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的龙塘村,云雾缭绕。群山、梯田、村庄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众多风情各异、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凝结着历史的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逐渐衰落,贵州龙塘村就是其中之一。龙塘村位于贵州黔东南雷山县,梯田茶林云雾缭绕,吊脚木楼依崖而建,淳朴的苗民世代居住于此,沿袭着古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村民面对生活的压力,纷纷外出务工,村内的常住人口逐渐减少,被列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龙塘村出现了“人走房空”的现象。直到2018年,雷山县人民政府携手社会资本助力龙塘村复兴,才让这个传统村落迎来美丽蜕变。
改造前,当地村民为了抵御严寒,用铝合金门窗封闭了颇具当地传统建筑特色的“美人靠”,木楼底层堆放农具的架空层也被村民用水泥和砖头围筑成墙。诚然,这是一种对传统建筑风貌的人为侵蚀,但也是他们真实生活需求的体现。在传统农耕时代,产居结合、就地取材的木构吊脚楼,已经无法满足村民对舒適便利生活的需求。一边是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一边是现实的发展与生活的需要,如何给这个走向衰败的传统苗寨一个满意的解答?当地政府本着“尊重历史,拥抱未来”的改造理念,决定在“风貌保护区”内对村民进行民居改造示范,并在保护区外选址植入具有未来感的地标建筑“龙塘山房”。
在对“风貌保护区”的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平衡传统建筑和现代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材料完美结合。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将村民需要新增的生活空间整体植入到原房屋的底层,同时留出部分区域,为村民避雨、遮阴、社交、停车等日常需求提供场所。
龙塘村的原民居有着两面倾斜的屋顶,上面覆盖着小青瓦。漫漫历史长河,穿越岁月沧桑,青瓦房庇佑着村人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心灵真实地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它就像一个沉默的老人以深邃的目光送走一群群仓促而又匆匆的过客。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让外来人看到了这片未受污染的天空,纯净而高远。这些景象触动着观者的内心,为了延续这份对传统老宅的情愫,“风貌保护区”在重新划分老宅室内空间布局的同时,还采用仿古建筑屋顶形式美化老宅屋顶,以不同的屋顶类型相互组合、穿插,让屋顶层次更为丰富。
通过改造龙塘村传统民居的架空层、外墙面和屋顶,让这些布满岁月痕迹的老房屋重获新生。
在慵懒的假日下午,泡一杯咖啡,捧一本书,独倚轩窗,静看云卷云舒;夜晚遥望星空,寻找最亮的星星,许下最美的愿望。
保护区外的“龙塘山房”是一处新建的建筑群落,选址与“风貌保护区”两两相望。新颖的房屋式样与传统民居有着传承与变化,仿佛是龙塘苗寨的过去与未来在进行着空间的对话。“龙塘山房”内含8幢单体民宿,并设有餐厅、悬崖剧场、无边泳池等功能区,配以登山步道和原生态美景,助推龙塘村文旅融合发展。
“龙塘山房”生长于山脊上,高低错落,彼此互不干扰。房屋外形由传统的苗族吊脚楼演变而来,建筑材料选用玻璃、金属板等现代材料与毛石、小青瓦、木材等当地材料混合使用,结合现代的建造手法体现出传统吊脚楼依山而建的特点。整体建筑悬浮于山林坡顶,远观若隐若现,近观与山融为一体。
室内宽敞通透的落地窗和室外景观露台为游人提供了宽阔的视野,高眺望远,祥云缭绕的苗寨全景尽收眼底。
“龙塘山房”银白色公共区域则突破了传统乡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试图营造出精致纯净的现代感,并与自然山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获得既冲突又合谐的奇异审美视角。建筑根据山体的高差自然分为两个“L”型结构,上下连接,相互咬合。上部探向远山,下部内敛于半坡,依据山形山势形成流动的边界,嵌入山体与森林,以抽象的形式对话传统龙塘苗寨。交错咬合的建筑结构获得了最大化的景观活动面,分别形成了两个不同高差的室外景观露台,上层屋面可登高望远,一览村落人文与自然美景;下层屋面结合使用功能,形成景观剧场和无边泳池。
如今,龙塘村从当年的贫困村摇身成为如今的示范村。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建筑之美在这里相辅相成,形成了美妙的三重变奏,气势磅礴,润物无声。层层梯田与精美别致的吊脚楼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掩映在丛林深处或立于山脊,村民用苗绣与蜡染展示传统手工艺术之美……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