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苹
一、引言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成功的教学并不引人注目,不需要教师采用多么“花里胡哨”的教学手段,其根本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知识的来源,也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小学科学学科来说,此时是大部分小学生充分接触科学知识的开始,怎样在此时培养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建立起初步的科学素养,具备一定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意识是非常关键的。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供大家参考。
顾名思义,科学学科是关于科学的教育。人类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的科学知识必须代代相传,科学探索必须继续进行,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科学教育来实现。多年来,科学教育已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传授科学知识的使命,使学生能够接受足够的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和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在此基础上,也有很多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设定为科学家,未来也的确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但是,从我国对科学人才的迫切需求看,这仍然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的兴趣。
二、科学课教学现状分析
科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例如,数学是科学中经常使用的主要工具,可以用来严格地分析和表达特定的科学思想或变量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小学科学学科需要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科学知识比较完整的认识。科学学科在我国小学出现得比较晚,目前取得的成绩也比较突出。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小学科学学科的价值与潜力。
比如,长期以来很多小学科学教师专注于科学知识的转移,但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讲课的内容经常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偏离了生活的现实。或者只关心教材上给出的现实生活例子,而不是去瞄准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容易意识到小学科学学科的价值,学习兴趣会明显降低。这样的小学科学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三、培养学生科学课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创设趣味学习情境
对于一堂好的小学科学课来说,场景创建是头等大事。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情境的创设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一个与科学知识有紧密联系、能够受到学生欢迎与喜爱的趣味学习情境,能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变得感兴趣和充满激情,推动学生主动探索场景中的科学知识。不过,想要真的创设出一个好的趣味学习情境并非易事,教师必须能够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还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知道应该怎样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这样才能让趣味学习情境的创设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想到,小学生对于叶子并不陌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抽时间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对于树叶的了解程度,了解他们过去是怎样观察和认识树叶的。在完成这一步骤后,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场景:提前用不同形状和色彩的树叶拼成各种事物的样子,比如一个正在跳舞的小人儿、一辆小汽车,或者一栋看起来非常“酷”的大楼,由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之作为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资源。在完成这一情境下的教学后,再带领学生去校园里观察更多有趣的叶子。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生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感到好奇,这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小学科学学科开展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助力。在小学生眼中,这个世界是非常神秘的,有很多扇通往不同学科的大门等待着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打开。如上文所述,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学科很多,那么打开这些学科大门的“钥匙”显然也不会完全一样。教师对此要有清楚的认识,努力去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一方面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要使得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够更为有效。
例如,对于《认识指南针》这一课,所涉及的至少有物理和地理两个学科。物理方面主要是有关磁的知识,地理则在于通过指南针来判断位置方向。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采用游戏教学的形式。先将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假设在野外迷了路,需要自行研读教材这本“说明书”,回忆之前学到的有关磁铁的知识,然后利用教师提供的工具去制作指南针,在指南针上标示出具体的方向。在此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教师求助。大家制作完成的顺序,就是从迷路中摆脱出来的顺序。
(三)鼓励学生探究
心理学研究证明,感受到樂趣是一个人心中产生满足感的源泉。小学生天真活泼,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烈,渴望通过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方式去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趣味探究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出小学科学学科的趣味性。上文提到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探究意味,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理论知识学习,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小学生的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求全责备,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
例如,在教学《校园里的动物》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校园地上、草丛中、石头下、树上等许多地方找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李淼搬动一块石头,发现了虫子;张奇和他一起,马上用放大镜观察;苗洁和同学在观察地上的蚂蚁队列……在这个观察探究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同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畅所欲言地交流各自的心得。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增添了乐趣,同时唤醒了他们保护小动物的责任感。
简而言之,小学科学学科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现有经验,开展合适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只要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教师合理的教学组织,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