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顾了我国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从音乐专业建设、音乐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以及音乐学科参与非遗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075-03
【本文著录格式】刘冰.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75-77.
我国民族院校的音乐学科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9年中央民族学院音乐系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有了专事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和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国家级音乐院系。[1] 学者们关于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民族院校音乐学科专业建设的研究
高等学校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本单位。关于民族院校音乐专业建设,曾宏华认为,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专业只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积极为地方服务,充分挖掘地方民族音乐教育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优势。并从开发特色校本教材、构建特色教学模式、开展特色艺术实践活动、培养特色师资队伍等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办学的措施。[2]薛鳗认为,民族院校音乐学专业承担着为民族地区输送音乐教师、音乐活动家等各类音乐艺术人才,以及挖掘、保护、传承优秀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完成社会功能,民族院校音乐学专业应建立以民族音乐为骨干的课程体系,以打造名副其实的民族院校音乐学专业特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她建议,公共课应开设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应将传统课程和现行民族音乐课程的内容打破后重组,专业课可结合学校所在的区域位置设置。课程体系应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关于民族音乐的内容。[3]李雪认为,地方民族院校音乐专业应结合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培育自己的特色,培养具有地方性、实用性的特色音乐人才。她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从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创建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开展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构建“采—创—练—演—赛”的生态传承模式等方面对地方民族院校音乐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特色音乐人才进行了探讨。[4]郭晓莺认为,地方民族高校的音乐专业应着眼于本地区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挖掘与保护,凸显出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应将突出地方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理念渗入到所有专业课程教學之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民族音乐特色课程,优化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充分突出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并将其转变为办学优势和专业品牌,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为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5]
此外,一些研究者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器乐专业建设进行了探讨。廖莎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器乐系为例,总结了该校少数民族器乐专业建设的经验,并探寻了少数民族器乐专业发展的方向: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民族为单元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多角度完善教材。[6]崔健结合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器乐专业建设的实践,探讨了少数民族器乐学科专业化建设。认为少数民族器乐学科专业化建设要在充分吸收西方学科建设体系的同时,牢牢扎根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大力构建适合于少数民族器乐教学学科的理念、体系、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对于教学的心理认同,保持学科发展的民族性和科学性。[7]
二、关于民族院校音乐学科教育理念的认识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吴巧认为,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必须走音乐教育民族化的道路,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培养出能够很好地体现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人才,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以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8]杨海源认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重点建立音乐教育与地方传统音乐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既是地方性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的需要,同时也是民族院校音乐教育立足和发展的需要。[9]黄钰婷认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要根据社会的多种需求,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提高学生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音乐资源,努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开发特色音乐教材,开展特色音乐教学实践,建立特色音乐教学评价体系。[10]耿学刚认为,地方民族高校是区域民族文化传播、传承的主要载体和交流平台,其音乐专业教育应充分重视开发和利用地方性特色音乐文化资源,构建特色音乐教育体系,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开展音乐教育实践。[11]
三、关于民族院校音乐学科课程教学的研究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杨奉国根据自己多年从教的体会,认为民族院校的和声学共同课不能照搬音乐学院的模式,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和声分析能力,支持教师打破沿袭多年的老模式,对本课进行改革实践。[12]范元祝认为,节奏感训练是民族院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关键。由于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所受的专门音乐基础训练较少,专业基础薄弱,民族院校音乐专业的节奏感训练须从低起点着眼。[13]牛小凤认为,民族院校音乐系视唱练耳课教学应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阶段、课时分配,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民族音乐理论、民族舞蹈教学等渗透在视唱练耳课教学中,注重对传统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借鉴。[14]龙晓匀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认为音乐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乐科教学中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模式呆板等问题,致使教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没有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教学,教与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分离现象。提出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修订教学内容,实施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施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15]符辉通过对民族院校《音乐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平台”课程的解析,认为“专业平台”的课程设计不仅重视学生在专业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较好的体现了“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特色性”的音乐专业教育特色。[16]布日古德等人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民族声乐特色教学课程——长调和呼麦的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考试评价、教材建设等方面介绍了这两门课程开展特色教学的情况。[17]乐之乐认为,民族高校结合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课堂教学,既突出了民族高校的办学宗旨,又展现了民族高校的办学特色。民族高校实施本土音乐课程资源教学,要合理利用丰富多元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将其转化为学校课程资源,使民族民间音乐通过学校平台进行教学和传承,为教学和课堂服务。[18]
