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兴莹
[摘 要] 在国家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备受重视的当下,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正日渐凸显。因此,以广州市技工院校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广州市技师学院为例进行实践探索,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技工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而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教育,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育实践活动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地方司法系统对于学校,特别是技工院校的法治教育给予的关注和提供的协助还远远不够。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技工院校加强法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思政教育;技工院校;法治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048-02
一、研究技工院校法治教育现状的重要意义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形势下开展法治教育的依据和指引,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技能人才的培養更是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也迎来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企业、家长对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技工院校要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能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三观”正、觉悟高、技术强、热爱祖国和遵纪守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法治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和地位正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
二、技工院校法治教育的机遇与困境
(一)时代赋予技工院校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新的使命和历史机遇
当前,我国技工教育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技工院校思政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要培养符合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人才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也从根本上对技工院校的法治教育提出了要求,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而且法治教育特殊的形式和功能也正好能弥补思政教育的某些不足。开展法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在完善的教育系统中贯彻落实,使法治教育可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育类型的对象来开展,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在教育制度的保障下,法治教育可以常态化进行,使教育对象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能受到相应的法治教育,促进法治教育成为一种终身性教育。在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法治教育是技工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健全德技双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引领学生谋求幸福的必然要求。
(二)多元的现实生活为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年龄介于16~22岁的青少年,他们的信息广、思维新,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也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误导,引发犯罪。多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一直层出不穷,专家、学者们不断发出呼吁: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必须重视和关注这一现象,给予青少年足够关爱的同时,在合适的年龄阶段为他们进行恰当的法治教育。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成长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遇事容易急躁,解决问题简单粗暴;另外,家庭教育中法治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中的法治教育的不专业,社会氛围的消极误导以及缺乏救济措施,都在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三、技工院校法治教育现状调查结果
(一)学生在校接受法治教育课程的情况
调查显示,广州市技工院校均比较重视对学生群体开展法治教育,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课程中均会安排或渗透法治教育内容,思政课教师会以教材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会补充教材以外的法律知识或案例以丰富课堂教学,45.42%的学生认为法治教育的教材可读性强,16.35%的学生认为可读性一般或较差。学生的法治教育课程主要是融入思政教育课程,没有独立出来单独编制成一门课程,故学生对法治教育课程的感受并不深刻。
(二)学生对在校接受法治教育课程的评价
学生普遍认可法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法治观念的提升。57.17%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并愿意学习,36.51%的学生表示兴趣不大,可学可不学,更有5%左右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或非常反感,这说明学生虽然认为法治教育是比较重要的,但因为零散的课程内容以及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震慑力,加之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老套、考核方式单一等因素,导致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学生对法律知识和法治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