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法在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

2021-09-07 09:04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15期
关键词:化瘀静脉炎患肢

李 宁

(吉林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吉林 吉林 132011)

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多发生在下肢、躯干位置。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典型表现为浅静脉循行部位皮肤肿胀、灼热及发红等,触诊可见明显压痛,且急性期发病甚至出现肢体酸胀情况,下肢功能明显受限,从而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造成巨大影响。临床上通常采取抗凝、抗感染等治疗方式,虽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也会产生瘀斑、紫癜、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且易复发。中医认为,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青蛇毒”“恶脉”等范畴,主要由静脉不和、感受外邪,导致局部气血凝滞、瘀血痹阻[1]。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法由黄柏、苍术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法对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林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9~80岁,平均(52.16±2.46)岁;病变位置:左下肢12例,右下肢11例,双下肢7例。治疗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0~78岁,平均(52.12±2.45)岁;病变部位:左下肢14例,右下肢10例,双下肢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微循环血栓防治专家共识》[3]与《周围血管科常见疾病证候诊治指南(2015)》[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经彩超证实存在血栓,但血栓并未波及深静脉者;发病在1个月内,肢体迂曲隆起的浅静脉上局部呈条索样、硬块样者等。排除标准:合并严重静脉曲张者;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等。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式,使用华法林钠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641,规格:1 mg/片)治疗,采取口服用药方式,初始服用剂量为3~4 mg/d,3 d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用量,INR达到2~3后维持用药剂量,1次/d;头孢呋辛酯片[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400,规格:0.25 g/片]口服治疗,0.25 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法治疗,采取中药内服外洗的治疗方式,内服中药方剂如下:黄柏10 g,苍术、牛膝、金银花各8 g,连翘、地龙、赤芍、乳香、没药、牡丹皮各6 g,木瓜、威灵仙各4 g,以水煎煮至200 mL,100 mL/次,2次/d,分早晚服用;外洗方剂如下:金银花15 g,连翘、荆芥、防风各10 g,白芷、威灵仙、白鲜皮、红花各6 g,以水煎煮至400 mL,然后加5 000 mL温度70 ℃的热水熏蒸患肢,待药液温度达到42 ℃时将患肢浸泡在药液中30 min,1次/d。14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持续治疗2个疗程,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皮肤红肿、患肢肿胀、患肢疼痛、筋脉条索等,各项均分成无、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分别记为0、1、2、3分。②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抗凝处理后,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③不良反应与复发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全身发热、血象升高的发生情况和治疗后6个月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皮肤红肿、患肢肿胀、患肢疼痛、筋脉条索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 < 0.05。

组别 例数 皮肤红肿 患肢肿胀 患肢疼痛 筋脉条索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2.21±0.51 1.84±0.45* 2.34±0.51 1.89±0.43* 2.45±0.44 2.02±0.36* 2.42±0.47 1.92±0.41*治疗组 30 2.25±0.52 1.02±0.35* 2.36±0.53 1.14±0.26* 2.43±0.43 1.24±0.21* 2.46±0.45 1.13±0.23*t值 0.301 7.878 0.149 8.175 0.178 10.251 0.337 9.20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2 凝血指标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均显著延长,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FIB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 < 0.05。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

组别 例数 PT(s) TT(s) APTT(s)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11.21±1.14 11.85±1.04* 16.71±1.82 18.36±2.41* 26.36±2.72 28.84±3.05* 4.91±0.68 3.51±0.47*治疗组 30 11.15±1.12 11.89±1.05* 16.68±1.86 18.42±2.42* 26.41±2.75 28.89±3.03* 4.85±0.66 2.86±0.33*t值 0.206 0.148 0.063 0.096 0.071 0.064 0.347 6.199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不良反应和复发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例(%)]

3 讨论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多是因化学药物刺激、静脉置管等引起静脉壁损伤,导致患者的血液处在高凝状态,从而产生红肿热痛情况,使患者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临床治疗中认为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形成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患者的症状轻微,故给予抗感染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对症治疗,虽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容易发生出血、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

中医认为,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主要是机体外感湿邪,脾失运化致使内生水湿,日久则蕴结发热导致瘀血阻滞、脉络痹阻,故应以清热利湿、祛瘀通络为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法中,黄柏可清热燥湿;威灵仙、苍术可祛风除湿;牛膝可逐瘀通经;金银花、连翘可清热解毒;地龙可清热、利尿;赤芍、乳香可清热凉血;没药可活血止痛;牡丹皮、红花可活血化瘀;木瓜可舒筋活络;荆芥、防风、白芷可祛风解表;白鲜皮可清热燥湿、祛风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湿、通利关节的功效[6]。本研究中,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法可缓解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加快患者恢复。

血栓性静脉炎是在静脉炎的基础上因静脉内膜不光整导致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异常增强而形成的血栓。PT、TT、APTT是均是抗凝和止血的重要检测指标,而FIB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其水平升高可导致血小板聚集,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现代药理学表明,赤芍中赤芍甙可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小板的黏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红花中红花黄色素具有抗凝血作用,可调节患者凝血功能[7-8]。根据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加快病情恢复。

综上,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法可有效缓解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疾病复发率,加快病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化瘀静脉炎患肢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
脑梗死偏瘫患者患肢与健肢体温、血压差异的研究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