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沈尹默当年25岁,在杭州高等学校代课。有一天,沈尹默到好朋友刘三家里吃饭,饭毕归家,即兴写了五首诗,第二天就送到了刘三家里。刘三很高兴,就把这五首诗挂到了墙上。
不一会儿,陈独秀来了,看了墙上的五首诗,就问沈尹默是何许人也、住在什么地方?刘三一一做了回答。第二天,陈独秀就找到了沈尹默的住处,见到沈尹默就大声说道:“我叫陈仲甫,昨天在刘三家里看到你写的五首诗,诗作得很好,但字写得太俗气了!”
此前,陈独秀和沈尹默互不相识,陈独秀只因看到沈尹默的字写得不好,就专门找到人家批评了一番。按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看法,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人家的字写得好坏与你何干?你还犯得上大老远找到人家去理论吗?
但沈尹默却不这样看,他被陈独秀的直率性格打动了,不但沒有生气,反而从此发奋钻研书法,认真研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日取一刀尺八纸,临写汉碑,两三年后改临写六朝碑版,并研究各书法大家的精品,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他的字脱尽了俗气,成为书法界才俊。1914年,沈尹默被聘为北大教授。1916年,又被蔡元培纳入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成为了书法大家。
陈独秀的做法,看似不近人情,其实是一种真性情使然。看到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就直言不讳地讲出来,这种率真的性格值得我们敬仰。沈尹默没有因为陈独秀说自己字写得不好而暴跳如雷,而是虚心接受陈独秀的意见、开始认真研习书法,日后终于成了一个书法大家。一个直言不讳;一个虚心接受,让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品质,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摘自《演讲与口才》 唐宝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