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探析

2021-09-06 09:48张长念孟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中医武术

张长念 孟涛

摘    要:为中国高校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提供启示。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个案分析法等,基于对中国2所综合性大学和2所专业性体育院校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践的调查,分析我国这4所高校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困境。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个案,深入分析其培养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化提出建议:1)开阔文化视野,融合中医药等中华文化知识培养体育医学人才;2)夯实武术国际教育基础,完善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相关学科与课程体系;3)面向国际,提升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关键词:武术;中医;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852          学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Wushu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case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practice of Wushu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in tw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two 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cultivation of Wushu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in four universities. Tak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 ca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of its curriculum,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training platform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is basis,  the suggestion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of Wushu in four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proposed: 1) broaden the cultural vision, integrate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knowledge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ain sport medicine talents; 2) tamping the foundation for Wush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perfecting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martial arts; and 3)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 enhance the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practical platform.

Keywords:Wush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中國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对于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方面从宏观到微观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1]。中国武术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其以身体活动为表达方式,以体育教育、审美、健身为功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因而在“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武术在国际传播方面时至今日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但是却仍未摆脱文化内涵流失的“虚无”之态,本质特性磨损之弊,从而造成传播实效略显“荒凉”的局面[2]。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匮乏是主要原因。因为人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3]。虽然已有一些学者[4 -5]在武术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但是目前还鲜见借鉴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经验来探讨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研究。仅有郭玉成等提出了“为深入推动中国武术的国内外标准化发展,必须借鉴中医药等其他学科领域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方法,尽快构建起完善的武术标准化人才培养选拔机制”[6]。确实,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率先在国际社会得到发展,中医学也已传播到183个国家或地区,从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可见一斑,而这是以大量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作为支撑的。因此,笔者认为,借鉴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经验,有助于完善和优化中国高校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策略。

1  我国高校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1.1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定义

在中国,人才有多种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把“人才”定义为“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7]。200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对人才作了界定: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積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8]。国际传播人才这一概念则出现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是指能够在国家外交或在国际社会中施展才干、发挥作用的人才[9]。笔者将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界定为: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为武术在国际社会跨文化传播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10]。这里的为武术国际传播作出积极贡献须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相一致,这是由武术传播的政治立场和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决定的。武术的国际推广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相辅相成。中国一些高校开设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摇篮”。本研究探讨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主要是指中国高校培养的能在国际社会中传授武术和传播武术文化的人才。

1.2  我国高校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管窥

当前,包括专业性体育院校在内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中国高校可谓屈指可数。经调查发现,在中国目前只有2所综合性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2所专业性体育院校(首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笔者访谈了以上4所高校的相关专家与学者,了解了这4所高校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在学历层次定位、特色课程设置、校内外特色培养平台和实习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中国高校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下。

1.2.1  我国高校培养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学历以本科为主

由表1可知,4所中国高校培养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学历以本科为主,仅有华东师范大学将培养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学历定位在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太极拳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2017年开始招收“武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据访谈得知,该人才培养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国际交流处和体育与健康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主要培养以传授太极拳为主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可见,4所中国高校培养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学历层次主要定位在本科。

1.2.2  我国高校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外语课程建设有了一定进展

在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特色课程设置方面,4所中国高校均重视对武术国际传播培养方向的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特别是武术专业性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河南理工大学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太极拳专业英语》。从对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W的访谈得知,该校将“英语通识课”改为“太极拳专业英语课”,主要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进行太极拳教学。成都体育学院较早就开始培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的对外武术教学能力,在21世纪初就开设了《武术专业英语》课程,并在2010年出版了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本武术双语教材《中国武术英汉用语》[11]。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最新一版培养方案中也设置了“对外武术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武术英语》《对外汉语》等课程,也出版了配套教材《武术专业英语基础教程》,致力于培养复合型武术国际传播人才。从对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院长D的访谈中得知,该校2009年开设了《专业英语口语(武术)》(后改为《武术专业英语》)课程。这是中国第一所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武术专业英语的高校。

