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调查研究是干部制定正确决策、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能力。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调查研究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提供了更多可能。年轻干部在应用大数据开展调查研究方面具有学习意识强、容错心态好、知识结构完备、思维活跃等优势,同时也存在认知积累少、系统思维差、实践不足等劣势。在不同目标的调查研究中,年轻干部可视情况选择不同模式,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传统调查研究方法。为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年轻干部需注重增强问题意识、培养系统思维、养成观察习惯,并注意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其工具地位、具备法治思维、加强部门协调。
[关键词]年轻干部;调查研究;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石云鸣,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北京 10003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党领导民营经济的路径演变和完善对策研究”(19CDJ025)。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基本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秋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在这七种能力中,调查研究能力是年轻领导干部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调查研究的路径和方式趋于多样化。全数据采集、可视化分析、预测性分析等大数据技术能够将错综复杂的数据梳理成像,全貌显示数据间关系,揭示事物发展规律与趋势。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调研效率,还有助于对调研对象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其发展趋势。基于此,探讨大数据背景下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如何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调查研究对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年轻干部工作经验相对较少,更需在调查研究中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问题。另一方面,年轻干部在调查研究中积累认知,有助于提升其理论水平,促进其职业成长。
(一)调查研究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前提基础
制定决策是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决策中,调查研究是首要工作和必经程序。毛泽东同志将调查研究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强调调查研究的基础性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2]认为科学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对于年轻干部而言,决策经验不够丰富,全局意识和系统思維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足够多信息和数据,提升制定正确决策的能力。
(二)调查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年轻干部实现成长的必然要求。要解决问题,必须了解问题的产生原因、发展态势、预期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方案。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需要调查研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的:“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因此,年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调查研究能力密切相关。要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获得成长,必须具备坚实的调查研究能力。
(三)调查研究是通向实事求是的必经之路
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而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其中“实事”需要调查,“求”则意味着研究。在当前复杂形势下,领导干部面临着更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调查研究就无法发现事实背后的联系和规律,处理问题就缺少针对性和预见性。尤其对年轻干部而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更需要加强调查研究。
(四)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而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3],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群众,才能看到实情、听到真话[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年轻干部要实现成长,必须懂得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而调查研究为这种学习提供了途径。
二、大数据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
调查研究的基本工作是数据收集与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据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位置等成为基本的数据形式。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提升调查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在问题识别中应用大数据
