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维护

2021-09-05 03:32杨峰
老区建设 2021年14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英语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

杨峰

[提 要]当前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中存在课程工具性倾向、教材意识形态植入、学生文化迷失心理等文化安全潜在问题。英语教育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秉承世界文化多样性理念,拓宽学生国家视野,增强学生国家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关键词]英语教育;文化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杨 峰,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江西南昌 330025)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安全视域下的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研究”(20JY39);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传统安全视野下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研究”(JY20117);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研究”(JXJG-19-75-2)

“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向全球提出的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同建美好世界的价值理念。该理念将整个人类置于同一共同体框架内,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命运与前途都紧密联系在一起,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具有世界各国文化协同共生的特质。全球一体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掌握他国语言,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有助于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的差异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学习不同语言时,必然接触到有别于本土的异质文化。然而,在与不同文化交流时,既能共享人类世界文明的精神财富,又能维护自身国家文化安全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

(一)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源于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国家文化安全是“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价值观念、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宗教信仰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确保主权国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主权。”[1]文化安全隶属于国家安全的概念范畴,涉及国家的和平稳定及国家免受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控制两个方面。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osephs Nye(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他在《软实力》(1990)中提出“文化软实力”理论,认为文化扩张和文化权利的斗争构成了各国主权斗争的新领域,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而争夺“文化霸权”的新战略。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与基于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等传统硬实力一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并未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增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2]

(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内涵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进入世界各国的语言课堂。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的无缝渗透功能使得教育成为文化安全构建体系的一个主要平臺。受教育者的文化取向、文化行为、思想文化意识受到教育的掌控。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的关系决定了语言教育是培养国家民族精神、守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桥梁。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交流、碰撞时,强势方的文化势必影响弱势方的文化。语言学习也不例外。仅仅是目的语文化的单向输入无疑会对母语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然而,维护和保障文化安全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采取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策略。英语学习应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形成英语教育与文化安全教育良性互动的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是以尊崇世界多元性文化生态系统为前提,防御目的语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在国际交往中,以平等的方式参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以自信的态度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潜在问题

全球化进程中,外语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外语的弱势可能会导致民族的弱势。当前,世界各国的外语政策都带有明确鲜明的国家利益导向。”[3]然而,多年来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中存在课程的工具性倾向影响、教材的隐性意识形态植入以及学生的文化迷失心理等文化安全潜在问题。

(一)工具性化倾向影响普遍,母语文化缺失

进入二十世纪,美国通过立法方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外语教育政策,如《2004年情报改革与防恐法案》及美国国防部颁布的《国防部外语改革指导方针》等,这些外语教育安全战略政策体现出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外语教育培育出具有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国际人才,保证国家安全,确保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反映出美国政府从顶层设计层面推行国家语言战略政策。

相比于美国,我国对英语教育的认识尚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没有对英语学习形成理念引导,缺乏明确的文化安全目标定位,尤其是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性。2009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是高职英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为重心,从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基础要求三个不同水平层次对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但关于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却没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和描述。再者,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三级A级(简称A级)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英语水平考试,也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因而,多数高职英语课程考试也以A级考试为蓝本,采取类似的测试方式。然而A级考试内容倾向于考核学生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与语言能力对应的文化知识及母语文化英语表述非常欠缺。受等级考试影响,为了应付考试的功利性想法使学生语言学习简化成了语言符号学习,忽略了语言中承载的文化内涵。重技能轻人文,缺乏文化安全教育意识,造成学生不能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英语课程的学习工具性倾向严重,对学生人文性培养、文化理解教育滞后。母语文化失衡影响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知和感悟,不利于世界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西方意识形态隐性传递,语言殖民植入

产生于英美文化圈的英语,其语言符号后蕴涵着西方一整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正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向他国进行文化殖民。语言殖民主义是文化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英语殖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融合,但同时也使许多国家和民族丧失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特色。”[4]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浸润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中。而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自身各种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植入,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破坏文化多样化生态,对这些国家文化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语言殖民主义比原殖民主义方式更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和威胁性。

英语教育中文化安全意识薄弱与使用的教材内容有直接关系。教材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媒介,通常隐性地传递着目的语文化价值观。近年来,通行使用的主要高职英语教材选材不少源自英美等主要英语国家的媒体,文化内容以這些国家的主流文化为主,材料倾向于展现社会美好面,揭示社会阴暗面内容涉及极少,且关于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表述和学习内容缺失。教材内容文化生态系统失衡导致西方文化霸权现象产生。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思想和观念尚未成熟,识别能力较差,极易被西方意识形态中价值观影响,对母语文化认知形成负面干扰,进而引发身份认同危机。石中英教授曾指出,“美国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中国,目的在于俘获青少年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完成异域空间的殖民化,制造目标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价值断裂与日常生活中的代际冲突,削弱民族文化传统或本土文化传统对于社会不同文化族群具有的凝聚力。”[5]

