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许弘
摘 要:對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起草背景与重点内容进行解读,指出了《指导纲要》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背景下起草的;《指导纲要》包括总体要求(指导思想、改革内容、改革目标)、主要任务(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组织保障(组织管理、课时保障、师资保障、场地器材)、督导评价(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强化学校落实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体责任、注重教师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与结果、强调学生达成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效果)和工作要求(确定试点、教改培训)五大部分十七项具体内容。对《指导纲要》的解读,旨为深刻理解和把握文件内容,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提供相对系统全面的参考。
关键词:全国教育大会;两办《意见》;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中图分类号:G 811.3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drafting background and key content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Teaching Reform Guidelines (Tria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Guidelines) 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ere interpret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Guidelines is draf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rther and better implementing "enjoying the fun, enhancing physique, strengthening personality, tempering will "proposed by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CPC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and the gist of documents such as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 Guidelines includes seventeen specific contents of five parts of general requirements (guiding ideology, reform contents, reform goals), main tasks (updating teaching concepts,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s, innovating teaching process, perfecting teaching evaluation), organization guarante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class guarantee, faculty guarantee, space equipment), supervision evalu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the school to implement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emphasizing the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goal and effec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work requirements (determining the pilot, education reform training). The purpos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uidelines is to provide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for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contents of the Guidelines and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Guidelines.
Keywords: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Opinions 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teaching reform; guidelines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这是学校体育有史以来教育部颁布的首个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纲要》,具有里程碑意义。《指导纲要》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体育的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意见》),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的重要举措;是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更加胜任新时代、新要求的指明灯;是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方向标。《指导纲要》的颁布,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清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及产生根源,有助于体育课程实施更具逻辑性、科学性、衔接性,体育教学实施更具创新性、适切性、实效性等。在《指导纲要》下发之际,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十分必要和迫切。
1 《指导纲要》的起草背景
《指导纲要》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20年10月规划启动,于2020年11月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起草。《指导纲要》从起草到正式发布,历经8个月。起草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地调研、教学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起草内容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体育工作中的最新重要文件。
1.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报告中指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这不仅明确了“四位一体”的目标,强调了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诉求,还将体育学科多年来未能很好突破的重点与难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强化,引起了体育学界乃至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专家和学者进一步加强关于“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尤其深入分析了当前体育教育的突出问题。王登峰在2019年1月出版的《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卷首语《明确新目标 落实新举措 激发新动能 形成新机制》中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四位一体”的目标,需要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一定要让学生学会1至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第二,一定要有面向人人的竞赛。强健体魄,则是体育最基础的功能。而对于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来讲,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必须参加竞赛,只有在竞赛中才能真正地锤炼意志,培养健全人格。”