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燕
[摘 要]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体制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被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中职学生的教育问题上,不能再像以往一样,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上,尤其是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上,更需要加大培育弘扬力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以便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032-02
中职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极大地满足了社会上众多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需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企业的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要求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面对这种人才需求的改变,作为中职学校以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企业的切实需求,设计相应的课程,加强学生德育方面的教学,致力于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以此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国家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出于这样的目的,本文就新时代中职学校培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路径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劳模,顾名思义,就是劳动模范,重点在“劳动”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劳模都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特点和内容,但他们都展现出了共同的优秀品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劳模工作都十分重视,并为此召开了多次表彰大会,各个级别的劳模荣誉称号都曾设立过[1]。劳模精神,主要指的是劳模所呈现出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以及国家需要更多的劳模。他们是行业的榜样、工作中的标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远比他们取得的成绩更令人瞩目,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向这样优秀的人看齐。
工匠,即有手艺或技能的匠人。虽然工匠所处的行业、所从事的工种不同,有不同的种类,但其具有共同的特点,具有一种职业精神,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我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就曾这样说过:千万不能让“中国制造”还没发展起来,就在中道夭折了[2]。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和前提。要拥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工匠精神大致可概括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
劳模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创新的、实践的、鲜活的存在。时代不断更替,但工匠所展现出的职业精神却未曾改变[3]。敬业、专注、精益、创新是其基本特征。劳模精神,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劳动者作为时代的楷模,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超越别人所展现的精神[4]。工匠精神,则是对自我进行不断地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辅相成,两者是动静的结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简言之,劳模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基础,而工匠精神则是劳模精神的延续和升华。
二、培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中职学校的积极作用
中职学校开展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活动,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现阶段来看,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却略显不足。因此,将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中就显得尤为必要[5]。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就业以及个人发展的需求,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岗敬业、爱国爱校,拥有强烈的自信心及责任感,能够积极就业、精益求精,并甘于奉献。
中职院校进行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有利于打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教职员工在工作岗位上,严格履行职责,努力做科研,获得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够充分去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并可以将所学知识积极应用于实践。加强师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能够促进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并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致力于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此来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在满足众多企业生产与经营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的影响力。
三、推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育的必要性
回归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本真,渗透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本质,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矛盾的重要抓手。推进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课程建設的有机融合,中职学校需要从以下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转变培育观念
要想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认知,就必须在教育理念上予以更新,这是重要前提。作为中职学校,应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融入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中,从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到校训、教风、学风设定,从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到专业教学标准设置,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改进以及考核制度完善等,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教育的充分结合。在专业建设中,学校应进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理念的树立,加强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融合,致力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氛围的营造,以便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