(三)文化失落心理存在,文化迷失呈现

文化自信失落就是对自己民族文化不认知和不认同,对自身文化价值存在轻视、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文化自信失落者容易对本国本民族文化失去信心出现文化自我迷失。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国家陷入内忧外患境地。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国人试图学习西方文化用来改造落后的国家,西方文化占据绝对优势,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现象,有些人产生文化失落心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方面建设都获得了举世闻名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多元文化间交流与日俱增,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出现强烈碰撞。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对职业院校学生民族历史感和文化认同感产生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然而,我国文化影响力与国际地位不相称,文化西强东弱的格局短期内还不会改变。由于特殊的历史境地及工业化发展进程晚于西方国家,加之西方文化强势植入,如不注重文化素养、核心价值观引领,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薄弱的学生极易受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潮诱导,落入西方霸权主义对他国文化植入的圈套。文化弱势心理以不同的形式自觉不自觉地侵蚀着价值观形成期的学生内心,容易使对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缺乏必要认知的学生对本土文化自惭形秽,出现文化迷失状况。严重者会割断自身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加深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失落感。

三、英语教育中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导向的职业院校英语教育,应既兼顾学生语言知识学习、职场涉外沟通技能训练,也要注重学生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理想信念层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

(一)融入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是以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训练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实用英语交际能力来落实工具性;以学生语言素养、人文素养和思维素养相结合的文化意识为着眼点,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理解、优秀文化认同和本土文化自信来落实人文性。英语教育是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体,英语语言知识学习、沟通技能习得必然依托于对应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素养、拓宽了知识面,并且在与中国文化对比中,感悟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思维模式及民族精神。因而教师要提炼语言学习材料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语言外在形式与语言内在含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其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综合文化素养。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总体特征。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英语教育需要突破以英美等主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文化视阈,倡导文化多元性理念,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材内容、课程评价等适时导入亚非拉等非英语国家相关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本土文化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多元文化的璀璨魅力,形成对不同文化平等、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自觉秉承文化平等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引导批判思维,增强国家认同

英语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场所,又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以及学生对东西方价值观理解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关键期,其文化价值取向尚不明确。因而,教师要合理引导,加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保持清醒头脑,用客观的眼光正确地看待母语文化和外来文化,做到既不一味贬低也不盲目崇拜。比较、探究、评判不同文化的异同,摒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价值取向,评判性地汲取外来文化精华,防止文化腐蚀,形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语言是影响青少年国家认同感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相融合,也是语言教育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体现。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索、比较等方式,增强处理文化差异的意识,提高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加深对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语言学习,学生批判性思维将逐渐成熟,自觉将“小我”融入世界的“大我”,成为有素养、有大志、有担当,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语言习得不仅是为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还需让世界了解中国、倾听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6]教师将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对比贯穿英语教育,学生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及故事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误解,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源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随着历史变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三大文明皆发生了中断,有的甚至消亡,唯有中华文明历经时代更迭延续了上下五千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引领学生感受中国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应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教育各环节有机融入工匠精神、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以及中国抗击疫情的大国担当等。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凌辱的时代一去不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都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今日中国的文化自信也来自对世界文化的理性认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借鉴外来文化之长,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交流发展境界。教师应引导学生消除文化自我殖民现象,树立开放包容、吸收借鉴的文化观念,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姿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处于相对弱势。历年来,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将其承载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带入英语学习中,学生的母语文化和民族认同感被弱化,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被忽视。英语文化势不可挡的趋势改变了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语言、文化多样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衍生出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2021年3月,教育部新颁布《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明确英语课程的多元文化交流目标以及语言思维提升目标:学生应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继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通过语言学习,学会辨析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异同,形成谨慎判断、公正评价的思维。[7] 职业院校英语教育应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以国际视野为标杆、以理想信念为根基、以文化自信为内驱,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涉外沟通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多元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发挥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的作用,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1][5]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110/125877.html.

[3]彭龍.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17,(7).

[4]邢莉娟.语言殖民主义对世界语言文化的影响[J].兰州学刊,2008,(1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9html.

[7]教育部办公厅.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4/10/content_5598801.htm.

[责任编辑:马丽莎]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英语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中职英语教学中对交互式英语口语的巧妙应用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