[2]许弘于2019年在《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文中阐释了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四位一体”目标(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内涵及体现,以及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3]。李小伟于2018年在《如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一文中提出:“开展体育活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涉及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理念等方面的转变。”[4]为实现“四位一体”的目标,还提出3个督导发力点。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四位一体”目标的重要论述,《指导纲要》正是在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为加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提出的“四位一体”目标,使广大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感地将其落实到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与研究之中而起草的。
1.2 为深入贯彻落實国家相关体育政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2020年10月15日,两办《意见》明确从“改革创新,面向未来;补齐短板,特色发展;凝心聚力,协同育人”的3个方面提出了学校体育工作原则。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方面,分别就“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5]提出了明确要求。该如何推进教学改革,尤其是如何在开齐开足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课”,是新时代学校体育重点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两办《意见》提出要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需要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包括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尤其在该如何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方面,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质与量的双向提升是未来深化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两办《意见》还针对评价问题明确提出“积极完善评价机制”,既要求“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还要求“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等。尤其是提出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5]2020年8月31日,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6]“教育部门要会同体育、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6]以上这些政策要点,需要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推进文件或政策体系跟进、细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实两办《意见》精神和体教融合政策。《指导纲要》的起草从加快推进两办《意见》和体教融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政策文本规划。
1.3 为加快解决体育课程教学遗留疑难问题
体育课程的实施长期存在课程内容繁多、体育学习“蜻蜓点水”、各学段低级重复等问题,有些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很多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而未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难以有趣、有效地实现终身体育锻炼。体育课程与教学逻辑性不清、系统性不明、衔接性不够,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性不足、技能性不强、发展性不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都显示出体育学科的课程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改革方向性还不够聚焦。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启动了大中小学德育、体育、音乐、美术4个学科课程各自的一体化建设。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建设,通过近3年的系统研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深入贯彻两办《意见》中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进行了理论建构和方法引导;对体育课程内容未来设定为必修必学、必修选学两大类完成了基础性研究;对中小学开展“体育选项走班制”已经在全国进行了1学年的实验,并得出了可靠结论;对有效增强学生体育兴趣、享受运动乐趣、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提供了课程保障,寻找出了体育课程缺乏衔接的根源;为破解衔接问题,通过研制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和结构化课程内容体系实现真正衔接的重要理论创新,初步建立了三期六级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和对应的专项运动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7]。但是,理论研究与具体实施毕竟是一个需要政策推进的过程,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以通过转化成为政策,从而发挥为决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基于此,《指导纲要》的起草也是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真正实现为决策服务的价值体现。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再好的理论都难以转化并有效指导实践。
2 《指导纲要》的重点内容解读
《指导纲要》完整的内容体系从教学到管理,再到督导评估工作,明确了教改方向,系统呈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具体做法。
2.1 《指导纲要》在教学方面的具体内容及改革要求
在体育教学方面,注重目标的方向性引领、内容的结构性设置、实施的多样性组织、评价的系统性把握。
1)提出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8]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健康意识的引导、健康知识的融入和健康行为的养成,以及健康促进能力的形成。“健康第一”的结果要真真切切地能够促进学生健康,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要能基于这种理念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更新教学观念,把从“以教定学”努力向“以学定教”转化,要认真把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态度、行为、方法与效果等,基于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和完善教法。