以问题为导向是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问题导向中,识别关键问题和问题的关键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基础。对关键问题的识别需要全局视角和系统思维,这些都建立在对基本情况的全面了解之上。传统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统计数据、报表资料、部门报告等获取总况信息,从中识别与调查主题相关的关键问题,具有较高实用性,但耗时较长,且容易遗漏各连接部分的关键信息,导致线索断裂,影响总体判断。
大数据技术为全面了解现实情况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可能。大数据以全数据为容量背景,不再具有“样本”的概念,避免了从典型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过程中的重要信息遗漏。借助大数据技术,调查者能够了解问题的总况和原貌,对情况把握程度更接近现实。在全局把握的基础上,数据集呈现的关系脉络、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是识别关键问题的重要依据,即对复杂混乱数据中的规律呈现和关系脉络形成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影响全局的关键因素或者影响问题发展走向的关键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调查研究者掌握全局信息和识别关键问题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
(二)在关系梳理中应用大数据
调查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找到导致现实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识别关键症结,需要厘清要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勾勒出关系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的要素,为阻断问题恶化或促进积极因素的扩散提供路径参考。由此,关系梳理成为调查研究中连接各要素的重要环节。在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的调查研究中,需通过关系梳理识别问题源头,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案。在以总结经验为主要目标的调查研究中,需要通过关系梳理提炼典型做法和影响因素,从而有理有据地总结成功模式。在以了解形势为主要目标的调查研究中,需要通过关系梳理将现状和问题分层分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掌握调研对象的整体情况。
大数据技术为处理庞大信息和解构复杂关系提供了可能。传统的调查研究多分析要素间的因果关系,而大数据时代的调查研究不再局限于对因果影响关系的关注,要素间切实存在的各种关系都可能会呈现出来[5]。在现实和网络交织的当今世界,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不同形式的数据生成,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记载了连续时空内的各类过程。在调查研究中,需要将这些过程进行压缩和解构,形成诸如行为偏好、影响关系、趋势走向的理性认识。由于大数据技术是对超大规模数据量进行分析,得到的要素间关系常会突破已有认知。例如,国外一项针对汽车使用情况的数据分析发现,橙色汽车的缺陷率是其他颜色汽车缺陷率的一半[6],这与传统思维认知间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无法依据现有理论判断产生这些相关性的确切原因,但全数据概念的引入,会引导调查者发现更多类似“蝴蝶效应”的复杂动态关系。大数据也广泛应用于一般关系的梳理。例如,疫情期间,为促进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浙江省依靠税收大数据在产销环节为上下游企业“搭桥”,通过发票信息、登记信息梳理供销关系,为上游企业寻找潜在经销商。
(三)在结论判断中应用大数据
结论具有准确性和价值性是调查研究的核心要求。准确性是结论呈现真实情况的程度和水平。价值性是结论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准确性是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价值性是调查研究的目标所在,两者受调研队伍结构、调研问题设计、调研方法选择、调研过程组织、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因素的影响。要确保调研结论的准确性和价值性,需要在各环节尽力排除主观因素和片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过多,易走向“想当然”,从认识到认识,从经验到经验,得出一些符合一般预期而忽略新发展和新变化的结论。片面因素过多,易遮挡事物全貌,得出一些只对部分问题有效而对全局无显著意义的结论。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降低了主观和片面因素对调研结论的干扰。大数据是客观事实的连续记载,比人的观察和判断更客观。不同观察者对同一事件的判断会因立场、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相比之下,数据没有立场,没有先入为主的倾向性,数据呈现的结果仅是时间和空间交织运行下的客观过程。因此,在调研结论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从数据运行趋势和规律中做出判断,是提升调研结论正确性和价值性的有效方式。例如,在疫情期间,河南省整合工商、社保等部门的5620万条核心政务数据,据此给当地中小企业画“信用肖像”,并将“信用肖像”免费提供给银行,帮助银行高效识别征信好、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高企业申贷效率。
(四)在趋势分析中应用大数据
趋势分析是使调研结论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基本途径。以问题为导向的调查研究既需从历史发展中探寻规律和不足,又需预测问题可能的走向,为制定应对举措和长期战略规划提供思路和线索。进行趋势分析需着重识别事物发展中的稳定因素和变动因素。正如“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值规律,价值是影响价格变化的稳定性因素,而企业营销策略、市场竞争态势等是影响价格变化的变动性因素。在识别稳定因素和变动因素的基础上,需立足历史数据,在事件是连续发展的假设之上将影响规律变化的因素应用于未来,做出具有前瞻性和预判性的趋势分析。这需要大量时间序列的样本数据,而调查研究常常面临历史追溯上的局限性,还原事实的程度受到数据记载连续性、内容涵盖完整性等因素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基于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傳统时间序列以年、月、日为计时单位,大数据技术可以精确到分、秒、微妙,既可以抓取超短时间内的细节变化,又能够勾画长时间内的脉络走向,为趋势分析提供方向把控和细节预估的双重可能。目前,大数据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市场分析、企业营销、产业发展、社区治理、行为预测、道路通行、物流优化、舆情应对、社交情绪分析、信贷风险分析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均涉及时间序列的数据采集。大数据技术在推动各项问题得到更有效解决的同时,也减少了人类行为的盲目性,这也使得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调查研究工作的进行。
