,中国绘画重视绘画的意境,以及自身情感的表达,多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而西方绘画重视写实,强调对客观事实的摹写,并使用理性的表达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虽有差异,但却都更好的推动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正是因为这二者的差异,才使得艺术世界更加异彩纷呈,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胡亚强.透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石杰洪.谈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的特点和运用[J].西江大学学报,1998(03):55-57.

[3][意]列奥纳多·达芬奇. 达芬奇论绘画[M].戴勉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唐必刚.中西传统绘画透视理论之比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5).

[5]秦剑.“散点透视”质疑[J].西北美术,2008(01).

[6]朱志荣著.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林语堂.论中国画[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8]史荣立.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5).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中西方文化背景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哈哈镜
哈哈镜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