2)在体育教学目标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位一体”目标要求,系统阐释了各自内涵与操作方略,并提出“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8]之所以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是因为知识是素养的关键要素,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知识丰富与否决定着素养的高低,这里的知识,重点是健康知识。之所以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是因为包含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而运动能力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这里的能力,重点是指运动能力。之所以要注重行为的养成,是因为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一方面体育是操作性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行为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行为多指健康行为,是促进健康的具体活动方式,具有健康行为,才能知行合一促进健康。除此之外,这里的行为还有道德品行之含义,这也是体育全面育人所不可或缺的。之所以要注重健康的促进,或者是达到一定的健康水平,是因为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心理同等重要,身心健康才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的具体化目标达成,“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3)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提出“明确学生各学段特点与发展需求,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富有逻辑性、系统性和衔接性。”[8]要求“积极消除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的繁(项目繁多)、浅(蜻蜓点水)、偏(缺乏系统)、断(学段脱节)现象,组织开展逻辑清晰、系统连贯的结构化内容体系的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其中,健康知识与基本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必修必学内容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专项运动技能作为必修选学内容,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有选择地开展。”[8] 内容的确定最突出的关键要点:一是消除繁、浅、偏、断现象,过去大多数学生学了很多运动项目却一项也未能牢固掌握,不仅学得“蜻蜓点水”,更是脱节不系统,这种现象不消除,不组织开展逻辑清晰、系统连贯的内容学习,高质量体育课堂就无从谈起。二是需要学习的3个核心内容即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一刀切、大统一,因为这些内容中,既有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按学段学的必修必学内容,也有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需求,并结合学校和体育教师专业实际等必修选学的内容,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必修必学的学不到位,必修选学的也学不好、学不会。因此,关于内容的问题,一定要摒弃过去“想教什么教什么”“想教多少教多少”的不当做法,要建立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该学什么教什么”的富有逻辑性的体育教学内容。
4)对教学实施的要求上,明确提出:“根据各学段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组织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强体育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性、可行性。”“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使其成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与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8]并提出,从小学高年级以上,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采用“体育选项走班制”等。其中,针对教学的实施,《指导纲要》强调尊重差异,选择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模式与组合方式,这不仅符合国情、校情,更能体现关注学情,尤其是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关于“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要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这里的“教会”“勤练”“常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教会”是后两者的前提,只有教会了学生,有了运动能力条件保障,他们才能去经常锻炼和经常比赛,因为所谓“教会”是理解了、掌握了、能用了。二是“教会”的结果也能够通过“勤练”和“常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得运动技能螺旋式上升。在根据学生、学校实际灵活把握教学组织形式上,《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小学高年级以上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这不仅是对过去长期以来采用 “行政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为满足学生体育兴趣、运动需求并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提供了保障。合理选择和确定的教学内容,只有具备更加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才能真正实现“教会、勤练、常赛”。
5)关于教学评价,提出了要“丰富评价内容,倡导开展多元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是否能说出)、动作表現(是否能做对)、能力体现(是否能会用)等的多方面检验,完善评价方式,提升评价效果。”“更加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8]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评价是最难把握,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有什么样的评价将会有什么样的导向,其中评价指标确定的合理性、评价标准研制的科学性都直接影响着评价是否公平、合理、可操作。因此,《指导纲要》尤为重视评价的导向和科学合理评价体系的建立。由于两办《意见》中明确提出:“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5]因此,《指导纲要》分别从“能说出、能做对、能会用”作为评价教会的标准进行评价。从体育学业质量系统化评价而言,还提出了将评价体系建立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这4个关联性强且与目标呼应的指标上,这就自然形成了“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系统、连贯、创新的高质量体育教学。
2.2 《指导纲要》在管理方面的具体内容及改革要求
在系统管理方面,重点突出了切实可行的组织保障,包括组织管理、课时保障、师资保障、场地器材等都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工作顺利有序、保质保量地开展。
1)组织管理体系要健全,提出“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本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落实方案,完善体育教学工作的顶层规划,明确工作任务、人员配备、责任分工、条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实施等,督促中小学开展高质量体育教学工作。地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等层层建立学校体育组织领导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学校校长等牵头,主管学校体育的领导具体落实,形成扎实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组织领导管理机制。”[8]层层落实、齐抓共管是提升教学质量强有力的保障。任何一个文件的下发,都需要地方高度重视,并建立体制机制,形成切实可行的落实方案。《指导纲要》也就此明确要求,并从省级、地市、区县级、学校分层提出了具体贯彻落实的要求,便于更加扎实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2)课时保障上也明确提出,“在基本保障小学1至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年级以上至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鼓励中小学各学段根据学校实际适当增加每周体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可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保障每周3节体育课以上。”