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阳
学科课程是由课程目标(教什么)、目标实现方式方法(怎么教)、目标实现效度(教的怎么样)三部分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逻辑结构。在长期的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甚至忽略的现象。教育部颁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历史核心素养目标。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本文试图从教师能够理解与实践的角度,提供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些建议。
一、理解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
课堂教学目标有其系统的复杂的内涵,从大多数教师能够理解与实践运用的角度出发,这里提供几个基本思路。
首先,注意理解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侧重区别。徐蓝、朱汉国指出,“本专题……,包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改革变法、经济发展、思想繁荣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内容在初中阶段基本都有涉及。高中学习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掌握更多的史实,而是要在掌握基本史实基础上,理清上述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1]孤立的历史知识点具有历史时空存在的价值,但缺乏意义,只有在结构中(横向、纵向)才能够呈现与发现意义,并展开深层次学习。这也是本轮课改针对“碎片化”知识,提出的“结构化”知识的一种表述。春秋战国时期构成一个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结构),理清诸侯争霸兼并、改革变法、经济发展、思想繁荣等多方面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够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所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要目标,注重基本结构中(历史时期、单元、课等)各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
其次,注意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个素养本身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是历史学人终身追求的发展目标,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实践的适用性。自2015年始,我们在魏恤民引领指导下,开展历史核心素养相关的学习研究至今。期间,数十次邀请华南师大张庆海、黄牧航两位教授到宝安区进行讲座培训、项目研究指导,切身体会到对历史核心素养认识理解的艰难,更何况在理解基础上的教学实践!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历史核心素养需要一个重新学习与逐步发展的较长过程。建议教师熟读课标相关概念,借助相关学业评价标准深入理解;通过统编教材理解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在具体的历史解释中的运用,理解核心价值;在教师已经熟悉的历史能力训练过程中,有机地渗透运用历史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历史研习的方法与观念。
再次,注意理解课堂学生主体学习的素养达成路径。课标指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所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达成与发展的主要路径,是“过程与方法”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一般通过基于问题情境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完成。课标指出“以问题为引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一般呈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系列问题设计,要启发有据,思维展开有深度、有层次。
最后,注意理解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复杂多样性。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的具体环境复杂多样。课程资源的获取与掌握不同,教师个体之间的素养水平不同,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不同,还有许多其它因素,都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存在不同的差异。虽然有课程标准的基本统一规范与要求,但相对还是比较模糊。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多元复杂性,应根据具体学情针对性设计。
二、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几个实践方案
我们从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出发,为教师提供几种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方案。
第一种方案,学生读懂统编教材:建立历史知识结构,理解历史结论,体验、感悟、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方案的主要设计理由,一是统编教材的目的,要求教师落实国家期望的正确历史观等价值观念;二是由于“新冠疫情”等多种原因,一线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三是统编教材呈现国家强调的诸多历史结论,以及复杂结构与师生(初中所学)已经建构的历史知识认识存在差异;四是历史教师普遍性的工作繁重,缺少系统学习与研究备课的时间等。专家型的培训指导是必需的,但我们更期望从多数普通教师教学实际出发,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如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均明确提出一个模块主题“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但在2021年1月宝安区高一历史期末调研(合格考水平)考查中,9347名学生选择题正答率仅为38.1%。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引入“国家出路的探索”新视角,并明确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正答率仅为8.9%。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洋务运动”(63.8%),充分反映了教科书新观点与师生已有固化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
因此,“教好书(统编教材)”是师生认识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目标课程的基础。为此,我们设计以下原则性教学目标。
示例1:原则性教学目标
学习主题1 导读教科书,深入理解本课核心历史概念
学习主题2 建立本课知识结构(历史时空轴、历史唯物史观逻辑结构、华夏认同观念发展脉络等选一例设计即可,蕴含历史时空观念等素养)
学习主题3 选择适合的历史核心素养各要素进行案例分析(教材各目之间的联系、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原理分析)。
第二种方案,依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遵循教学参考书设计的教学目标。
《中外历史纲要(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前所未有的厚重,A4纸篇幅,410多页,承载着编写人员对教科书的详细解读,是历史教师开展教学实践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师教学目标设计需要认真研读教参,虽然有前述多重目標纠缠干扰,但教参的目标设计能够呈现教科书所述历史知识基础上的理性分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目标设计主要适应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学业合格考的教学需求,如第16课,教参确定的教学重点为“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难点为“鸦片战争的性质”。[3]这种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适合一般学校教师或学生“合格考”学业需求的教学。这种目标设计有利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不利于建构历史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历史认知,因此制约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所以,运用此方案确立教学目标,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主题;二是注意整合教科书内容梳理基本结构;三是深化教科书相关解读,有机渗透历史核心素养;四是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学习主体地位。
示例2: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参考书教学目标: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主题1 导读教科书,深入理解本课核心历史概念
学习主题2 建立本课知识结构(历史时空轴、历史唯物史观逻辑结构、华夏认同观念发展脉络等选一例设计即可,蕴含历史时空观念等素养)
学习主题3 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历史唯物史观)
学习主题4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家国情怀等)
第三种方案,依据课标内容要求,模块主题统领下,以统编教材单元为单位,确立教学主题目标。这种方案由历史教科书部分单元设计特点所决定,内容多、线索复杂且初中详述,按照教材课目教学,很难走出重复初中教学的困境。高一学生习惯了初中按照教材课目的教学,在教师打破教材结构的教学在实践中,学生大多持反对意见。所以,对于学生等级考或生源优势学校,应该按照第三种方案,打破教材课目结构,重建教学目标逻辑。
示例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学习主题1 导读教科书,深入理解本课核心历史概念
学习主题2 理解中国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环境:外国入侵、晚清中国变化)
学习主题3 中国人民困境中的顽强抗争与奋斗(反侵略战争、思想启蒙、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学习主题4 探讨近代发展观(基于家国情怀的历史评价、历史局限性等)
第四种方案,依据历史核心素养目标,依托课标与统编教材课目,设立学习主题目标。教师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目标有比较清晰的理解认识并能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条件下,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外歷史纲要》的基础上,面对学生学业等级考的教学就可以采用这种目标设计,也就是更加系统的主题教学。必备的核心主题目标大致分三类,互有交融。一是必备知识的准备与深化理解,如历史时空知识体系、结构化知识、统编教材中的评价结论的深入理解等;二是课标模块主题,如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及发展)与社会治理;文化交流的途径与影响等;三是历史材料与论证、历史发展观念、家国情怀观念下的历史认识等。
示例4:建构历史时空知识体系主题(以春秋战国为例)
活动1 自主完成春秋战国时期大事年表(事实性知识、历史时空观念)
活动2 课程标准核心概念深化理解(概念性知识与思维)
活动3 探讨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历史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活动4 探讨时代发展线索与特征
这四种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呈现由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现象到本质)的历史思维发展过程,体现深度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分享交流评价贯穿其中。当上述活动完成以后,学生自主建构后续秦汉等历史时期的历史时空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站在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理解并予以实践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才能够有效建立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即教学目标设计——实现目标的教学过程——目标实现的效度评价,从而为历史核心素养目标的逐步实现奠定基础。
【注释】
[1]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84页。
[2]《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95页。
[3]《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