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乐泉 李永明 郭荣娟
摘 要:為了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关于体育文化建设的规律,从历史经验提炼有益启示,为“十四五”时期建成体育强国构筑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从中国共产党关于体育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逻辑理路和启示3个角度围绕运动项目文化、体育精神和体育宣传工作3个维度进行分析。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个不同历史阶段,体育文化作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顺应时代变迁,在改革与发展中体现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理路:时代背景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外在表征;国情变化是体育文化建设思想变化的深层导因;革固鼎新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前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体育形态是融聚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体育文化载体。从中国共产党关于体育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和逻辑理路得出启示:体育为人民服务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主旨;协调发展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举国体制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逻辑理路;百年历程
中图分类号:G 80-05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order to thoroughly grasp the law of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hundred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tract useful enlightenment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buil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is paper analyzes sports events culture, sports spirit and sports publication work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entennial course, logic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several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orts cause of new China, sports culture reflect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orts culture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s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change of national conditions is the deep cause of the change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ought.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ifferent sports forms form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in the past 100 years are important sports cultural carriers that condense the spirit of Chinese sports. From the hundred years course and log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 can get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 Sports serving the people is the core gi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Key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ennial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logical theory; centennial course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是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作出的历史经验总结。同样,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建设的“红色体育”文化,还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建设的体育文化,都是中国体育在发展中形成的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从中国共产党关于体育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逻辑理路和启示3个角度围绕运动项目文化、体育精神和体育宣传工作3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期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关于体育文化建设的规律,从历史经验提炼有益启示,为“十四五”时期建成体育强国构筑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1 中国共产党关于体育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体育文化是中国整个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体育文化的建设随之开始并历经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如今已踏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实践的百年发展历程中,随着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也走上了一条探索与改革之路。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体育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伊始就对新民主主义体育给予了极大关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主要通过宣传体育思想,呼吁广大民众参与体育运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体育是适合当时国情的、具有军事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独特体育形态,被称为“红色体育” [2]。这一体育形态在中国体育史中可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独创。其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建设积累了经验、准备了干部、开拓了道路[3],并成为宝贵的体育精神财富。
在新民主主义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就是源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西方近代体育和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实践中的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的建设。这些符合当时中国革命具体实际而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军队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队体育是新民主主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从项目选择、功能价值直到竞赛,都具有鲜明的外显作用,并且在当时抵御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背景下,在振奋民族精神、改善人民体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当时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既有武术、摔跤、举石锁、举石担、掰手腕、拔河、打木猴(打汉奸)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有跳远、跳高、赛跑、单双杠、游泳、篮球、足球、排球、棒球、网球和乒乓球等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项目。而开展的主体体育运动项目则是结合军事训练自创的运动项目,例如:爬山、行军、打野战、爬越障碍、军体拳、过独木桥、木马、爬云梯、劈刀、射击瞄准、投手榴弹、刺杀、武装竞走、长途跑步,甚至还有测距、利用地形地物、搭帐篷、架桥等。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形成,既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土壤,又有着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相关制度的保障,而且还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度。那些结合军事训练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既是军队的训练项目,也是一类独特的体育运动项目;既能练军事战斗技能,又能练体力。经过练兵运动的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指战员在这些独特运动项目的训练中激发了战斗意志,军事作战技能迅速提高,为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5]66-98 。