[8]增加课时是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缺少课时保障,“教会、勤练、常赛”就难以具体落实。过去关于课时的问题,存在3种情况:一是有些学校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课时数,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实施了每天1节体育课的做法;二是有些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每个学段每个年级的课时数组织体育教学工作;三是有部分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诸如有的因场地小、人数多或体育教师严重短缺而开不齐开不足,有的因思想认识不到位,体育课被挤占。《指导纲要》在课时要求上,为了积极响应两办《意见》提出的明确课时要求,再次强调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每周适当增加课时,并对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提出了每天1节和每周3节的更加具体化的建议。因此,可以看出,其趋势是要通过增加课时数提高“教会”的可行性,这也为学生每天在校参与1 h体育活动的要求提供了保障。
3)关于师资保障,明确了两大主体,一是教研员,二是一线体育教师。对教研员的要求中提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各级教研员,发挥重要的体育教学改革指导作用。”[8]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为确保体育教师工作成效和身心健康,明确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师每周基本教学工作量保障12课时,并将组织大课间、带队训练、指导比赛、体质监测等活动计入教师工作量。强化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系统规划对体育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每位教师每年要参与不低于1次的培训活动,通过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全体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8]并对乡村体育教师和兼职体育教师的师资保障方式提出了具体措施,“关注农村体育教师的发展,通过送教下乡、城乡结对、连片教研等活动切实帮助农村体育教师成长。注重兼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通过加强基础性与专项化相结合的培训,不断提升兼职教师对体育课堂的驾驭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8]在师资保障方面,《指导纲要》首次提出“配齐配足各级教研员”,这为保障体育教学改革顺利推行,更为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体育教研员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者、指导者、传递者,是地方落实体育教学改革的专业和专门人才,忽略了体育教研员队伍建设,仅仅有教师的数量补充和完善是不够的,应注重高质量、高素质的教研员队伍建设。对于一线体育教师而言,最关心的政策要点就是首次提出了体育教师每周12课时基本工作量的量化要求,不仅为各地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等提供了基本依据,而且为广大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学质量,有精力从事体育教科研活动,尤其满足体育教师发展需求、确保身心健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明确课时的同时,意味着在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方面,师资数量上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再加上有条件的中小学还要增加每周课时数,所以,对体育教师的需求量要更突出些,体育教师的编制需要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否则,就难以满足新时代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4)关于场地器材,明确要求,“优先发展学校所开设的‘一校多品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满足选项教学需求。在基本保障正常体育教学工作需要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修建体育场馆或风雨场地,确保风雨雪霾天气能够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和课外体育锻炼。配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质量标准的体育器材。确保场地器材有效安全地使用和促进健康,坚决杜绝一切危害师生健康的场地器材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积极开发社会体育资源,鼓励社会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消费向学校开放,适当解决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8]组织保障体系健全了,体育教学改革才有望快速推进。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学校开展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没有场地器材的保障,都难以正常开展,更难以高质量组织活动。《指导纲要》针对“一校多品”提出了优先发展其所需的场地器材,这既是开展好“一校多品”的基本必备条件,更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需求的保障性条件。从过去的“一校一品”到新时代提倡学校发展“一校多品”,实际上也充分考虑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场地器材条件的改善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导向,诸如提倡修建风雨场地,按学生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等配备器材,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改革思路和条件保障要求。
2.3 《指導纲要》在督评方面的具体内容及改革要求
《指导纲要》不仅注重教学怎么改,还强调条件怎么保障,也重视如何做好督导评估工作,更好地促进改革,使改革形成良性循环,步步深化。在督导评估方面,强调分层督评、分项要求。
1)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内容聚焦在:落实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的下发,落实体育教学改革具体方案的研制,督导和检查机制的建立,具体落实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和达到的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等[8]。对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而言,一看做了什么,二看做成了什么样。既反对“看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形式化落实,又反对只重视无方法与效果不明的方案,更反对只支持下发落实文件,而不重视具体实施。贯彻落实好《指导纲要》,教育行政部门既要做到真抓、实抓、会抓,还要真干、实干、会干,使《指导纲要》的落实卓有成效。
2)对学校落实情况,《指导纲要》 针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体育课在开足开齐上好等方面的改进与落实情况,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体育经费的保障情况,场地器材的建设与改善情况,体育教师的培训情况,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落实情况等[8]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督导评估抓落实的点更具体了,诸如体育教师的配备进展如何,体育经费是否确有保障,场地器材是否优先满足了“一校多品”的开展需求,组织体育教师培训工作,以及教师工作量落实是否到位等。如果这些环节落实不到位,体育教学改革在学校层面就很难推进,因此,学校需要在校长的带领下,认真和体育教师一起研读《指导纲要》文本,弄清、把准对学校的具体要求,落实、落细政策要点,努力优化升级学校的落实工作。
