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晶
摘 要: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他们才能够不被权威理论所限制,而会应用个性化的方式去思考科学问题,提出更多验证科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思维品质;小学科学;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批判及创造。学生能够深度学习,意味着学生能够应用高阶思维来分析问题。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只有开展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够深入理解教材中讲述的科学知识,并且对这些知识提出质疑,以及提出具有独创性价值的提议和见解。
一、结合情境,制订探究任务
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培养思维品质,首先就要让学生具备好奇心和探索心。学生只有愿意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愿意发现科学现象中存在的科学知识,才能够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思维品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开展教学以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具象化的环境,让学生找到需要探究的任务。
例如,教师让学生看到一个放到冷藏室中被冷藏过的瓶子,教师告诉学生,在冷凍以前,这个瓶子不是这样半瘪的,而是普通的瓶子,把它放到冰箱里冰一冰后,它就半瘪了。学生猜想,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此时学生思考,水能热胀冷缩,空气是不是能热胀冷缩呢?假设是,应用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呢?当学生能够观察科学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学习经验,提出影响科学现象产生的因素,并且得到一个判断时,教师便能引导学生以证明自己的判断为目标,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在关联知识点时,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学生在猜想,得到一个假设的科学现象实现的模型时,他们的聚敛思维得到培养。
二、创设实验,学会控制变量
学生在创设实验时,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验目标,学会控制变量。通过控制可变量和不可变量,学生能够了解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实验对象因自身因素产生的实验结果;改变一个可变量,观察这个可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将典型的案例中呈现的科学现象演绎出来;通过分析与综合,说明各因素对科学现象的影响;应用类比推理,或者建构模型的方式说明科学现象产生的原理。
例如,在观察浮沉现象时,学生以一只布偶小鸭、地瓜、充气气球、胶带、鸡蛋、红小豆作为实验对象,将它们丢在一个水深一致的透明容器中,观察它们的浮沉现象。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能初步判断地瓜、胶带、鸡蛋、红小豆必然是会沉在水里的。充气气球是会浮上来的。而布偶小鸭则不能确定,学生需要实验来证明。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自己的预测基本正确,而布偶小鸭则有一半沉在水中。此时学生思考可变量与不可变量之间的关联。学生的不变量,是容器不变、水质不变、水的容量不变。只是学生投入了不同的实验对象,这些实验对象的重量、大小、密度等都不相同。投入了不同的实验对象得到的结果不同。那么可以推测,重量、大小、密度可能会对浮沉现象产生影响。正是因为这些可变因素的影响,让一些物品丢在水中会沉下去、一些物品丢在水中会浮起来、有些物品丢在水中会半沉半浮。学生得到结论:物体丢在水可分为三种状态,而呈现哪种状态,可能与重量、大小、密度等这几个可变因素有关。
三、控制变量,优化问题模型
当学生结合实验,提出一个问题解决模型以后,学生解决问题的模型可能是存在缺陷的。学生需要结合可控变量、实验精度、实验广度,不断质疑实验答案,然后提出优化实验的策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出新想法、新建议,这就是科学批判和科学创新的过程。
例如,学生结合浮沉实验提出影响事物是沉是浮,与物体的重量有关。如果物体重,就会沉下去;反之就会浮上来。当学生建立这样的科学模型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丢下一斤铁和一两铁,其沉浮的结果会发生变化吗?丢进一斤布偶小鸭和两斤布偶小鸭,会改变沉浮的结果吗?此时学生发现,影响物品的沉浮与重量无关。那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开始观察布偶小鸭和充气气球相同之处。此时学生发现,它们似乎都很轻。此时学生开始怀疑,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不是重量,那么是它们的单位重量,即密度,或者与它们的大小有关系?此时学生需要应用实验来证明。此时学生提出,先实验事物的大小和浮沉之间的关系。为了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决定以一块橡皮和布偶小鸭进行实验。学生先丢进一块橡皮和一只布偶小鸭。完成实验后,再将橡皮切一半,并将布偶小鸭切一半再进行实验。通过反复的实验,学生发现物品的浮与沉与大小也无关。那么,物品的沉浮与单位重量有关?此时学生觉得需要提出一套能够证明物品的浮沉与单位重量有关的实验。在提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脱离了教材中预设的实验范围,而开始创新实验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科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具备科学的思维。教师需要应用创设环境、鼓励实验、深入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深度学习,并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全面得到思维的培养,最终使学生能够应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看待各种科学现象。
参考文献:
[1]曹燕琴.小学科学深度学习课堂的三重境界[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1):21.
[2]陆黎峰.发展思维助力创新——小学科学深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18(26):14.
【备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深层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FJJKCG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