1.2.3  我国高校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专业技术课程初步形成特色

在专业技术课程开设方面,华东师范大学与河南理工大学侧重于《太极拳》课程,由访谈得知,因太极拳在国外的需求度显著高于其他拳种,以上2所中国高校开设的其他专业技术课程除武术基本功以外基本不涉及其他拳种。河南理工大学因其所在焦作市是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等拳种的发源地,因此,该校重点教授太极拳特别是陈式太极拳,并将武术技术教学内容浓缩为“一拳(太极拳)一器械(太极剑)”,同时将《推手》《摔跤》课程融入太极拳教学中,以满足武术实战技击对抗教学之需。河南理工大学是4所高校中对武术技术课程内容特色较为鲜明的高校,以太极拳为特色。首都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作为专业性体育院校,对武术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较为全面,但武术技术特色课程有待加强。

1.2.4  我国高校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特色培养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4所中国高校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特色培养平台建设方面,仅有首都体育学院建立了“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其他3所高校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特色培养平台建设则有待加强。首都体育学院在2012年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申请并建立了“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12],该基地的中心任务是向全球孔子学院推广武术和推广汉语及传播中华文化,包括对外武术师资培训、孔子学院院长培训、学员培训、孔子学院武术段位教材研编、武术全景展示中心与体验中心建设、武术对外展演、武术馆样板间建设等。借助该基地,首都体育学院应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委派,连续多年奔赴设在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孔子学院进行武术巡演,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在此过程中,参与巡演的大学生的对外武术英语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1.2.5  我国高校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教学实习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河南理工大学在白俄罗斯、意大利、印尼等国家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为该校大学生“走出去”搭建了平台。该校进行合作办学,与国外合作高校互派学生、互认学分,为该校大学生到外国访学(包括攻读硕士研究生)创造了条件。但是,近几年该校赴外国访学的大学生数量逐渐在减少。该校W提到,原因在于近几年该校大学生符合到外国访学条件的人较少。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则是安排该校大学生到国外孔子学院教学实习,主要教授《太极拳》课程。首都体育学院于2017年开始了武术相关专业大学生赴海外教学实习的工作,主要前往美国西部以传授中国武术为主的各大武馆、武术俱乐部等进行教学实习,目前共有两届大学生在国外完成了教学实习任务。虽然4所中国高校在大学生教学实习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在满足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求方面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上可见,一方面,我国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高校仅有4所,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上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这4所高校目前也仅是处于探索阶段。尽管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但是,这4所高校在武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国外实习经验积累以及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内容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

1.3  我国高校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困境

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系列研究显示,“虽然近5年中国武术的海外认可度始终处于中华文化代表性元素前三甲位置,但是其排名却出现下滑”[13]。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武术文化传播者数量少[14],供不应求与供不适求是影响武术国际传播的重要掣肘因素。

由上文可知,目前,4所中国高校已经开始了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但是仍未改变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数量不足的局面。

1.3.1  缺少与中华文化的其他元素及传播路径的融合

通过专家访谈得知,一方面,2所中国专业性体育院校对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路不够开阔,融入的中华文化元素不足,欠缺通过与中华文化的其他元素融合“走出去”的创新。在中医诊疗中广泛运用传统武术、导引养生等的功法,成为中医理论不可分割的部分,体现了在疾病治疗方面中医疗法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合施治的思想,中医药院校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上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本研究中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中医药课程,但是在学生教学实习中却没有充分体现,从对北欧一所孔子学院院长R的访谈中得知,武术相关专业中国大学生在教学实习时表现出中医知识和中医临床技能较缺乏。再比如首都体育学院曾将川剧中的“变脸”与武术结合,然后由一名大学生掌握后教授下一届大学生,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得以传承。而首都体育学院在海外孔子学院巡演节目中将民族舞蹈与武术进行了融合,使得该节目不仅更具有观赏性,而且使该校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上凸显了艺术特色。由此,首都体育学院形成了“武术”和“舞蹈”同属一个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的办学特色,但是这样的融合是以具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为前提的。