3)对教师落实改革情况,“将体育教师对‘教会、勤练、常赛的理解和把握,灵活驾驭体育课堂的能力改善情况,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师德风范的提升水平,体育教师实际参与培训情况,尤其是培训后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程度,体育教师基于新形势、新理念对系统性‘全面育人的把握情况等纳入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与结果的主要内容。”[8]《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强化对体育教师的督导评估尤为重要,不仅体育教师的认识和观念与教改推进关切性高,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也与教师能力与水平关联度大。尤其是加大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师德风范的督导评估,能提升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促进力度,从而实现积极落实教改、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适应新时代体育教师新要求的目标。
4)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将体育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达成情況、核心素养培育情况,尤其是学生体育兴趣产生的程度、体质健康水平改善的幅度、健全人格培养的宽度和锤炼意志达到的深度纳入学生达成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效果的主要内容。”[8]全面具体的督导评估能推动体育教学改革良性发展。无论是体育课程改革,还是教学改革,其关注点都在学生的发展上,《指导纲要》重点围绕“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达成情况确定督导评估内容,这既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两办《意见》中提出的明确要求,更是系统把握和全面衡量学生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的发展实效。
总体而言,《指导纲要》在教学内容、组织管理、督导评估等方面都有具体而明确的政策要求,只有读懂、弄清、做对,才能切实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才能体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的导向作用,才能发挥体育教研员和体育教师的专业力量,共同为促进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3 《指导纲要》为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体育教师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在教研员的指导下,认真研读《指导纲要》,理解和把握好《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明确需要体育教师扎实推进的工作,并将其逐一落实到体育教学改革行动之中。
3.1 《指导纲要》为提高体育教师时代站位明确了方向
体育教师要有较高的站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主线,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注重观念的及时转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体育教学要建立“以学定教”的新观念,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其中,强化“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教师要先“立德”才能“树人”,体育教师在推进教改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自身修养,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使自己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体育教育者,有着美好的心灵、阳光的心态,才能教出有同样高尚品格又阳光的学生。倡导“以学定教”,是要求体育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无论是备课、上课,都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备课时基于学情,上课时关注学情,脱离学情的教学是不符合改革宗旨的。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好《指导纲要》,体育教师既要不失时机地强化自身发展,还要注重始终如一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2 《指导纲要》为更新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体系明确了方向
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基于《指导纲要》提出的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而且每学期要保障4课时的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加强培训、不断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某教师只是篮球、足球等某一专项教学的传统观念上,要有“一专”,更要体现“多能”,要往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方向发展。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当评价教师的关注点从“教”向“教会”转变的时候,能否“教会”学生是衡量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要想教会学生,教师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专项化水平要高,如何“教会”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要掌握,尤其还要明确“教会、勤练、常赛”如何把握,“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如何有效实施等,否则就难以胜任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
3.3 《指导纲要》为提升体育教师教科研水平明确了方向
《指导纲要》中明确了体育教师每周12课时的基本工作量,为体育教师钻研教学和提升教科研水平提供了相对充裕的时间保障。但是,仅仅有了钻研的时间还不够,体育教师还需要有钻研精神,要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尤其要深入探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升科研素养,体育教师只有实现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同步提升,才能发挥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当然,在基本工作量执行上,基于我国体育师资目前缺口较大,在配齐配强体育教师的进程中,依然需要每一个体育教师在完成基本工作量的基础上,具备担当意识与奉献精神,以主人翁姿态共同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9-09-10)[2019-12- 2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 王登峰.明确新目标 落实新举措 激发新动能 形成新机制[J]. 中国学校体育,2019,38(1):1.
[3] 许弘. 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2):99.
[4] 李小伟. 如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J]. 中国学校体育,2018,37(10):6.
[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1-01-25]. 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6] 体育总局 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0-10-22].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376.htm.
[7] 于素梅. 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 教育研究,2019(12):51.
[8]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EB/OL]. (2021-06-23)[2021-07-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2107/t20210721_54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