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后 一湾活水来

2021-09-05 02:53李红梅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

李红梅

2021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设置如下: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A.國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十四年抗战即将结束,全国人民希望和平建国。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一行从延安飞抵重庆。诗人柳亚子赋诗,称颂毛泽东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大公报》称赞其为“一件大喜事”。毛泽东的重庆之行,不仅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也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希望国家重建的愿望,正确答案选C。然而,据了解得知,学生很容易错选B选项。错选之因,除了未准确完整解读材料信息以外,还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没有准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

早在2019课标Ⅰ全国卷第30题也曾考查过这一概念,题目如下:

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C中“中国革命的性质”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的抽象表达。当年的高考题正确率虽不得而知,但同年相关的广州市一模第30题正确率却只有48.1%,题目如下: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

A.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C.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D.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可见,一遇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概念,相当多学生会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这需要老师阅读提出该概念的原著作,正本清源、厘清概念,方能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好相关知识体系,使学生再遇到相关问题时思如活水,清泉潺潺。那么,如何正本清源呢?笔者以为,应该弄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论是在旧教材还是在新统编教材中,均是在讲述五四运动意义的时候首次提及这一概念。事实上,这一概念是21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方才提出的。在该文中,毛泽东根据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指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科学概念,还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可是,教材对这一概念仅点到为止,并未对其进行完整详细的解读。

《新民主主义论》一书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1]毛泽东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2]教材采用的就是与之相对应的说法。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那就必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很不相同。关于两者的不同,毛泽东明确提出:“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3]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登上政治舞台,因此其重大意义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教材编写时自然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产生之前,就用这个概念评价21年前的五四运动。

问题二:中国共产党人为何能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

自从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其理论也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在苏俄(联)发展为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在中国发展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从根源上讲是实践发展的产物,彻底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思想体系的标志。[4]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不是天然地产生,而是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继承的基础上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经过党内的思想交锋,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前夕初步形成。[5]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准确地认识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即中国基本国情,还经过长时段的革命实践,在不断的斗争、反思中,才对近代中国革命性质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理论。所以,这一思想的形成经历了长时段的积累过程。

早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宣言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关于中国革命的步骤与前途的问题上,就提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的前途是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反而会使资产阶级迅速发展,并同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6]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此时正值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国民革命的概念,并以此来表明中国民主革命的特殊性,同时,也初步自觉地意识到中国革命的一些新的特征。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展开过大的论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在抗战中开始逐渐明晰,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产生广泛的影响。[7]从知识分子们的大讨论可以看出,很多人已经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人清楚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原理是有区别的。基本原则不能违背,但是具体原理要与时俱进,勇于突破,灵活改变,善于创新。抗战以来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问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思考,秉承着负责的精神,提出了能够引导我们民族的解放之路,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分析:“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还是一个半封建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作为统治的东西来说,这种社会的政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而我们要建立起来的,则是与之相反的东西,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8]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要建立这样的国家,就要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至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

问题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意义何在?

早在 1920 年,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曾提出:“任何民族主义运动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但列宁同时又强调,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动摇性,“殖民地民族革命运动最好用‘民族主义革命这个术语去代替‘资产阶级民主这个术语”。[9]然而,“民族主义革命”不足以表达出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新术语,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也对于避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再次犯“左”倾机会主义(即“一次革命论” )和右倾机会主义的两种片面性错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10]

1886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术语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基本立场和根本方法的表达。这一“术语”建构的历史过程,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它以立足国情、从近代中国问题出发为话语起点,以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作为话语原则,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为话语支撑,以民族特色语言表达作为话语形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创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科学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这是以毛澤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理论的理论创新、概念创新,是中国革命话语体系的理论支撑。这一中国革命话语体系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赢得了话语主动权,彰显了中国革命理论的成熟,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11]

问题四:“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何特点?

按照《新民主主义论》里“中国革命的两步”策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那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何特点呢?笔者认为,主要得从经济成分、阶级构成两个角度去理解。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中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此时的中国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中国存在的阶级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地主阶级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了。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和国家就该要开始中国革命的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了。

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的追溯,不但能从本源上厘清“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可以利用该概念为主题,把1919年到1949年之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干知识结构化、体系化。伴随着对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学生也自然会明白:如果以该概念为正确选项,材料就会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密不可分,或与近代中国革命的多重对象密不可分,或与近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和参加者的复杂性密不可分,或与建国初期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状态密不可分,或与建国初期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共存密不可分。这些判断都要基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完整而准确的理解才能水到渠成地领会出来。

对历史学科来讲,内容是重要的,但是其中的学科概念也是学生理解知识、解答问题的重要工具。概念可以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12]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可以为学生提供迁移理解其他类似事例的框架。

【注释】

[1][2][3][8]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5、666、668、662—663页。

[4]宁全荣:《将“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 ”统一起来》,《红旗文稿》2018第23期,第27页。

[5][6]董庆亮:《从思想交锋到结出果实——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初步形成》,《学理论》 2019年第9期,第28、29页。

[7][11]雷树虎,胡伟:《新民主主义概念的形成与中国革命话语体系的建构》,《红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第111页。

[9] 列宁,斯大林:《列宁斯大林论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93—94页。

[10]李春来:《新民主主义论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世纪桥》2011年第23期,第31页。

[12][美]林恩·埃里克森、罗伊斯·兰宁:《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6页。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探索(1937—1940)
“危险的侵略者”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
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试述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贡献
浅析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之异同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图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探析
以“革命”之名义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