在群众体育活动中主要侧重于当时民间流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歌舞活动,例如:武术、摔跤、举石、耍大刀、拔河、登高、赛马、放风筝、踢毽子、赛马、集体操、翻跟头、打猎、打瓦、弹玻璃球、下棋、交谊舞、秧歌、腰鼓等[5]129-156。而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举重、跳高、跳远、赛跑、游泳等这些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项目,除了在机关、工厂的职工体育活动中开展,主要见于各类学校的体育课中。从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在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中设置与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来分析,这些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地制宜、“土洋结合”以及利于普及的特点。一些歌舞活动被融入群众体育活动中,例如:秧歌、腰鼓等。而在学校体育中,除了小学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踢毽子、荡秋千、滚铁环、捉迷藏等,在中学和大学以及各类培训班中还是以西方近代竞技运动项目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是学校运动竞赛活动的主要比赛项目。上述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中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既结合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具体实际普及了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又从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竞技体育相结合的高度传承了体育运动项目文化,体现了新民主主义体育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将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相结合形成的文化内涵与功能价值,通过体育实践转化到了人民群众的体育行为中,这对塑造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自信有着深远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从中央苏区、长征途中、陕甘宁边区,到各个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同样,在这一历程中,“红色体育”一直在发展、延续、传承、创新,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革命性与实践性、教育性与科学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红色体育精神”[6]。“红色体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新民主主义体育实践,创造和建构的一种具有阶段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特征的体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体育蓬勃发展的精神原动力。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初期形成的体育思想和主张是“红色体育精神”的思想基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红色体育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例如,在江西瑞金叶坪村于1933年5月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运动会中,提出了“发展赤色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集团精神和强健体格”的体育方针[7]2。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和贺龙分别为陕甘宁边区体育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5]269“运动要经常”[8]“体育运动军事化”[5]288,这都使得“红色体育精神”伴随着体育运动在革命战争中发挥着作用,并进一步丰富了“红色体育精神”的内涵。在延安开创的体育实践中,“体育为人民”等思想[7]3体现了新民主主義体育的主体是劳苦大众,而劳苦大众的体质健康被提到了首位,由此,“红色体育精神”的内涵又进一步有所丰富。
“红色体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的体育运动中体现出的一种特殊精神表现形式。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的体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产物,“红色体育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立足民众,团结一心、锻炼筋骨,保家卫国、艰苦奋斗”[7]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蕴含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中、红军队伍建设中和新民主主义体育中。“红色体育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形成的精神财富[5]428,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设的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体育文化的思想源泉。
在新民主主义体育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体育文化宣传工作也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就经常作体育工作报告、发表有关体育的文章,科学而深入浅出地宣传中央苏区体育的地位、作用与意义。他们的体育思想和体育实践成为中央苏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少共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等经常刊登有关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文章。其中:《红色中华》到1935年1月共出版了264期,发表了有关体育的文章40多篇[7]66。而《青年实话》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有关发展赤色体育运动的工作方针和政策,活跃革命根据地的组织生活,加强对青年群众的体育教育,自1933年3月19日起开辟了《体育栏》,肩负起宣传中央苏区体育的任务,并成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央出版局还先后组织出版了《赤色体育规则》《少队游戏》《少年体操》等图书。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央苏区出版的400多种各类图书中,涉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教育内容的图书占了一定比例[9]。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体育宣传工作既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陕甘宁边区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杂志、广播、影视作品和图书等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体育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在中央苏区出版的报纸《红色中华》于1937年更名为《新中华报》,并在1937年“八一”運动会期间出版了4期《体育特刊》,对运动会的开幕、赛程、闭幕的整个过程作了连续而翔实的报道[7]143。该报纸还不定期地对其他体育竞赛、体育组织、群众体育等作过报道,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主阵地。1941年创办的《解放日报》和1938年创刊的《新华日报》都是中共中央机关报,都曾在积极宣传党中央的体育政策和体育工作方针的同时,对军民体育组织、军民体育竞赛进行过大量宣传报道。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直至解放战争结束这一阶段,除了上述舆论宣传阵地,同时也涌现出许多与体育相关的图书、电影等,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体育进行了宣传,并且在动员群众到运动场上锻炼身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舆论宣传媒介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体育活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以及一些创编的军事体育项目进行了推广和普及,对新民主主义体育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是这一时期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文化建设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也伴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而进行,虽然受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制定的“缩短战线、确保重点”的体育工作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使竞技体育局部得到了发展,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整个体育事业中,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还是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体育场地兴建、体育队伍建设和体育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以运动项目为主体的竞技体育文化建设更加具有时代特色。针对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为了迅速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推进体育外交工作,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借鉴苏联经验,主要侧重于推广和普及西方现代竞技运动项目。而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方面,则在出台相关政策及适时举办体育赛事以外,主要在群众体育中普及。为了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以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体,将体育作为“强国的‘利器、教育的‘基石、交流的‘桥梁。在这些文化符号形成的背后,中国竞技运动项目尤其是优势项目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0]。与此同时,在我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工作方针[11]39的指引下,一段时期内,一些竞技体育项目在群众体育中得到了快速普及。从1952年参加第十五届奥运会开始,新中国的竞技体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1959年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更是为竞技体育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体育健儿在这些国际和国内的大型体育赛事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有力地推动了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优秀运动员。例如,新中国第一位男子100 m仰泳世界冠军吴传玉和新中国第一个创造举重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陈镜开[12]64。
