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背景下瑶族传统文化符号教学资源的课程开发研究

2021-09-05 21:36王倩陈东云
美与时代·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教学资源

王倩 陈东云

摘  要:丰富的南岭瑶族传统文化符号资源,是提升科学研究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课程改革的动力,更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教学特色的发展路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实现南岭瑶族民俗文化符号教学资源的价值转化的前提。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高校;瑶族传统文化符号;教学资源;课程开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现代影响力研究”(20XMZ041);201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资助重点项目“南岭瑶族文化符号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课程开发研究”(hzxyzdjg201906);2019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立项资助项目“南岭走廊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研究”(2019MDMZX026)研究成果。

少数民族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背景下,瑶族传统文化符号教学资源的课程开发研究,能够促进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课程结构优化,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专业教学特色,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一、少数民族地方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不同于一般的本科教育,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实践性等特征。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并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而是培养在社会环境中适应性快、实践性足、技术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应用型高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称;(二)大学生就业与服务工作存在不足;(三)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大学生不适应社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等。

二、瑶族文化符号的教学资源价值分析

瑶族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不了民族性与时代性。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的文化,包容所接触的多种文化,在多元文化时代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核心,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每一个民族都面临着文化转型问题,因此,要在“文化自觉”中重新认识传统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可见,对于传统文化应开拓新的传承方式与渠道,如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1]。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入高校课堂,既是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又是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对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瑶族文化符号资源在少数民族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必要性

“文化自觉就是要重新认识传统,以传统为基础建设新的中国文化,文化不仅仅是‘除旧开新,而且也要‘推陈出新或‘温故知新,首先对于自己的乡土文化要有所认识,认识不是为了保守它,重要的是为了改造它,正所谓推陈出新”[2]。无论是突破还是更新传统文化,我们都必须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民族走廊---“南岭”,是各少数民族族群聚居较多且最为典型的特色化民族走廊。“無山不有瑶”,瑶族属分布面积最广的山地民族,而南岭中段地区便是瑶族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富川瑶族自治县就位于南岭走廊中段区域的都庞岭和萌渚岭之间。无论是富川瑶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还是瑶族文化生态,在南岭山区的各少数民族中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3]。

南岭瑶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重要的三点。一是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保护和传承;二是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创新和交融;三是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地方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瑶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和力量的注入,地方高校教育则是促进地方民俗文化发展的主要源泉。加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方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继承,也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特色。

(二)瑶族文化符号资源在少数民族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的特殊性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模式上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经济为服务对象,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时,要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一是实践性和技能型的突出,二是地域性特色化的凸显。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中,培养实践性和技能型是专业学科的大势所趋,也是本科生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这源于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我国本科人才培养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分类办学,尤其是1998年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升格的三百多所本科院校和三百多所独立学院,更应明确发展方向,从而使我国地方高校从象牙塔学术型人才培养走向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和民众谋生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4]。要树立社会服务意识,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实行校企合作,面向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研发,加强应用型的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地方本科高校的独特性和优势性人才培养路线,离不开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离不开地方市场经济,而地方文化的特色、师资队伍的构建、地方市场的开拓,则成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在教育教学上的助推器。

三、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背景下

南岭瑶族传统文化符号教学资源的课程开发研究

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民族走廊理论”所涵盖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也是我国瑶族分布的集中地,居住在南岭山脉三省交界地区的瑶族约80-90万人,在南岭民族走廊的9个少数民族中,瑶族是分布面积最广的山地民族,并作为沟通岭南和中原两大区域的重要文化通道,在各少数民族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瑶族传统文化符号资源极为丰富,既涵盖了瑶族信仰文化符号、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瑶族女书文化符号、瑶族民间故事等的民间文学符号,也涵盖了瑶族歌舞文化符号、瑶族服饰文化符号、瑶族技艺文化符号、瑶族建筑文化符号等民间艺术符号。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瑶族的民间文学符号和民间艺术符号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从教育学、教育人类学、艺术学、设计学角度来看,瑶族的民间文学符号和民间艺术符号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一)优化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原则,应在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有所侧重,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以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务于地方,服务于社会。瑶族的民间文学符号和民间艺术符号,具有民族认同教育价值、伦理道德教育价值、知识与智慧教育价值、艺术审美教育价值、社会和谐教育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应汇集网络平台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学校资源,凸显地方课程的特色,使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课程结构更加优化,使学生实践教育性的培养更加深化。