另一方面,4所中国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两个重要培养平台的作用,即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1)孔子学院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了解的重要窗口,中医药、武术、京剧等一直被其列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截至2020年8月7日,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 170个孔子课堂[15],这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孔子学院为武术的国际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途径。然而,一些孔子学院开设的武术课程却出现了“学生选择武术课,对武术感兴趣,却不喜欢学习武术”的情况,究其原因,武术课程中的武术与学生心仪向往的武术影视片中的武术大相径庭;在武术动作练习中,因有些学生身體协调性、柔韧性不足,同时如果每个动作招式内涵讲解不充分,会降低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否满足教学需要,在非母语教学环境下,对武术专有名词的解释是否贴切,都会对武术课的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16]。到目前为止,以武术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只有挪威卑尔根大学孔子学院,这所由卑尔根大学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建立的武术特色孔子学院,也是中国专业性体育院校在国外建立的唯一一所孔子学院。然而,从对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奖学金处负责人H的访谈中得知,与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的合作已经终止。唯一的武术特色孔子学院也就此荡然无存。2)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下属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加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截至2015年2月底,中国已在全球建成3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有11个。国务院批复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提到,到2020年在海外建成50个中国文化中心,形成辐射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推广网络[17]。但是,在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从武术文化讲座、武术家交流不能常态化和不间断地进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内设的图书馆关于武术的图书受各种限制以及种类和数量都不多[18]可见一斑。总之,4所中国高校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广泛融合中华文化的其他元素,对中华文化其他国际传播途径也未能充分借力。

1.3.2  开设的课程侧重武术技能教学而忽略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武术技术互相交融,产生了各种不同于以往任何单一武技的新的武技形态。世界武术技术的全球化融合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但各国传统武技又日益凸显出了其独特的价值[19]。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崇尚“文武双全”。其中的“武”在广义上不仅指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形式,还指具有深邃的体育思想和厚重的运动项目文化底蕴。正如著名武术家王芗斋认为的那样,仅有技术层面直接价值的“武术”不是真正的武术,真正的武术要能够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要能上升到为民族、为国家的高度和思想境界[20]。而在武术国际传播实践中,拘泥于技术层面的传播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当前在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出现武术文化被淡化的困境:中华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而产生的断裂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嬗变,使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许多局限于西方文化视野的学者倾向于以西方主流体育价值观来审视武术的发展,将竞争、挑战等视作评价武术功能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这种片面性和带有倾向性的标准使得武术的功能价值、文化内涵等受到否定和质疑,从而也对武术的国际传播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功能价值的消蚀使得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要么丧失动力,从而停留于传授技术的浅表层面,要么导致其偏离本质,走向西方竞技体育的异化之途[21]。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使者,多年来,中国的优秀武术运动员、武术教练员到国外援教,他们多是竞技运动员,虽然有很高的竞技武术技术,但总体来说并不具备很深厚的武术理论与跨文化传播理论,在国外主要通过身体运动传播武术技术,其中传统武术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播遭遇困境[22]。多年来,我国一些高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将武术教育教学人才和运动训练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忽视了对高水平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简史》《中医学》《中国历史》等课程极少开设,同时,传授与武术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武术导论》《武术史》等课程的开设也非常有限。总之,在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课程设置方面,侧重于开设以武术技能为主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待加强。

1.3.3  缺少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国际合作教学实习平台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实践不断得以完善,其运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习练可以因人而异,倡导和平、和谐、分享、健康、自然的理念,因而,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太极拳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可能。然而,由于各国人民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健身理念等存在差异,武术在各国的深度本真传播依然十分乏力。在国外的一些大学中,武术教育主要由大学里的武术社团、俱乐部等组织开展。目前还没有某个国家将武术纳入其学历教育体系中。甚至可以说,武术在国际社会基本没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从而处于一种无序的散乱传播状态。在国外,各种规模的武馆、武校扎堆出现,从事武术国际传播的人员良莠不齐,传播的内容五花八门,“武术段位”认证方式花样百出,各武馆之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这些对中国武术的国际推广也产生了严重影响[21]。以上现象说明武术国际传播缺少权威性的平台。而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即便是首都体育学院这样率先为武术专项大学生海外教学实习创造条件,其海外教学实习平台也仅以华人所开武馆为主,缺少与其他国家合作建立的大学教学实习平台。