体育既是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又是一种教育手段。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当时的体育工作方针,明确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方向。1954年在《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体委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的指示》中提出,体育运动是“培养人民勇敢、坚毅、集体主义精神,和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13]。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第一届代表大会和第二届代表大会中都曾提出,要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和作风[14]173。在这一背景下,在体育的不同领域,彰显中华体育精神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和运动队纷纷涌现,并从多角度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例如,20世纪50年代,容国团和队友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昂扬斗志第一次荣获了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14]173。20世纪60年代,从“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提出开始,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在训练中就体现出了“以苦为乐”的体育精神[15]。我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主义成为中华民族 “吓不倒、压不垮”的精神支柱[14]341-351。20世纪70年代,中国足球队的“志行风格”深受赞誉[16]。这些体育精神也是当代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思想源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筑起体育宣传工作阵地,对体育活动进行宣传。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建立了体育宣传部门,并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先后创办了《新体育》杂志、《体育报》以及英文版体育期刊《中国体育》。1954年政务院发布的有关文件中提出:“必须切实做好体育运动的宣传教育工作”[14]173。但是,在1966—1976年,体育宣传工作基本停滞或处于半停滞状态。直到1978年以后,体育宣传工作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才重新成为体育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
1.3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
自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恢复合法席位以来,从竞技体育“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角度而言,中国竞技体育在发展中更加侧重选择竞技运动项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 自中国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为了使中国竞技体育尽快走向世界,“从规则、选材、训练到比赛,都是按照西方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样式”[10]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由此,以世界通行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的运动项目选择机制具有了国家意志。这也是竞技体育赋予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时代色彩。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上则更加注重体育精神的建构。例如:中国女排在20世纪80年代以连续夺冠的拼搏精神曾一度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动力之一。许海峰在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中为中国赢得第一枚奥运金牌;中国在1990年9月举行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2001年7月13日,中国获得了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中国体育健儿在2002年第十九届冬季奥运会中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中国在2008年成功地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12]324-325。这些都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在对中华体育精神作出精彩诠释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备战国际性体育赛事中,中国体育健儿所展现出的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动中国体育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17]丰富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在以拼搏等意志品质为核心精神的基础上,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 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8]8。
改革开放后,体育宣传工作作为体育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取得了新的突破。以新闻性的报刊、广播电视节目为主体的各级新闻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的数量与质量方面都有所提高。各地的众多报纸都在积极宣传党的体育工作方针和政策,报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例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上述这些体育宣传工作都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1.4 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
“运动项目文化蕴含在运动和竞赛之中,各类赛事是展现运动项目文化的舞台”[4]。而通过体育赛事推广运动项目、普及运动项目知识、展现运动项目文化等成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通知》中要求“在提升竞技体育成绩的同时,注重运动项目文化的打造,挖掘运动项目文化内涵。”[1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中,关于竞技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对运动项目特色、体育组织文化和运动队团队精神等的概括凝练。中国的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既要从传统和特色两个方面总结优势运动项目发展的宝贵经验,同时又要认识到运动项目文化具有的超越性和创新性[4]。运动项目文化作为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了竞技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与竞赛的结果,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运动项目文化在发扬光大的过程中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重要体现,并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体育强国的积极性。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华体育精神将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发挥更为独特的作用。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中华体育精神同样是激励中国人民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动力之源。
2016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听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以体育为主题,以文化为内容,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宣传活动,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20]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提高体育宣传和对外交往工作水平”[18]92。近几年来,体育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体育出版、体育影视等方面,用体育人的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调发展,构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的宏大格局。
2 中国共产党关于体育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
在中国共产党关于体育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中,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本文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体育文化的不同场域建构了体育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