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教育中一般由几项主要课程模块构成,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不同地方高校的课程模块设置略有差异,但都是以培养学生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为主,通过“通识课程”拓展其知识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广泛性,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南岭瑶族民俗文化符号资源应通过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地方性的瑶族民俗文化符号教育体系,开设适合地方性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史经典、瑶族民俗文化与艺术审美、瑶族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等课程,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突出地方高校在科研创新和项目开发的优势性,引进和优化适用性的新方法和新工艺。用好课堂教学传播的主渠道,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推动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改革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

文化与教育具有紧密的关系,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5],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不仅是知识传授、思维方式、精神内涵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更是对社会认知和人格修养的培养。立足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通过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通识教育”平台,在瑶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提炼文化符号中的精华,学习和借鉴、传承和创新文化符号,既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外,充分利用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更能促进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教书育人的大格局。

民族地区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和在文化上的多样性,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有必要在精神文化领域建立一套促进相互理解和包容的教育体系。南岭瑶族的民间信仰、生存理念、节庆文化、家庭伦理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继承性、多元性和社会和谐性。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需要新的视角和方法,一是教师对课程的导入性,解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亲近经典文化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二是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交流讨论,从中获得的心得与情感体验;三是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审美,培养自身文化修养和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地方本科高校通识课程融入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的南岭瑶族民俗文化符号,能够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利于改善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思想境界、理想信念,有利于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三)促进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教学特色

目前,地方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化,课程的弹性力和自由度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欠缺,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不够。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以目标为依据,以满足市场所需为基础,更要在传统专业教学上找到其突破口,要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特色化,针对课程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地方特色文化,制定和突出专业课程的重点亮点。对于地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是要在高校中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对象;二是要将具有优势性的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融入专业教学中。虽然地方高校在地方资源特色化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地方高校教育在教学体验和社会实践中仍然有所欠缺。地方艺术文化资源中的价值和审美观念是几千年社会发展和文化沉淀的结果,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6]。

丰富的南岭瑶族传统文化符号资源,是提升科学研究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课程改革的动力,更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教学特色的发展路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融入南岭瑶族传统文化符号到专业教学课堂中,应根据瑶族传统文化符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学科的专业教育教学,如民间工艺、服饰文化、手工工艺、装饰纹案、民歌文化、民间舞蹈、少数民族音乐、旅游、地方文化特色旅游、体育健身操、体育舞蹈、体育活动等,形成地方特色课程。在少数民族地方高校中应坚持结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對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进行梳理与整合,突出特色专业和地方市场的实践性,提出相应的设计提案,对地方文化形象进行品牌化处理,建设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专业课程。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地方文化的根源,要立足于地方文化,改变和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掌握地方文化特色,为地方服务、为区域性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特色专业教学,强化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升了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加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社会实践能力

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是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改革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突出应用型特色教育,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校企合作,是实践教育与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通过实践性、创新性的能力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水平,推进地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瑶族的民间文学符号和民间艺术符号是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企业发展要求,凝练学科优势和科研特色,明确主攻方向,争取大项目、依托大平台,积极探寻与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对接口[7]。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引进地方企业和请进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课堂,以专业的应用实践为切入点,实现教育教学、科研发展、教学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化课堂教学,满足应用型实践性特色课程教学,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转化发展。

四、瑶族文化符号

教学资源课程开发研究的价值与影响

南岭走廊瑶族传统文化符号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精髓。时代综合因素的不断变化,瑶民的民族心理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审美文化的走向和审美文化的心理结构逐渐改变,有其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民俗艺术文化符号也因此存在差异。南岭瑶族民俗文化符号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教育中,深化了少数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认同,提升了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南岭瑶族传统文化符号资源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教學资源的课程开发研究,对民族地方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影响。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实现南岭瑶族民俗文化符号教学资源的价值转化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李锦云.坚守与调适:乳源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3]李晓明.南岭走廊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

[4]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68-71.

[5]黄胜.水族端节的教育价值初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5):41-44.

[6]金灵秋.基于民间文化遗产的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J].艺术百家,2012(6):243-244.

[7]茹潇潇,李俊,唐步明.基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浙江省地方高校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4(1):57-61.

作者简介:

王倩,硕士,贺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符号,视觉文化符号。

陈东云,硕士,贺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瑶族舞蹈,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高职教学翻转课堂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