2   借鉴:北京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的经验

中医药与武术存在共性,都是中华文化代表性元素。本研究选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领航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对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经验作为个案进行分析,以期为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借鉴。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3]。北京中医药大学兼顾传统传承与现代教育相得益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谓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典范。在传统传承方面,探索并坚持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4]。在现代教育方面,较早就开设了中医英语专业,并引入了跨文化教育理念。该校提出了在国际化背景下中医复合人才的培养方案,即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不同培养阶段的课程形成课程体系。同时,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学生多元发展成才提供平台。此外,积极培养“中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探索通过中西医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整合式教育体系[25]。

2.1  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平台,融合传播武术文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传统传承”教育基础上融合了中华文化其他元素,不断探索创新国际化发展新模式,加强中醫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1991年在德国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这是德国乃至欧洲第一家中医医院,也是唯一一家由德国医疗保险机构全额支付医疗费用的中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中医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为推进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该校首创集医疗、教学、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模式,先后建立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成为其在中国境外建设的中医药文化交流与传播基地[26]。2012年与日本合作建立中医药孔子学院,成为第一所在中国境外医科大学开办的中医药孔子学院[27]。北京中医药大学向国家汉办申请成立了“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基地(北京)”(以下简称“基地”),以适于双语传授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及养生保健普及知识作为该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课堂讲授、实物展示、亲身体验等活动,增强汉语学习的趣味性,使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其他国家中医爱好者到该“基地”进行过短期访学,中国中小学生等的中医文化体验团体到该“基地”参观体验过。该“基地”已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展示课程除了教授中医药、针灸等中医知识外,还传授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导引术和武术。北京中医药大学以海外需求为导向培养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融合武术文化元素,例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与国外大学实现了合作共赢,不仅为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整合到了更丰富的资源,而且为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师承教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同时兼顾创新教育模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强调传统文化的整体培养,注重师承教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并兼有创新教育模式。中医药经典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精髓,中医药与中医诊疗技术皆是在中医药经典理论的指导下方能发挥疗效,学好中医药经典理论在于对中医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中医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经典理论是中医药学的两大基石[27]。该校将“以文化人,突出国学,强调经典不断线,构建博雅的人文素质与厚实经典功底的教育体系”作为教育理念,强调“培养的不仅是一个中医职业人,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医学、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通过强化传统文化与经典著作的作用和影响,赋予学生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习继承中医精髓的能力”。此外,还增加开设了《中外美术作品鉴赏》《中外交响音乐鉴赏》《中外舞蹈艺术鉴赏》《软笔书法入门》《宋人花鸟》《电影艺术导论》等课程,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对艺术与美术的欣赏水平和综合素质。

该校在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推广师承教育,实行师承全校化,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24]。其师承教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加强中医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经典理论学习,采取“一带多”的形式,即一位导师指导一个班。以班为单位,配备一名“中医传统文化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中医传统文化的教学;同时再配备一名“中医经典”学习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中医药经典理论的教学。二是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指导思想,以“一对一”的指导形式为主,以此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即从入学开始要求学生在校内外跟随导师进行临床实践,建立了“校外师承导师”制度,要求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一位“校外师承导师”,学生利用寒暑假跟随导师学习;同时配备一位“校内师承导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跟随导师学习[28]。