2.1 时代背景:体育文化建设的外在表征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关于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伴随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而进行的,而且在不同时期的体育实践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外在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体育”的开展主要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需要而服务于人民。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体现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体育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内涵与一切“旧体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外显的体育文化建设便是当时在革命与战争时期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5]403。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文化建设主要围绕“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运动的宣传教育工作”[21]这一主要任务而进行,是为新中国国防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后,“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工作方针的指引下,通过调整而初步形成的“以发展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11]268-272,使体育文化建设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等方面有了全面推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在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化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与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搭建促进体育文化发展的平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筑牢了根基。
2.2 国情变化:体育文化建设思想变化的深层导因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体育”,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体育”[11]1-36;无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体育,每一历史时期中国体育的发展都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相关。同样,作为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建设思想的转变,也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在体育政策中有所体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体育”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勤俭办体育的思想在“红色体育”文化建设中有所体现,中国共产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为战争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体育工作方针在“红色体育”文化建设中也有所体现,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政策制定的思想基础。在新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从体育领域的“批美学苏”[22]、“大跃进”对体育事业的影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这一过程在一定层面体现了国情的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的体育文化建设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建设思想,并且体育文化建设思想的转变同样有着国情变化的深层导因。
2.3 革故鼎新: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前提
从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实践经过了不断试验、推陈出新的百年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体育”是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军事体育的部分项目、借鉴苏联军事体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实际需要而创新形成的一种体育形态[7]345。在此基础上,以建立“俱乐部”“列宁室”的形式建设体育文化,并且这些“俱乐部”“列宁室”成为当时机关、军队、学校和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阵地[23]。在新民主主义体育文化建设中,建设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形成的民族性、多样化和创新的思路被广泛应用到了体育运动中。例如:体育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比赛形式,都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实际条件基础上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创新。
新中国的体育文化建设同样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实践的创新与改革而进行。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奥运模式”;20世纪90年代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11]356-431;党的十九大以来体育系统以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制约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18]5。这些都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现实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能够发展百年的根本前提是把握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在革故鼎新中涵化西方体育文化。
3 中国共产党关于体育文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体育文化建设服务于中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个不同历史时期,从中国共产党基于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改革和完善竞技体育体制的体育实践建设的体育文化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24],为“十四五”时期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炼有益启示。
3.1 体育为人民服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主旨
新民主主义体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的体育形态。新民主主义体育以人民为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了新民主主义体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7]345。在新民主主义体育的组织、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等方面进行的体育文化建设,体现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主旨,而且这一主旨也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体育”的主题之一。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成为新中国体育的基本工作方针和任务,体育为人民服务作为新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主旨,是新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全面发展等的需求,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及其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
3.2 协调发展: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新民主主義革命时期的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西方近代竞技体育以及由于军事战争需要创新的体育形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体育形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军队、机关、学校和农村开展的体育运动在组织方式、运动项目、人群适宜特点等方面如何协调,成为新民主主义体育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例如,军队要围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需要开展体育运动,并且注重体育训练;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要“土洋结合”、利于普及;学校体育则要突出游戏性、创造性特点。在这种根据不同人群开展的体育活动中,体育宣传工作以展现不同特点的体育运动的协调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原则。
