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鑫
[摘 要] 阅读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目标,而大量研究表明元认知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阅读水平,将其应用到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元认知策略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提出相关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元认知策略;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078-02
元认知属于一种超级认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意识,是感知、记忆、思维等活动进行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的过程,即对自我思维和学習活动进行监控与认知。在中职语文中的应用,属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阅读策略,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正确的阅读,了解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展开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浏览预测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其心理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应用与活用,其中感知属于学生为新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元认知策略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浏览预测属于感知的重要内容[1]。对文章内容的预测可以分为对作者写作目的预测、对重点词语预测、对文章主要内容预测,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负担,对成功阅读有着促进作用。例如,在教授《风景谈》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预测作者的写作目的。学生对该篇文章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便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从而将新课内容引入:“该作品的作者在早期参与过共产主义运动和五四运动,曾经与郭沫若、鲁迅等人为文化运动以及革命文艺铺垫好了道路。《子夜》是茅盾长篇小说中的一篇,属于茅盾的代表作,同时极具影响力的小说还包括长篇小说《蚀》以及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那同学们,你们知道《风景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本文?”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再进行补充:“《风景谈》这篇文章,是茅盾在重庆写的,时间为1940年底,而1939年3月时,茅盾曾经到新疆大学任教,于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在返回内地的途中,茅盾在西安遇到了朱德同志,并应邀到延安讲学,同时参观、访问了当地。茅盾在延安的这段时间里,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气息,也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前蓬勃发展的景象,因此茅盾内心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被激发出来。在1939年年底,茅盾回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在发动第二次反共,于是茅盾写了《风景谈》,该文章也被称之为《白杨礼赞》的姐妹篇。”之后教师再从题目入手,引发学生思考:“在散文中,描写风光景色的有许多,我们所学过的就包括《游褒禅山记》《长江三峡》《石钟山记》等,不过在这些文章中,可以发现,这些标题都没有用‘谈这个字,所谓的‘风景谈也就是‘谈风景,那么茅盾先生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到‘谈字呢?”之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答案:“茅盾先生虽然是在写风景,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人,主要是对解放区的军民进行赞颂,并赞颂延安儿女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但是文章的这个主题依靠文章中的议论来对其进行揭示,所以会用到‘谈这个字。而且茅盾先生当时身处重庆,为了能够让文章在重庆发表,所以文章的这个主题只能说得隐晦、含蓄一些。”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看题目来预测文章内容、主题与结构,是能够帮助学生尽可能地体验作者的心情与感受,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从而形成阅读元认知。
二、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质疑能力与自我检查习惯,在强化学生阅读思维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不断对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教师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常规的做法是先分析该文的思想,但如果教师在教授时让学生反复自我提问来体会本文的情境,学生便能够产生多种看法,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探讨,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到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惬意,这样的教学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产生如临其境的文学形象。再例如,在《风景谈》教学中,教师分析第一个画面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茅盾先生在看过《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后,便对猩猩峡的沙漠进行了回忆,那么作者在看过《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忆呢?”之后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或者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相关点,由于作者非常难忘延安之行,所以在见到‘塞上两个字时,便能够想象到猩猩峡外的沙漠。从注释中可以了解到,《塞上风云》主要是讲抗战时期国内各民族团结一致抗日的影片,所以作者在观看后便能够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在解放区的所见和所闻,从而对延安军民进行赞美。因此,首句不单单只是描写猩猩峡外的契机,也是该篇文章的领起。”随后教师在带领学生探讨画面中所蕴含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推理:“在大自然中,沙漠属于最呆板的,也是最单调的,但加上人类骆驼队伍的活动后,沙漠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作者在对其进行描写时,通过‘完全改观来形容‘改变的巨大,并通过反问句来对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这一论调进行强调,那这个巨大变化能够表明什么?”学生思考后得出回答:“说明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作者之所以要对沙漠风光以及驼队进行描写,主要是对景色的“完全改观”进行突出,进而将观点“人类更伟大”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涉及一些关键信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提问:“我能够找到描述或揭示观点和思路的重点语句吗?”比如,教师让学生讨论课文中能够准确概括这一“风景”的词语。有的回答:“沙漠驼铃”,也有学生回答“沙漠风光”,教师让学生自行进行讨论与思索,最终确定“沙漠驼铃”,因为“沙漠风光”这个词语并没有将“人”的活动突显出来,无法将作者的写作意图充分体现。最后,教师再帮助学生明确作用:“这一段是对猩猩峡外沙漠景观进行描写,但这个景观并不是延安的风景,那么作者为什么在首段中不对延安沙漠风景进行描写呢?”学生通过讨论后能够得出答案:“因为它能够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不管地方是多么的贫瘠与荒凉,只要有人在该地进行活动,那么面貌则会出现有效改观,这能够充分体现出人类的伟大力量,也能够将人类更伟大这一思想体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写作方法别具一格,能够在下文中将主题层层深入与展开,并且该写作方法有着一定的掩护作用,能够便于文章的发表。”这种自我提问的元认知策略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效率,同时能够加强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