该校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比较成熟的培养方案和优势特色专业,形成了跨文化教学、学用统一的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该校相关学院充分使用该校中医药优势学科的教学研究资源,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29],在重视中医药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创建了英语(医学、中医药国际传播)、法学(医药卫生)两个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特色专业。其中的中医药英语专业依托的一级学科——中医学是该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这为该专业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条件。该专业的英语授课教师和中医专业授课教师不仅在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中实现了优势互补以及共同提升了教研水平,而且该专业培养的大学生是既有中医药知识又具有英语专业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2.3  加强国际合作,为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医药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海外中医中心。目前已经在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集医疗、教学、科研、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成为中医药国际化创新实践的缩影,促进了中医药的“走出去”。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与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为90多个国家或地区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达20 000余人。1991年在德国建立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医院的先例,成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此外,还与英国伦敦密德萨斯大学合作办学,成为第一个在国外大学中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的中国高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成为第一个在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大学中开展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中国高校;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开展合作,从而使中医硕士学位教育首次进入欧盟医学教育体系[30]。这些都为该校培养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启示: 我国高校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化

3.1  开阔文化视野,融合中医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体育医学人才

4所中国高校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要开阔文化视野。多数人对武术的理解是将其局限在观赏性活动与竞技性活动的范围,忽略了武术对修习者产生的“消停侵袭”的核心功能价值。武术功法中蕴含的“阴阳相济”“虚实开合”等健身养生思想对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种有益的功能价值观[31]。武术诞生于远古时代人类适应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具有技击防身、健身、养生等功能。武术和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基础相通,两者都蕴含着整体健康观;武术和中医技法具有互利性,凸显在中医疗法与武术功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协同作用;武术功法和中医技法在健身养生上的目的同一性贯穿于防病与治病的全过程[32]。中医的核心思想是“治未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有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33],这一思想与武术的核心思想“止戈为武”相契合[34]。而在中国古代,习武者和中医是同一的,这从“十武九医”这一民间俗语也可见一斑。当今,应通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将传统武术功法与中医疗法相结合,大力传承和发掘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医疗康复功效,使中国传统武术在健康促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武术功法与中医疗法相结合是将武术由技术、技艺提升为健康服务与文化服务的转型之策,可以使之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所建设的“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基地(北京)”所展示的养生和治未病的互动体验内容中就包括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目前,对体医融合的探索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国内外武术实业界的认同,在国际上推动“武医融合”进行传播的相关组织也随之增加。例如,付学理博士甚至在美国成立了“武医研究院”,并以亲身实践与经验证明,武医结合、练治结合在国外更容易推广,更易被接受[35]。而韩国的跆拳道在各国的推广首先就是依赖于其对高水平推广人才的培养[36]。韩国部分高校为培养跆拳道国际传播人才就开设了相关课程,比如韩国体育大学开设的跆拳道课程中包括“跆拳道与韩医学”(复合科目)等知识融合性课程[37]。因此,本研究中的4所高校可以通过充分发掘武术功法与中医疗法在养生、治未病等方面的互补功效促进武术人才与中医药人才的共同发展,通过与中医药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体育医学人才。

中国的武术教育要重经典和重传承,要延展武术文化教学。中国武术的发展及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要树立整体观、全面观。本研究中的4所高校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契机,不仅使各国人民认知、认同武术文化,更应该同各国人民共享中国武术的健身养生智慧,探索武术与中医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以形成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合力。

3.2  夯实武术国际教育的基础,完善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相关学科与课程体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设置的中医药英语学科以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傳播学、中医学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为研究基础,主要研究中医药的英译及其应用,以解决中医药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中医药英译标准化和中医药服务人才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其英语(医学、中医药国际传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专业八级等各类国家考试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通过率。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是实现中华文化广泛传播的关键因素,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武术国际传播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具备扎实的武术技能,还要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并要通晓其他国家的民风民俗等。因此,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要进行全面化的学科建设。