三、大数据背景下年轻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分析
年轻干部知识结构较完备、学习能力较强、思想活跃度较高,在利用大数据开展调查研究方面也具有相对优势。
1.学习意识强,善于尝试新方法。
调查研究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新问题和新情况。年轻干部处于成长阶段,求知意识较强,促使其对潜在问题持有相当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同时,年轻干部一般学历较高,具备探索新事物、学习新方法的基本能力,善于利用新技术在调查阶段捕捉更多细节和信息,为后续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此外,大数据是一项新事物,需要领导干部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利用,年轻干部在这方面将体现出其善于尝试新方法的优势。
2.持有容错心态,敢想敢干。
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事实、发现问题,而如果某环节出现误判,则可能得出与事实完全不符的结论;或是调查的问题千头万绪,难以进行深入挖掘,为决策制定带来困难。面对调查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或深究之后接踵而至的问题,调查者必须具有不惧挑战的精神和不怕出错的勇气。在应用大数据方面,虽然大数据技术优势显著,但可能会因为调研者缺少独立判断而出现“唯数据论”的情况,使人受控于数据。年轻干部充满朝气,具备更好的容错心态,对大数据的畏惧情绪较少,更敢于开拓调查研究新途径。
3.知识结构较完备,擅长理论概括和解释。
调查研究是理论和实践相互碰撞的过程。从众多表象事物和问题中发现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而寻找解决方案和优化途径。这需要干部具备较强洞察能力和问题概念化能力。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呈现出来的大数据本身庞大杂乱,经数据清洗、分析之后呈现出的关系和规律,也可能超出已有的普遍认识,需要领导干部将新发现融入现行系统,或构建新的概念框架,用以解释新现象和新问题。年轻干部知识结构较为完备,更具备用精炼的概念界定错综复杂问题的知识基础。
4.较少思维固化,不易受经验主义影响。
个体在认识新事物时往往受到已有经验、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调查研究既要观察老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又要观察是否有新问题出现,还要探索老问题和新问题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调查者具有活跃的思维。大数据技术善于发现新问题,但承载和运算数据的机器本身没有独立思维能力,数据终究被人所用,这便对数据使用者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在某些情况下,认识新事物不是接受新知识,而是改变固有认知,这导致调查者的经验越丰富,思维越受限。年轻干部各种经验相对较少,不易对新问题先入为主地定型定性。
(二)劣势分析
年轻干部由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对实际情况的了解相对较少,在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弱势和不足。
1.认知积累不丰富,识别关键问题的能力不强。
在调查研究中,从对象选择、方法设计、调研执行到数据分析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认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所能收集到的数据规模及复杂度前所未有,这就要求调查研究者能够跳出数据看问题。尤其对于表象较多、需要层层挖掘的问题,需找到根本症结所在,识别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年轻干部经验较少,可参照的实践知识相对较少,对关键问题的识别能力相对不足,在調查研究中可能会出现工作力度大却无法获取有效信息的情况。
2.系统思维能力较弱,难以从全局认识问题。
一方面,调查发现的诸多问题之间关系复杂,调研者需具备系统思维能力,将零散问题放入系统问题中综合思考。另一方面,调查获得的信息只反映某些方面的问题,完整呈现问题全貌需要调研者具有广泛的基础认知。不论调查方式是普查或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或抽样调查,都只能了解某些问题。要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还关联到其他未调查到的因素。大数据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调查研究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扩大信息广度,但还需具备相当的思想高度,才能从整体上审视全局。年轻干部经历的工作类型相对有限,从全局视角思考问题还存在一定不足。
3.理论多于实践,易陷入教条主义误区。
年轻干部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较少,这是优势也是劣势。在大数据背景下,尽管数据表现形式不断丰富,但仍然是抽象的、虚拟的。如果仅从数据认识世界,极易做出脸谱化和标签化的判断。现实世界远比数据世界复杂多变。年轻干部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方面具备理论优势,但在实践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判断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纸上谈兵”等不切实际的行为。因此,对于年轻干部而言,调查研究既是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理论是否可行的重要方式。
四、大数据背景下年轻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方式探讨
根据目标不同,调查研究主要可分为探索型、解决问题型、方案选择型和决策验证型四种类型。年轻干部可视情形综合应用传统调研方法和大数据技术,提升调研效率和效果。
(一)探索型调查研究
探索型调查研究意在了解调查对象本身,对调查结果不进行预设,以收集资料数据、掌握现实情况为首要目标。例如,毛泽东同志于1917年、1918年先后到湖南的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浏阳等地进行“游学”式考察,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7],便是探索型调查研究。年轻干部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开展探索型调查研究,特别是对于新到岗的年轻干部,需要全面了解工作范围内的基本情况。有三种常见模式可供参考。
