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的角度看公共关系

2021-09-05 23:23黄明胜
国际公关 2021年4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公关范式

黄明胜

打通产学研是很多细分行业脱颖而出必备的关键竞争力,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看,提升公关从业人员的学术素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撰写的《公共关系学》(第二版),虽被列为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但单独作为一本面向公众的学术专著,也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这本书很好规避了传统教材的专业与沉闷,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可读性较好。

阅读得知,这个版本相对于胡教授的第一版,做了大量的改动调整。其实在我个人标准中,不断修正的专著未必意味着学术水准的提升,对于读者而言,也未见得比初版更精彩,更多的是作者的苦心孤詣。个人所见中,例外的是菲利普·科特勒经典的《营销管理》。这本洋洋百万言的著作,随着书籍迭代和营销进步,与时俱进地更新案例,每一版改动都会带来增量价值。

打通产学研是很多细分行业脱颖而出必备的关键竞争力,但具体到公共关系而言,却是相当尴尬。一方面,国内高校的公共关系专业越来越凋敝,空间不断被挤压。另一方面,公关产业的发展虽然小众,但近些年的发展增速尚可,也涌现了几家上市公司。只是公关实践大有野蛮生长的意思:不仅缺少公关理论的指引,甚至连公关方法论的创新都非常缺乏(当然,市场并不鲜见各种噱头式方法论粉墨登场)。而因为壁垒较低,公关从业者的背景也十分混杂。与此同时,公关人才的断层现象较为严重,几乎每个规模的公关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才荒”。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看,提升公关从业人员的学术素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胡教授的这本书,架构上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的关键词是公关史与公关思想,中篇的关键词是对话范式,下篇的关键词是公关实践(两个领域)及公关批判。在我个人看来,上篇尤其精彩。看得出来,胡教授在“学贯中西”上下了不少功夫,阅读了国内外海量著作,让人钦佩。就我目力所见,很少有人能从全球的视角将公关思想梳理得如此清晰,且融进了作者不俗的见解。个人尤其喜欢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宣传范式》,虽然宣传能否纳入公关的范畴个人有存疑,但这并不妨碍书中对于宣传这种形态入骨入髓的洞察与梳理,看下来极为过瘾。

相较于上篇,虽然中篇作者花了很大笔墨在阐述公共关系对话范式,其核心的三个部分——模型建构、事实之维和价值之维,都呈现得非常清楚,也能逻辑自洽。但在个人看来,公共关系对话范式还是非常理想化的(虽然从公关伦理的角度看,理应的产业发展潮流是对话范式,但公关被现实裹挟既无法忽视,也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这也是本书最后一章提到诸多公关批判的原因所在)。显而易见,建构于理想化基础上的范式,如果在公关实践中得不到普遍的应用,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成为主流,注定其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都会大打折扣。换言之,对话,可能会成为公关主体的一个姿态,但做认知管理才是公关的主要目的。

下篇对于议题管理、危机管理两大公关实践的展开,充满了洞见。但于读者的观感而言,一方面,议题管理、危机管理都偏重于战略公关,虽然营销性公关未见得有多少学术价值,但毕竟其已在公关实践中是强专业品类,如在书中有呈现就更好了。另一方面,即便是战略公关范畴,对于CEO声誉管理、CSR公关等兴起的板块,也未提及,多少让人觉得遗憾。另外,本书第十二章公共关系批判的内容,个人认为和上篇做整合更佳。

常年忙碌的公关人,其实有必要从埋首工作中抬起头,看一些专业书籍,尝试从学术的角度看公共关系,不仅能开眼界,对工作可能也更有裨益。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公关范式
专题报道[公关“她”力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向“黑公关”说NO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农资届公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