有学者针对汉语的国际教育提出了学科建设思路,即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下按照二级学科标准进行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科建设,根据我国国际交流与文化发展的需求,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再作为一级学科去建设。在学科的支撑体系建设上,兼顾中华特色文化,坚持一定的开放性、跨学科性,引进交叉学科,将中医药、体育、艺术类知识融入学科体系[38]。同理,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也应该探索将武术国际教育列入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中来进行建设,逐渐融入中医药等知识来丰富武术相关学科知识体系。

基于以上,笔者认为,本研究中的4所中国高校可借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培养方案”和汉语国际推广人才培养的经验,以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可作以下尝试。

在完善和建设武术相关学科方面,1)可加强武术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并尝试创造双语教学条件。双语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汉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浑然一体,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也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英语是建立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语言中介。加强中英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地增强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文化自信,能体现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姿态,能使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用英语更准确地表达和传播武术文化,为武术国际传播奠定基础[39]。2)可开发武术研究生课程,并进一步细化武术英语课程和研究方向。例如可分出以下3个研究方向:武术教学术语和套路术语翻译(包括:武术名词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武术古籍及实用英语资料的翻译)、武术国际传播(包括:海外武术发展状况研究、武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研究)、武术英语教育教学(包括:武术基本理论的英语教育、武术海外教学实践)等。3)发掘武术的多种属性功能,探索开设符合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求的复合课程,加强跨学科知识融合。

在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按照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不同类型来设置课程,比如针对武术国际竞技人才、武术国际教育人才、武术传统文化传播人才和武术表演人才开发出几个具有选择性的课程模块,并可进行组合教学: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溯源英语、中外武术文化对比英语、武术理论英语、武术教学组织英语、武术套路英语、武术表演英语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需要,选取1~2门主修课程,并因时制宜地对武术课程内容进行创新,例如:“武术+汉语”“武术+养生保健”“武术+中国书法”“武术+中医药”等。因此,本研究中的4所中国高校要与时俱进地完善武术相关学科,为培养高水平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3.3  面向国际社会,拓宽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教学实习的国际平台和渠道

孔子学院较早就开始宣传并教授中医养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开展中医养生讲座、举办中医药文化体验与展览来宣传中医药文化,在其所在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且近年来在国际上“走红”,开始被一些西方国家纳入医疗保险体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古籍也被列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40]。据《自然》杂志中的报道称,中医传统医学首次纳入“全球医学纲要”,将在全球范围产生重大影响。这些都为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社会氛围。

基于以上笔者认为,本研究中的4所中国高校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上也应重视在国际社会营造武术文化氛围,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拓宽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渠道:1)可借力现有培养平台,例如发挥孔子学院等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成立“武术特色孔子学院”和“海外武术文化中心”推广武术,既能丰富孔子学院的活动、扩大“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又能促进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相长以及国际交流。2)培养平台内部可加强横向互鉴。 某一所孔子学院可通过中医药、武术等中华文化元素相互借鉴与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中华文化特色,而某一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孔子学院又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孔子学院通过形成的中华文化特色又能够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平台特色优势。3)可在武术学历教育方面探索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和异域文化氛围。可借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做法,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拓宽学生在国外的实习培训渠道。4)可通过“国内学习、国外实践”的模式,展开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武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探索。把准武术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方式[41]。

4   結束语

武术与中医药同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并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当前,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可谓是可圈可点。而本研究中的4所中国高校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应尝试与中医药院校进行融合,形成文化合力,培养体育医学复合型人才,并且应在如下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加快推进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专业和学科的建设,逐步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将“武术国际教育”列入民族传统体育学,并作为学科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加强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武术英语(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双语教学条件,细化武术英语课程设置。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拓宽中国大学生在中国境外的武术教学实习渠道。充分发挥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适时增设武术特色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武术文化中心等培养平台。本研究中的4所中国高校应肩负起为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和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孟涛,蔡仲林. 当代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现状述评[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16.

[2]  冉学东,王岗. 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 体育科学,2012,32(1):71.

[3]  习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J]. 科协论坛,2018(3):59.

[4]  张长念.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需求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5.

[5]  刘铮,张长念. 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培养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G]//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7832-7833.

