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玉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明确了科学教学要与技术、社会、环境相联系。本文分析了科学教学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脱离的现状,突出了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透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于科学课堂的策略。
一、科学课教学分析
(一)学生特点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有些学生虽已具备抽象逻辑思维,但尚未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且学生的经验世界具有差异性,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也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构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现代社会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与科学相关的大量知识,且具有好奇、好问、好动、模仿能力强等特点。
(二)教师特点
大部分教师重视科学知识与技能等的传授与训练,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在什么时候运用这些知识和根据实际情况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等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渗透仍然是不足的,只是将拓展与应用作为课堂教学次要的部分,甚至简单带过。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却将它们作为无用的知识与生活割离,下了课便不再想起。
(三)课程实施情况
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枯燥、干瘪、抽象、无意义。课程实施前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和学习后的拓展与应用不够到位,科学课所学到的东西很多只停留于课堂,与实际生活脱离,学以致用难实现。上课环境单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大多停留在科学课提供的新材料上,学习与探究被牵着走,创新的思维难以激活。
二、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必须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科学中学会更好地生活。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也增加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课程目标。这些都突显了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基于本文上述对小学科学课堂现状的分析,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解决知识与生活脱离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而非学些“死”知识和无用的技能,从而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三、實施策略
(一)以真实的情境为载体,引起学生共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一块“白板”,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和网络技术对新一代小学生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越来越丰富。作为教师,应当积极调查学生的前概念,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联系性的情境。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保护土壤”时,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植物是如何保护土壤的,教师可带领学生动手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两块土壤被“雨水”冲刷及最终的积水情况认识了植物保护土壤这一事实,这样的认知比一句干巴巴的概念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提升学生参与度
有关科学方面的知识有些是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经验也存在差异,而学生对大量具有这一特征的事物及知识往往无法长久保持兴趣和注意力。那该如何让学生既能理解和掌握,又对新的事物感兴趣,产生继续探究的动力呢?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新课标》对教材做适切性、创新性的处理了。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暗箱里的秘密”中的“他们都在解暗箱”环节,教材出示了医生用听诊器检查身体、铁路检修工敲火车车轮查找故障和隐患、维修人员用探测器寻找地下管道的生活实例。但绝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对后两个例子都非常陌生,很难产生共识。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经验换个例子,比如拆礼品盒,在不知道且不能打开的情况下,通过看、敲、听等方式来解开这个暗箱。学生都喜欢礼物,这样的例子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激发学生探究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但探究式学习并不是学习科学课的唯一方式。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课的内容特点,可充分开发各种各类资源,开展高效趣味课堂教学。例如,在认识人体、动植物、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时,不仅可以观看视频,观察模型,还可以让学生穿戴印有人体内部器官的围裙,然后相互指认,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VR技术,让学生走进人体或微生物等,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对想知道的事物产生直观的感受,甚至建立意义后,更能激发出继续探究的动力。
(四)教学场所多元化,让学生感受科学学习魅力
科学教学的场所一般为教室和科学实验室,但科学并不只发生在这些地方,教学还可以在校园里、校外各科技馆、各个不同的场所,由于考虑到学生安全和资金等复杂因素,大多数学校应用不多,建议发动家长力量,让家庭也成为科学课的资源之一。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7课“找空气”时,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在不同的地点用保鲜袋收集空气,有些同学在家里收集,有些同学在马路边收集,还有些同学在公园里……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学科学就像旅游一样,充满魅力。
(五)紧密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无处不在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科学课堂更应体现开放性。科学不仅与生活紧密联系,更蕴藏在其他的学科中。通过带领学生不断建立联想与挖掘科学资源的意识,从而让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小学生零食食品安全的调查。通过调查、分类、查询资料等活动,让他们认识到哪些零食是对人体有害的、不能吃的,哪些要少吃,哪些可多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