四、关于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参与非遗保护的探讨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和璀璨明珠,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对它的保护就成为必然。[19]薛鳗认为,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教学内容,既是民族院校音乐学科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的责任,也是培养学生民族音乐观的需要。[20]张鹏远认为,音乐类非遗工作急需培养一批既懂音乐知识又具有系统非遗理论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参与。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在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保护及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利用其民族教育的特殊学科环境,探索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高校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工作中,体现民族院校音乐学科的民族化,最终达到双赢目的。 [21]王博认为,无论是基于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还是民族院校自身的生存发展,将本土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色课程引入大学生课堂教学十分必要,并从培养非物质文化师资队伍、推进文化产业建设、调整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走民族性、特色化道路的对策。 [22]
五、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关于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与不足:
第一,实践总结较多,理论研究不足。目前,有关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研究大多来自教育实践零散的、片面的经验总结,这些成果虽然对研究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实践进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整体研究层次较低,学理研究有待加强,尤其是对学科建设的逻辑理路研究明显不足,影响了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经验在更普遍意义上和更广泛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第二,局部研究较多,系统认知不够。目前,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研究大多是在人才培养的范畴内,从课程、专业、教学等某一层面上进行探讨,并没有深入思考学科组织、学科制度、学科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研究处于零碎和割裂的状态。
第三,现实分析较多,历时研究缺失。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从历时性的视角对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并总结其发展经验,尤其是深度剖析典型个案学科建设中的关键节点及策略,能够更好地认识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现状、问题及对策,缺少对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历时性分析以及有深度的个案研究。
第四,个别思考较多,共时研究不足。研究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既要分析该类学科群体中的个别学科,也要分析该类学科所构成的群体,以便对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现状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多为对个别学科的思考,而对民族院校音乐学科这个“群体”的共时性研究力度不够。由于缺少整體思考,不利于提炼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经验,促进各学科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不利于把握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整体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既是适应新时代新挑战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繁荣振兴和民族院校音乐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学者们对民族院校的音乐专业建设、音乐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以及音乐学科参与非遗保护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的深度不够,远远跟不上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发展的步伐。关于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研究,既要从音乐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也要站在民族院校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创新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发展模式,彰显民族院校音乐学科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应华,谢嘉幸.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及研究的沿革[J].中国音乐,2012(1):71-75.
[2]曾宏华.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的特色办学——以河池学院艺术系为例[J].艺海,2011(6):155-156.
[3]薛鳗.民族院校音乐学课程体系构建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201-203.
[4]李雪.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地方高校特色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100-102+156.
[5]郭晓莺.青海民族高校开设本土民族音乐专业课的再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25-128.
[6]廖莎.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器乐专业的现状及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4(1):137-140.
[7]崔健.少数民族器乐学科专业化建设改良刍议——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器乐学科专业发展为例[J].音乐时空,2015(20):112-113.
[8]吴巧.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246-248.
[9]杨海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资源[J].民族教育研究,2005(1):72-76.
[10]黄钰婷.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研究[J].艺术百家,2011(4):248-250.
[11]耿学刚.开发利用科尔沁音乐文化资源建设民族高校特色课程——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6):65-69.
[12]杨奉国.谈民族院校音乐系科和声共同课的改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107-108+48.
[13]范元祝.试论我国民族院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感训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79-83.
[14]牛小凤.对民族大学及民族地区艺术院校视唱练耳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音乐,2013(3):239-241.
[15]龙晓匀.音乐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乐科的教学问题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为例[J].音乐创作,2013(9):192-194.
[16]符辉.《音乐专业培养方案》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探析——以民族院校“专业平台”为例[J].新闻界,2010(4):199-200.
[17]布日古德,高巧艳.高校民族声乐特色教学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为例[J].歌唱艺术,2019(5):32-35.
[18]乐之乐.民族高校引本土音乐进课堂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J].民族论坛,2016(2):57-60.
[19]王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N].光明日报,2012-11-17(12).
[20]薛鳗.民族院校音乐学课程体系构建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201-203.
[21]张鹏远.浅析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参与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5(6):50.
[22]王博.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课堂的思考——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个案[J].四川民族学院学,
作者简介:刘冰(1989-),女,江苏泰兴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教育在读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器乐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