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翠凤
摘 要:“学-教-评一致性”突破了以往的备课旧思维,是一种视野更为宏阔的课程新思维。立足整体的课程新思维备课,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学-教-评一致性”视野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设计学习活动等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课程思维;教学设计;学-教-评一致性;初中历史
当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不少流弊,如“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等传统教学理念仍弥漫于日常历史课堂;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精彩纷呈,却满足于激发兴趣而缺乏有效度和深度;课堂评价“很棒”“非常好”等千人一面的激励性语言不绝于耳;课堂中不少学生处于“疑似学习”“假学习”的状态。凡此种种,都是历史课堂教学结果出现低效甚至负效的原因。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么一个规律:课堂低效或者无效的“症状”大都表征于课堂,而“病根”往往源于备课。那么,如何消除上述的流弊而整体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呢?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觉得“学-教-评一致性”视野下的历史教学设计是“根治”当下历史课堂诸多“弊病”的“一剂良药”。
一、 导向目标的“学-教-评一致性”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的“法”既指引领教学的科学理论,更指实现有效教学的工具和策略。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发挥应有的现实价值,不能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笔头上的理论争鸣和总结,而应该实实在在地使“学-教-评一致性”这个新理念渗透和融于日常教学中。“学-教-评一致性”历史教学设计是达成国家培育目标、落实课程标准、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实施路径。那么,“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如何推展?有哪些具体方法和操作要领?笔者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和阐述。
(一)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决定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具有课堂教学的导航功能。科学确定学习目标是“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传统教学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较随意的或凭经验的,导致出现教学目标虚泛化、空洞化、形式化等问题,这种形同虚设的学习目标最终使课堂教学滑向低效甚至负效。科学的学习目标确定是基于课标解析、教材分析、学情剖析基础上的,不是随心所欲地添加或者胡编乱造。
1. 课标解析
课标解析包括摘录课标和分析课标。所谓摘录课标,就是教师根据课时内容找到对应课标要求后,直接抄录下来即可。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事实;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所谓分析课标,就是通过细化、分解、替换、组合等策略,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课时学习目标。分析课标的具体操作路径是:辨识陈述方式—解析句型结构—找出核心概念。依据这个操作路径,本课课标的陈述方式属于“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核心概念是“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
2. 教材剖析
本课是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五课,是教材第一单元的重要构成部分。教材前几节课依次讲述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勤政有为,使唐朝成为繁荣开放的一代盛世,但“安史之乱”却中断了大唐盛世局面,从此由盛而衰走向了穷途末路。本课三个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个子目内容环环相扣,具有历史前因后果的递进发展关系。学习本课将有助于学生廓清唐王朝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轨迹。
3.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识读历史图表、叙述相关史事等基础能力,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逻辑思维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是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深入剖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仍有难度。但七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思维较活跃,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丰富、直观、生动的历史学习资料,如实物模型、示意图、形势图、诗歌、短视频、人物图等,并指导学生去探究历史的奥秘。
基于课标解析、教材剖析、学情分析,遵循具体、可操作、可评估的目标叙写原则,按照“创条件—找动词—定标准”叙写思路,笔者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通过阅读课本,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关键人物、经过和结果;
(2)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史料,全面分析、归纳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和影响;
(3)通过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能够清楚说出五代十国所包含的政权名称,并归纳出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4)通过比较唐玄宗所采取的不同措施,感悟政治清明与国家兴盛的关系,懂得“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二)设计评价任务
如果说学习目标是解决学生“到哪里”的问题,评价任务则是评估学生“到了没有”,所以评价任务的设计是精准指向学习目标的,是衡量学生学习达成度的圭臬。传统备课是不重视评价任务设计这个环节的,教师直接忽略或者凭经验处理的比较多。这里的评价任务不是司空见惯的“非常好”“你很棒”之类的比较含糊笼统的鼓励性短语,而是具体的、可统计的、可观察的学习达成度的参照系。依据上述学习目标,本课的评价任务设计如下:
1. 自读教材第23~24页相关段落,找出安史之乱的时间(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关键人物、经过(起因、进军路线、依靠力量)、结果,并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指向学习目标1)
2. 阅读《新唐书》《旧唐书》《資治通鉴》等节选史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四个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及影响。(指向学习目标2)
3.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从图中和教材相关文字获取有效信息,指出五代十国所包含的具体政权,并能够根据教材相关叙述,归纳该历史阶段的特征。(指向学习目标3)
4. 列表比较唐玄宗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与其他同学谈谈你个人的认识或者启发。(指向学习目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