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
科学课改革后,小学科学新教材中自然科学内容增多,而这些内容在课内很难有效把握,需要增加课外观察时间。为了高效地完成课标内容,我们开发了自然笔记课程。这是一门融合课程,以项目任务为学习载体,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为目标。该课程对学科内容、学习时空、学习评价进行多维度的融合,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在真实项目任务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年科学课进行改革,一二年级开始增设科学课。在新教材中自然科学内容增多,而这些内容在课内很难有效把握,这主要是因为对自然变化(比如星星、太阳、月亮)的观测是长时间的,需要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带到课外。在课外活动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完成长时间的观察活动,少部分学生即使坚持下来也会有观察目标局限、观察内容简单粗略等问题。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浮于表面,学习效果不佳,而自然笔记能让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深层次有效学习。什么是自然笔记?传统意义上,它是用科学画、文字、影像等多种形式来给大自然写日记,记录下我们与大自然之间的故事。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现代教育背景,我们要打造的“自然笔记”是一门融合课程,以项目任务为学习载体,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在设计过程我们融合了语文、科学、美术、信息技术多门学科。对学科内容、学习视角、学习方法进行多维度的融合。以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通过该课程初步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我们在课程研发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1.课程价值清晰。课程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校的育人理念相契合,适应该年龄段的学生发展需求。2.课程可以来源于已有的教科书上的部分内容,对多门学科知识在内容上进行整合,但它不是简单的内容堆砌。学科融合必须围绕教学主题,有一个明确的问题指向,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优势。3.将引导学生深层发现生活的意义、 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心, 以项目为驱动, 师生共同经营课程, 让学习真实。
一 、重视学科融合开展项目式学习
自然笔记从科学课中发源,但整个课程的设计不局限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我们将语文、美术知识也融合其中,目的是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对自然事物有更全面多角度的认知,提高多门学科素养和发现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11月我们在四年级开展“树枝——大自然的馈赠”项目活动为例。冬天来了,枯枝落了,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关于树枝我们能学习到哪些科学知识?从古至今在人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你手中的树枝此时此刻又能做些什么呢?在学生捡树枝的过程中,发现树枝是不同粗细的,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它们的中间有的是空的,有的中间像海绵一样,那是为什么?带着疑问我们一起学习了树干的结构,了解了树干的用途,并把看到的学到的用绘图、文字、标本等方式记录下来。这些看似被自然淘汰的树枝,实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它在人类社会有哪些用途呢?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了解树枝的用途,在学习过程中感悟自然世界对人类世界的重要性。感恩节这一天,我们以枯枝为题,感恩大自然。捡来的树枝是不是没用了?不,经过我们学生的改造它成为一件件艺术品。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探究背后的原因,并且能够根据用途感悟到大自然的重要性,保护自然不再是嘴上说说,而有了切身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常规的分科教学确实能把知识讲解得细致,但是科学、情感、描述、动手分开后,在学生的思维中它们分处不同的位置,不能勾连,形不成网络,不利于知识的提取应用。
二、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结合,拓展学习时空
除了传统的面授方式外,还可以使用“互联网+”的新型授课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多种网上教学平台的出现,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如CCTalk、钉钉、腾讯云课堂等都极大地扩增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它们使上课时间不再局限于白天、工作日甚至是季节;使教学不再局限在教室、学校甚至是城市。学生可以及时上传学习研究结果,在平台中这些作业会被很好地保管,并向全班展示交流。
如在疫情期间,我校自然笔记课程的实施就借助于CCTalk直播课堂、QQ班级平台,教师网络授课、指导观察过程、跟踪评价、作业总结、开展互评。如三年级下册“观察植物的花”这一活动,学生的作品展现方式有手绘画、植物贴画、植物照片等。优秀作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学会评价,学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实施后,师生普遍认为这种方式使我们的自然观察活动做得更加扎实、生动了。
三、 构建可视化评价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基于珠峰平台构建星星鸟成长树,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鉴于我校的前身是明清时期就存在的稻香书院,为了传承古思古韵,我们在进 (下转92页)(上接54页)行评价研究的时候开发了新六艺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礼”“乐”“智”“健”“行”“创”。“礼”是指对学生在活动中行为规范;“乐”是指绘画、书法、文字作品等艺术才艺;“智”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征文、朗读方面的内容;“健”是指心理健康;“行”是指综合实践能力;“创”是指科学、科创方面的评价。根据学生在自然笔记任务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活动的行为礼仪、科学探究、艺术表达、科技创新、文学作品等,通过软件功能绘制成长树,更直观地可视化地看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能更有目标地对小树苗浇水修剪,静待它的枝繁叶茂。
四、设计非正式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在自然笔记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空间拓展与教育资源开发相结合,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了一系列非正式的学习空间,玻璃温室、垂直绿化、主题学习资源室等场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空间。我们还根据空间的使用人群,从个人领域、小群领域和集体领域的角度,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区”“多人研讨区”“实践操作区”和“展示表演区”。在“独立思考区”,学生可以享受不受干扰的个人学习空间;“多人研讨区”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探讨问题的环境;“实践操作区”为学生提供一些常见的科学实验器材、科技器材如传感器等,旨在为学生获取知识、检验知识的准确与科学性、提高自身核心素养提供平台;“展示表演区”作为学生展示才艺、作品分享展示平台。我校打造将传统教室的正式学习空间与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流线型、功能性、安全性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相结合,为自然笔记课程实施提供环境文化支持。
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在擅长的领域学习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发现生活中的奥秘;有情感体验,感悟生命的美好;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增加亲子陪伴时间,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提高自己的横向技能,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合作等。对教师来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主动发现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在其他年级,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情设计了不同的项目内容,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勾连,引导学生持续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自然笔记项目式研究,推进了课程建设,融科创、人文、艺术于一体,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地方,让全体师生成为积极的、与技术共生的、会创造的学习者。自然笔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这样的变革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