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潼
穿过横贯的一脉山峦,车道线模糊的柏油路连着我和故乡,沿着路往下开去,我和那些院子离得越来越近了。
约莫十几年前,那时我大概四岁,正是开始记事的年纪。相比于文字道理,小孩总是肯把记忆花在五彩斑斓的空间上,幸得院子使我过的并不无趣。
头一个要说的院子,自然是自小长大住的地方。对当时四岁的我来说,已经足够成为各种游戏的合格后花园。院子里的楼一栋七层,不高,吃过晚饭想叫朋友出来玩,站在底下吼一嗓子就行。走到窗户对应的楼下,使劲叫一声朋友的名字,不过半分钟,你就能满意的看到那扇窗户的窗纱,摩擦吱呀着挪去另一侧,探出一个毛绒脑袋,应一声经常听不见后半音的话,闪回窗户里去了。前院有个大停车场,紧靠着的是一条葡萄藤走廊,那经常是我们的第一据点。小时候见了什么都觉得大,爷爷喝茶的玻璃杯拿在手里觉得又沉又烫,奶奶擦手的润肤油也觉得沉沉一罐,所以葡萄藤走廊里看到那些昆虫便觉得如同怪物一般奇异又庞大。每每看到此等庞然大物,又惊又喜。两个毛脑袋凑在一块儿,新奇地看甲壳虫带刺的肢体插着土地行走,两个触角打探着前路。前院的一只尾部带白的甲虫是我们的常胜将军,我们经常用树枝引着它和其他昆虫碰面,“怪物”之间的争斗是小孩子最喜欢看到的,卷起的沙粒土石、在阳光照射下油光的外壳、仰倒过去的“败将”,都是院子里的我对这个世界最开始的探索。院子里还有个两层楼的活动中心,麻将室被大人们占据,隔壁的健身房就是我们的第二据点。摸爬滚打,倒属实是我们的“健身”房。楼底的负一层是锅炉房,那是我们恐惧的地方,由于里面烧热的锅炉太危险,大人是禁止我们这些孩子进去的。越是被禁止就越是好奇,因此常常在房门打开的缝隙向里窥探:铜棕色的锅炉卧在噼里啪啦的煤堆里,底部通红,周身被蒸汽环绕,活像地狱的撒旦。明显高于外界的温度使得门框中分明可见一股热浪,烧锅炉的叔叔抬起被煤渣染黑的手向我们示意禁止,看到这个手势我便高兴极了,窥探完缝隙后消失的好奇心转而被恐惧覆盖,正担心他要是叫我进去可怎么办才好。后院有很多小片的“田地”,种着青椒、番茄等蔬果。熟透的青椒和没熟的番茄是我们认为蔬果最好看的状态,经常猫着腰钻过主人家的窗户底下,哆嗦着伸出手,碰到蔬果的那一刻又小声惊叫,一来二去迟迟未能摘下,却听见窗户里隐隐透来两声主人的咳嗽声,那其实是一种警告,我想。后来在院子里碰见种菜的奶奶,她笑吟吟的看着我们路过,我们却真如做贼似的一下也不敢抬头。用胶水涂着昆虫粘在树叶上做成标本、围在树杈四周等着捉住停在树干下面的蝉,现在想想倒是颇有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之趣。后来趁着放假的时间回老家,再来这院子,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庞,我再也无法像儿时那样,见到谁都能张口就问好了。玩伴们也基于学业各奔东西,即便是见到,也不过打打招呼,寒暄两句。儿时的院子里那些欣喜,都被冠上了“以前那时候”的名号,方才明白越是那些丰盈的时日最是无情。
另一个院子,是太姥爷太姥姥的院子,它就在名叫南街的巷子的最里面,就索性也叫它南街。父母工作忙的時候,加上放假,我白天的时日就在南街度过。一扇高高的双开铁门,得用门上的锁边敲边叫着老人家开门。但实际上叫开门的不是敲门声,而是一只名叫点点的小狗。它脖子上挂着太姥姥用毛线穿着铃铛打成的项圈,有四岁的我半个腿高,是我在南街最好的玩伴。我猜每每我靠近那扇门,它都能敏锐地察觉我的到来,不然怎么会在我敲门前就透过铁门欢快地向我摇着它的铃铛。确定是我在敲门之后,它急切地叫着,提醒太姥爷来给我开门。大概是因为半人高的我使得它更容易亲近,太姥姥总说只有见着我,它才是人走到哪跟到哪。吃饭的时候它蹲坐在我脚边,我悄悄给它丢一两块盘里的肉,它竟也懂事地悄悄吃着,当然,也许是为了更顺利地获得再一次的投喂。南街的房子前有个不大的前院,我在那踢键子,太姥姥搬着个小凳子打毛衣,太姥爷快活地点着烟锅锅砸吧砸吧嘴,点点绕着我直跑。这样岁月静好的画面,现在想起,便觉得无比珍贵了。今年在老家过年假的一个夜晚,回家的路上特地让父亲绕去南街看看。我知道那里早已面目全非了,拆迁和旧房屋的改造让以前的南街彻底被推翻。但令我意外的是,如今的南街竟如同从未是我的世界一般,我透过车窗望着父亲指着的那条路,他告诉我这就是南街,可它陌生的叫我无法与回忆相联系,哪怕是与以前一个模样的一棵树、一段台阶也没有。那天我失落极了,生命的消亡并不是真的消亡,真正的消亡是它曾经的存在再也未被任何人记起。
离开求学再返回,这样的循环年复一年,南街和小时长大的家属院的面目已经消散在这十年里,但顺着那条车道线模糊的柏油路,我总会一次又一次觉得自己又正向着它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