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燕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实验教学的优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通过基于学生差异,设计实验目标;优化演示实验,突出实验规范;组织学生探究,提升实验能力;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能够让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更高效。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优化教学
化学是围绕实验而建立的自然科学,通过不断的实验与探究,学生可以学习大量的知识,产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探究科学的技能。所以,教师务必按照学生的认知情况,仔细地设计实验教学,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
一、基于学生差异,设计实验目标
每个学生都各不相同,其对于化学实验的理解与体会都不一樣。所以,教师在组织化学实验教学时,务必对学生的感受保持尊重的态度,并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盐酸的性质》一课进行教学时,所设计的实验教学方案如下。1.教学目标:了解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储存浓盐酸的注意事项。2.学习内容:观察实验,将下表填写好。3.思考问题:打开装有浓盐酸的瓶子,过一段时间之后,其质量和质量分数所产生的变化是什么?在保存浓盐酸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不会选择浓盐酸的原因是什么?
在该实验教学方案中,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并且将学习目标逐个分解为实际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学生可以直接得到某些问题的答案,如盐酸的色泽、形态与味道等。某些问题则必须经过学生的深思熟虑才可以得到答案,如,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没有选择浓盐酸的原因是什么?在该实验方案中,学习目标极为清晰,即便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并不扎实,也能通过仔细思考得到答案,也可以事先制订学习目标。当教师在组织化学实验教学时,必须对学生的差异持以尊重的态度,让学习目标具有层次性,契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知识的高度上不断学习新知,获取新技能。
二、优化演示实验,突出实验规范
(一)在演示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选择部分化学反应显著,有颜色的变化、气体生成或燃烧等,可以为学生产生视觉冲击的实验。在演示中,务必让班级的学生都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演示实验中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现象。例如,教师可分小组做演示实验,也可以事先将实验过程录制好,采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观察仔细,确保演示实验精准,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一反应规律进行教学时,选择HCl与NaOH的反应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由于其酸碱反应前后颜色没有产生任何的变化,并不能够验证规律。假设在Cu(OH)2固体中加入HCl溶液,便可以很好地观察到实验的变化。在化学反应中,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反应物Cu(OH)2固体的溶解现象,还可以看到HCl溶液从无色的状态,变化为蓝色的CuCl2溶液,化学现象极为突出,可以直接地说明酸与碱反应的规律,让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除此以外,教师在开展演示实验时,还可使用可以凸显观察对象的方案,比如,在演示CO2通过紫色的石蕊试液实验时,采用白色的纸作为衬托,开展空白试验的比较,让实验现象更加清楚。
(二)在演示实验中培养思维能力
实验现象是提供给学生具有直观性的感性材料,这只是认知的早期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当让学生分析感性的材料,并且对其进行总结和推理,让学生的思维自感性迈入理性的高度。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进行教学时,可让学生自主动手如下几个探究性演示实验:①剪断镁带;②加热水,出现水蒸气;③镁带燃烧;④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做完前两个实验,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并且思考这两个实验的一致之处,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与讨论两个实验的特征,其共同点是实验前后只有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但是并没有获得新的物质,自此得到物理变化的概念。而后面的两个实验的相同点在于生成新物质,自此获得化学变化的概念。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比较两种实验的差异,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与此同时,教师在组织演示实验时,千万不要着急为学生提供结论,而需要采用演示实验模拟发现知识时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给予的信息的方式寻找化学知识,自主归纳结论。
三、组织学生探究,提升实验能力
(一)基于教材实验,挖掘学生潜能
课程的兴趣是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学生只有对课程产生强烈的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思考和创新,所以,教师可以围绕化学课本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与探究化学课本实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空气》一课进行教学时,先为学生展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使用的装置图,这是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后首次遇到包括操作原理与过程的复杂实验,教师可以在介绍实验原理之后提问学生这一装置的缺陷有哪些。此时学生疑虑,科学家还会产生错误吗?课本实验也会有缺陷吗?同时他们也感到非常有兴趣,想找出该实验的缺陷。教师此时让学生针对实验装置的简易性、经济程度,使用的药品是否容易获取、是否安全、是否能够有效回收等角度展开思考。学生查找资料便可以得知,拉瓦锡实验时用的汞有毒,而且这一实验时间长,装置比较复杂,操作困难。此时,教师继续把握机会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询问学生,这一装置的改进方法是什么。学生在预习过后,都会回答要依据教材的实验2-1进行实验。此时教师继续询问学生,将可燃物替换为红磷的原因是什么?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必须立刻伸入瓶中的原因是什么?等到红磷熄灭并且冷却之后才可以打开弹簧夹观察的原因是什么?烧杯中的水仅仅会倒流到集气瓶的五分之一处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继续阅读教材,就会得到红磷在点燃时会耗费氧气,而且还会产生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不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生成反应。接下来,学生互相探讨,了解到如果不立刻伸入燃烧匙,实验之后直接打开弹簧夹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二)引导自主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让学生只是学习教材知识并不足够,还需要带领学生开展自主实验,在自主实验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第十单元酸碱指示剂课题进行教学后,学生了解到,科学家波义耳从紫罗兰花瓣里提取出化学物质实验,获得了酸碱指示剂。提取酸碱指示剂所使用的植物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还有哪种生活中的物质也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呢?除此以外,他们还发现教材所介绍的指示剂只有两种,即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溶液,向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酸性溶液就会产生红色,中性溶液则会产生紫色,对照就可以分别,但是碱性溶液中的蓝色和中性溶液中的紫色的分辨却很困难。向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会显示无色、无色与红色,因此,使用酚酞并不能够分辨出中性和酸性溶液。为了可以找到效果更好的酸碱指示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形成了“寻找生活中的酸碱指示剂”化学学习小组。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实验有较强的兴趣,所以,教师要进一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应用多元化的方法组织教学,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超,代建军.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9(10):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