第一种是从面到点的调查研究,即先通过普查了解人口、经济等基本情况,然后选择重点领域进行专题调研。这种模式下可应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社会信任感、满意度等意见型数据,并与年鉴、登记等传统方式收集到的数据整合到一起,综合考察调研地的物质基础和人文状况。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重点调研。
第二种是以点带面的调查研究,即先从重点问题切入,抓取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关联调研了解更多情况。这种模式下,可应用大数据技术锁定关注度较高的若干问题,从这些问题入手收集关联信息,通过进一步扩大调研问题面,了解一地的总体情况和重点问题。与传统的独立调研相比,关联调研更能了解调研对象的总体情况。
第三种是点面结合的调查研究,即普查和重点调查同时展开,全面了解调查地和调查对象的情况,并对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掌握。若先期已对调查地和调查对象有基本了解,可扩大调研面,借助统计数据了解基本情况。同时,开展专题调查,借助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分析重点领域内的非结构化数据,对一地情况进行整体了解和重点认识。
(二)解决问题型调查研究
解决问题型调查研究意在针对现存问题查找主要原因,预测发展态势,以制定应对策略。这种调查研究目标明确,制定的解决方案讲求可行性。例如,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对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走访和蹲点调研,基本掌握了内涝、风沙、盐碱的形成规律,为根治“三害”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年轻干部正处于事业上升阶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体现其能力水平的基本标准。解决问题型调查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常见的路径模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扩散式调查研究,即通过蹲点、摸排、巡查等方式进行覆盖式调查,然后在关键环节深入探索,从时间和截面两个维度层层剖开引发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传统的人工摸排和巡查。例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可利用互联网登录信息、移动通信行程记录、监控设备记载信息,形成动态地图,据此识别关键线索,控制疫情传播;同时,可通过整合微信指数、阿里指数、百度指数等了解民众恐慌程度,及时发布信息,稳定民众情绪,为疫情防控创造条件。
第二种是深挖式调查研究,即调查和研究递进式进行,根据调查所得数据构建关联网络,识别关键要素和环节,在此基础上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找到引发矛盾的根本所在。若将调查研究分为调查和研究两个工作过程,大数据技术在调查阶段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成熟。调查更关注客观事实,而大数据技术在事实呈现上作用显著,可作为调查阶段的重要工具。研究则需要调研者具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收敛思维等思维能力,不能仅依据大数据呈现的结果和规律。因此,解决问题型调查研究既考验干部的实践能力,也考验其思维能力。
(三)方案选择型调查研究
方案选择型调查研究意在通过利弊分析在备选方案中基于一定标准做出选择。例如,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改革开放迈出关键一步。年轻干部在工作中经常面临各种选择,是否要启动一个项目,是否要出台一项政策,都需要做出判断。选择需要基于合理的标准和充分的依据,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进行取舍,调查研究也据此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基于标准的调查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从群众需求出发确定关键标准。针对互联网使用频率高的群体,可通过大数据了解这部分人最关注的问题。针对老年人及其他的传统媒体使用者,可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征集意见。在广泛调查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可通过专家座谈等方式进行意见整合和排序,形成科学完备的标准评价体系,为后续方案评估提供标准和依据。
第二种是面向重点对象的调查模式,即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初步了解基本情况,确定调查重点,设计调研问题和提纲,再进行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度访谈,或对调查地进行重点走访。在这一模式中,大数据技术可应用于重点调查,通过机器学习和专家系统多视角考察被调研对象在行为表现和认知层面的特征和轨迹。这种调研模式适用于权重区分较大的方案选择,即部分群体在方案选择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方案选择,专家群体基于专业知识做出的判断更具理性和科学性,是调查研究中的重点调研对象。
(四)决策验证型调查研究
决策验证型调查研究意在了解政策实施的进展、成效和问题,据此制定配套举措或对政策进行调整。例如,2019年,全国人大派出调研组分别赴广东、浙江、海南、贵州、湖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和主要问题,便是决策验证型调查研究。这种类型的调查研究不但考察干部制定正确决策的能力,同时也考察其落实上级政策的能力。既关注决策本身,也关注执行和落实。基于此,有两种常见路径模式。
第一种是基于问题的调查模式,了解政策落实中的问题和不足,据此调整政策或制定配套措施。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以了解政策制定是否合理、配套舉措是否健全为目标的调查研究。在这种模式中,大数据可以配合传统调研方法,多角度判断政策适应性和合理性。例如,疫情期间为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各地方政府出台了包括减免房租、缓缴社保在内的一系列举措。要了解这些举措的落地情况,除通过走访、从信息统计部门调取数据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支付数据了解房租减免落实情况,通过运输大数据了解企业开工后的业务密集度,从中发现政策落实中的断点环节,据此补充配套举措或实施细则。