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同样注重协调发展。从注重体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到注重体育事业内部各类体育的统筹协调发展;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到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新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条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协调发展之路[25]。同样,新中国的体育文化建设在这一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3 举国体制: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新民主主義体育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组织方式等方面,为新中国的体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实践经验[5]42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军队体育、群众体育,还是学校体育,在体育组织和使用体育资源方面,充分发扬了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创新互助的作风;在苏区和延安开展的体育运动都将体育竞赛作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红色体育”的思想基础。革命战争年代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每逢“三·一八”“五卅”“九·一八”等,中国共产党几乎都会组织举办运动会。这类运动会所需经费主要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拨款,并向社会征集款项与奖品。大型运动会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政府组织,竞赛项目则根据地区和革命战争时局的变化统一设置,并同时进行广泛宣传,这成为当时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通过中央政府行为,调动各级苏维埃政府资源,动员广大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模式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能有效配置有限资源、“全国一盘棋”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18]15。这一将竞技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对于快速提高新中国的竞技体育成绩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中国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体育文化,在建设发展、共享资源的基础上也发挥了举国体制的优势,并通过将体育文化建设置于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地位,构建起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大格局[18]92。
3.4 改革开放: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体育是开放性的,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共产国际交流,引入了许多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项目,并丰富了军队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运动形式,对“红色体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红色体育”随着红军转战南北,在各地广泛普及,与此同时,体育宣传工作也成为普及“红色体育”的重要途径,使劳苦大众的体育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体育知识有了一定的增长。此外,中国共产党的体育宣传工作在使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实际情况方面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年代建立统一战线的一种独特形式。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20师“战斗队”、抗大总校、“八办”等曾多次与国民党军队联谊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加深了解,为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统一战线政策做了很好的宣传[5]345。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于1958年被迫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2015年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权,这些都是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增强的彰显[26]。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体育文化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引领时代风尚,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4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样,在中国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使中国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并走上建设体育强国之路,而且将体育文化建设融入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个不同历史时期建设的体育文化,顺应时代变迁,在改革与发展中体现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理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体育形态是融聚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体育文化载体。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的体育文化,不仅是中国体育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27];不仅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体育实践而形成与发展,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和体育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在体育实践中积累了独特的体育文化建设经验和智慧,并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改革和完善竞技体育体制过程中建设了体育文化。这将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建成体育强国提供有益启示和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1.
[2] 梁光桂.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看红色体育[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8(3):19.
[3] 崔乐泉. 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 北京:中华书局,1998:196.
[4] 杨国庆. 从文化缺失到文化自觉: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突围[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0):6.
[5] 党挺. 中国红色体育文化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6] 党挺. 中国红色体育的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3):305.
[7] 王增明,曾飙. 中国红色体育史[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
[8] 朱德. 运动要经常[N]. 解放日报,1942-09-05(4).
[9] 曾飙. 苏区体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21.
[10] 孙科,杨国庆. 生成与指向: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思考[J]. 体育学研究,2019,2(1):87.
[11] 伍绍祖.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12] 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
[13] 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体委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的指示[C]//.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3.
[14] 荣高棠. 当代中国体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5] 谢武申,王鼎华. 共和国体育元勋[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317-323.
[16] 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12.
[17] 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8-09-29(2).
[18] 国家体育总局. 新中国体育70年(綜合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9] 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通知》[EB/OL]. (2015-11-17)[2021-07-01]. http://www.sport.gov.cn/xcs/n5088/c653216/content.html.
[20] 总局召开党组扩大会 传达学习习近平在听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6-03-22)[2020-01-19]. http://www.sport.gov.cn/n10503/c714078/content.html.
[21]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章程(1952年)[C]//. 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 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171-173.
[22] 傅砚农,曹守和,赵玉梅,等. 中国体育思想史(现代卷)[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2-48.
[23] 郑彩壮,郑胜. 中央苏区赤色体育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236.
[2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7-02(2).
[25] 苟仲文. 新中国体育70年[N]. 中国体育报,2019-09-24(1).
[26] 崔乐泉. 中国共产党体育实践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2):123.
[27] 崔乐泉. 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202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