[6]  张鹏飞,张长念. 启示与对策: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践研究[G]//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7840-7841.

[7]  李守培,郭玉成. 中醫与武术标准化发展的比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3):63.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44.

[9]  孙承斌,李斌,张景勇. 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N]. 人民日报,2004-03-01(4).

[10]  王通讯. 人才国际化目标及国际化人才内涵[N]. 中国人事报,2006-01-16(3).

[11]  杨啸原. 中国武术英汉用语[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

[12]  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在我校揭牌[EB/OL].(2013-06-04)[2020-08-01]. http://www.cupes.edu.cn/pmi/pmiinfoadmin/infoshow_xwzx.jsp?objid=ff597731cd8c46a6953aca66e684a263.

[13]  陆盛华,李臣. 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破解理路[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5(3):44.

[14]  郭玉成,李守培. 武术传播研究历程与进展述评[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4):303.

[15]  关于孔院[EB/OL]. (2020-01-07)[2020-07-19].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16]  郑茗芥,李虎. 国际孔子学院武术志愿者教师短期培训的研究[J]. 运动,2015(21):100.

[17]  史育龙,袁祥.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N]. 光明日报,2016-10-05(5).

[18]  张滋滋,郭云聪,吉灿忠.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的武术发展路径[J]. 中华武术(研究),2019,8(5):66.

[19]  BOWMAN P.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tial arts[J]. Wushu of the Modern World,2010(1):15.

[20]  王芗斋. 意无止境[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41.

[21]  刘转青,练碧贞,刘积德. 武术国际传播的困境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8(9):118.

[22]  李吉远. 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58.

[23]  佚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J].  北京教育(高教),2019(3):85.

[24]  谷晓红,闫永红,林燕,等. 坚持传承创新 促进医教协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 中医教育,2016,35(3):7.

[25]  谷晓红. 以“中医+”带动复合人才培养[N]. 光明日报,2020-05-07(7).

[26]  石雨,唐民科. 创新引智助力中医药“双一流”建设: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4):7.

[27]  刘铁钢,白辰,于河,等. 中医经典课程学习现状调查分析[J]. 中医教育,2020,39(4):51.

[28]  杨承芝,车轶文,孔令博,等.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实践的认识与思考: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 中医教育,2018,37(6):76.

[29]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简介[EB/OL]. (2018-04-03)[2020-08-01]. http://renwen.bucm.edu.cn/xygk/xyjj/16283.htm.

[30]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官网[EB/OL]. (2018-04-03)[2020-08-01]. http://ghc.bucm.edu.cn/jlhz/hzxm/index.htm.

[31]  吕韶钧.“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型:以武术国际推广3.0时代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6):1.

[32]  冯振伟,张瑞林,韩磊磊,等. 传统武术与中医融合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 体育学刊,2019,26(1):27.

[33]  山东中医学院.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56.

[34]  王丽华, 苏一. 以传统文化为渠,深植学校教育之根[J]. 教育家, 2018(13):19.

[35]  推动中国武术武医国际传播,付学理博士一直在路上[EB/OL]. (2018-04-03)[2020-08-01]. https://mp.weixin.qq.com/s/CU_FOi_KpIuuG06qp6JfUQ.

[36] UNYONG K. Olymipicas and Taewondo[Z]. Seoul: Seoul World Taekwondo Leaders Forum.

[37]  崔怀猛,苏健蛟,赵剑平,等. 中、韩高校武道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研究:以武术和跆拳道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5):131.

[38]  张雷平. 中医孔子学院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培养探讨[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4):113.

[39]  卢爱华. 武术国际人才培养的英语课程方案[Z]. 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印制.

[40]  只听说过孔子学院,中医孔子学院你知道多少呢?[EB/OL]. (2018-04-03)[2020-08-01]. https://m.sohu.com/a/289643868_772473/?pvid=000115_3w_a.

[41]  赵婀娜. 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N]. 人民日报,2020-07-31(5).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中医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