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应伟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注重事实、克服困难、有始有终,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就是让学生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展开分享交流,从而实现集思广益,共同感受科学的无穷奥妙。然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在操作某些科学实验时比较吃力。因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借助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展开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有效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部分科学课程会涉及大量的实验探索活动,会涉及大量的抽象性概念,而且小学科学内容多,课时少,所以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初步了解某些概念,并能初步研究整个实验方案,那么其课堂学习活动就会游刃有余。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促使学生以多元化的视角来探索科学知识,能够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因此,教师不妨在课前设计相应的导学案,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课前预习。
例如“水沸腾了”这一教学内容会涉及汽化的概念,会涉及汽化的两种方式,会涉及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会涉及蒸发与沸腾的区别,等等。因此,教师在导学案中就要清晰地呈现以上学习目标,并组织学生展开相应的课前探索与研究。比如让学生在家中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气泡、温度和声音,比如让学生观察水停止加热时的实验现象等。小学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认知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意或者无意地观察过水的沸腾,还有部分学生的家中备有酒精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使用酒精灯,学习运用酒精灯对水进行加热。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一定的自主预习,然后小组学生聚在一起,互相分享和交流,共同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优化整理。
课堂上,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或提问相关问题,或要求学生展开酒精灯的实践操作,或查看学生的课前笔记,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引导。
二、借助小組合作,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
科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促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展开直观的感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实验本身就是科学学科的重要学习方式,很多科学定理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活动总结出来的。然而实验活动又涉及多个操作步骤,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思维和一定的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实验探索。
以“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相应的烧杯、玻璃棒、食盐、汤匙以及白糖等物品,然后让小组学生将不同物质分别放入不同的烧杯中,并分别观察其在不搅拌情况下的现象和在搅拌情况下的现象,让学生做好记录。为了让实验现象更具实效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让他们在课前准备食盐、糖、沙子、小石子和少量食用油等生活物品,让小组学生总结哪些物品能够在水中溶解,哪些物品不能够在水中溶解。确定好了哪些物品可以溶解在水中后,教师可以让小组学生将食盐分成每份2克的10份,将小苏打分成相同质量的10份,然后准备同等体积的水,令学生一份一份地将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不同的烧杯中,然后让学生观察烧杯中的溶解情况。
以上实验,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器材,采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机会和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探索,感受实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借助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任何一个学科知识的构建过程都是一个学习、遗忘、复习巩固的过程,科学知识也不例外。而且通常情况下,科学教学一周只有一节课时或者两节课时,可是科学知识是非常多的,仅仅“水”这一单元,就有水的蒸发、水沸腾了、水结冰了、冰融化了、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加快溶解、混合与分离等多个内容。虽然学生每天都会用到水,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水有着非常清晰的了解,他们同样需要展开一定的分析、研究与总结。因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外拓展,从而帮助学生丰富科学素养。
例如,当学生学习过《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记录天气情况,一星期结束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分享他们记录的天气信息,包括每一天的风力、风向、降水量以及气温等。小组长则要将小组学生的天气记录情况集中加以优化整理并反馈给教师,从而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高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结合导学案展开相应的科学探索,在课堂上展开相应的实验探索,在课后展开相应的拓展延伸与巩固练习,从而让学生以多元化的视角走进科学,学习科学,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理念,进而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优化课堂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