第二种是基于效果的调查模式,了解政策实施效果,同时通过满意度调查等获取政策覆盖对象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以了解政策落实进度和执行效果为目标的调查研究。在收集成绩和进展数据中可应用传统方法,如数据统计、信息登记等。在满意度调查中可借助互联网开展传统形式的问卷调查,同时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更大范围内了解非受访对象的意见和看法。
五、大数据背景下年轻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一)调查研究中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几点思考
1.大数据技术只是辅助工具
大数据只是开展调查研究可利用的技术工具,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调查研究方法。为提高调查研究工作质量和水平,领导干部需与时俱进学习和使用新的技术方法[8],但这些技术能否最大程度发挥作用,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调查研究者的能力水平、调查研究的思路设计和方案选择等。因此,在调查研究中不能放大大数据的作用,应将大数据和传统调研方式有机结合。一方面,取大数据容量大之长,补传统调研方式样本收集有限之短。另一方面,利用传统的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深挖问题根源,弥补大数据追求趋势勾勒和规律探索而致使部分细节和结论精准性下降的缺陷。
2.应用大数据需具备法治思维
大数据中含有大量个人和组织的隐私信息,利用大数据开展调查研究需避免触碰相关法律法规。大数据技术通过获取和分析海量信息还原事物原貌或事件发展脉络,这其中包含诸多法律意义上的隐私信息以及法律尚未规定但公众普遍认为不宜公开的信息[9]。在调查研究中应用大数据需注意避免侵犯个人和组织的隐私信息。一方面,在调查研究中尽可能利用非隐私数据信息,如可在公共空间和工作场所获得数据。另一方面,对于确需涉及隐私信息的部分,以授权等方式获得调研对象的同意,同时对隐私信息做技术处理。这要求开展调查研究的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律素养,在法律框架内合理合法应用大数据。
3.应用大数据需协调多个部门
在调查研究中获取和利用大数据需要得到诸多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大数据形成于社会各部门、各环节的日常运转中。利用大数据意味着要与产生数据的部门合作,或获得其支持。例如,要收集和利用交通出行大数据,需要获得铁路部门、民航部门、城市交通部门的支持,或这些部门的所属单位的支持;要收集网络用户对某一事件的意见数据,需要获得工信部门、互联网公司的支持。除非调查研究者需要的大数据正好是本部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且易于获取和分析,否则皆需要进行跨部门的协调。
(二)年轻干部提升调查研究能力的对策建议
大数据作为调查研究的工具,其作用发挥需要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为此,年轻干部应注重增强问题意识、培养系统思维、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不断提升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1.增强问题意识
调查研究意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要求调查研究者少一些“理所当然”和“想当然”,多一些“为什么”和“怎么办”。年轻干部要有敏感的问题意识,善于预见发展趋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对出现苗头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展开调研[10]。在调查研究中,年轻干部要“甘当小学生”,多听群众意见,多向他人请教。问题意识还体现在调研动机上,不为调研而调研,而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调研,将调查研究和真抓实干结合在一起。
2.培养系统思维
調查研究需要系统思维,在众多问题中理出关联性和规律性。年轻干部要着重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改变单向思维,从全局视野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在调查研究中,找到与目标问题相关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关键要素和核心环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辩证方法分析问题。在工作和学习中,年轻干部应注重拓宽知识面,除学习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外,广泛了解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培养系统思维打好基础。
3.随时随地观察
面对同样的情况,观察能力强的领导干部更可能发现其中隐藏的问题。观察能力的培养与行为习惯密切相关。领导干部可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提升发现问题和预见问题的能力。观察的要点是寻找差异,既包括同一观察对象不同时间段或时间点的差异,也包括同一时间段不同观察对象的差异。观察习惯的形成有助于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获得语言、数据等显性信息之外的隐性信息。
[参考文献]
[1]杨明伟.毛泽东与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8-02-26(001).
[2]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杨明清.调查研究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2013,(11).
[4]李道松.调查研究须坚持亲临现场[J].领导科学,2017,(15).
[5]杨志强.大数据时代的调查研究面临四个转变[N].华夏时报,2014-09-25(024).
[6][美]理查德·L·达夫特著.组织理论与设计[M].王凤彬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7]何成学.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N].人民日报,2017-07-18(1).
[8]汤华臻.用“大数据”做好网络时代的调查研究[N].北京日报,2017-12-13(003).
[9]潘星容,黄紫妍.论大数据背景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行政与法,2020,(8).
[10]习近平.提高防控能力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N].人民日报,2019-01-22(1).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