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关系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提升、特色建构和创新成效。质量管理的整体化、多元化、信息化是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应然逻辑。基于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质量管理的特性和模式建构的逻辑规律等复杂的综合因素,职业院校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应从体系设计、流程标准、质量管理队伍、利益相关者群体、信息平台五个维度考虑。
[关键词]职业院校;质量管理;应然逻辑;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邱福明(1982- ),男,江西赣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研究”(项目编号:15YJC880058)和2019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项目“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数据治理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GZJG2019B016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5-0048-04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创新与提升水平的关键时期,需要创新一条以规模扩张的外延型发展和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型发展并举的特色之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調要“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了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贯彻落实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探索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有益的尝试,也是必然的选择。
一、职业院校质量管理的应然逻辑
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水平提升、特色建构和创新成效。近几年来,国家层面分别针对中职、高职从教学诊断改进以及内部质量体系构建进行了部署,有些省份开展了实质性试点,少量省份进行了全面启动和推广。职业院校的内部质量管理因而成为职教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突破的难点。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应然逻辑是指质量管理自身建构的规律和要求,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是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系统和顶层考虑;职业院校质量管理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需要充分考虑办学服务的对象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及评价;职业院校质量管理应有信息手段的助力,需要搭建共享性校本信息化平台。
(一)质量管理的整体化
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而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质量管理的整体化是我国职业院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首要目标。进行质量管理,需要在管理机构和完备标准两个方面着力。
1.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质量保障方面普遍存在标准不明、组织架构不健全等问题,习惯由国家政策主导、自上而下的外在推动型评估,主观能动性不够,内生动力不足。质量管理职能分布在教务处的质量科、督导室等不同部门,也有些院校将质量管理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或其他部门,尚未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合力,往往容易造成质量管理推诿和“零碎化”问题,缺乏一个能将教学、服务、管理三大领域有机整合的质量管理工具,持续改进能力弱。面向未来,要统筹好职业院校的质量管理,就要将质量工作的领导权赋予专门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整合教务处、督导室等多个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应尽早彻底地将教务处和督导室等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进一步整合到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中,组建一个与教务处和督导室等其他机构平行的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这对提升我国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机制的整体性价值和效益将是突破性的。
2.制定完备的质量管理标准。职业院校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意义。职业院校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中应包括学生职业能力等级标准、所有教育教学服务标准(学生事务服务标准、食宿管理和服务标准等)、职业院校管理成熟度评估标准等各类质量标准,并将标准与日常绩效以及周期性绩效考核相结合,以标准来引领内涵建设的深入推进,充分发挥标准目标导向、考核监测和预警监督三大功能。
(二)质量管理的多元化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与社会、产业等利益相关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②。因此,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职业院校面对较为复杂的利益相关者,其质量管理也必然呈现多元化。
1.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取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将质量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质量,认为质量保障只是教学部门和督导室的事,导致非教学部门及外包服务商质量保障意识不强,与质量利益相关的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参与不够,全员质量意识不足。鉴于此,职业院校应树立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的理念,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业、个性化服务。开展学生和家长等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调查,识别工作需求和改进点。此外,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政府、教职工、学生、合作伙伴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应坚持共赢原则,与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关系,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评价,突破过去以学校作为评价主体的绩效评价模式,建立以校企合作双方作为评价主体的、更为全面的校企合作质量绩效评价模式。
2.强化职业院校形成自我规制。育训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因此,职业院校自身始终要把持好技术技能人才育训的第一关卡。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职业院校质量管理领域依靠外部监督和评估较多,缺乏良好的自我规制。《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提出“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对高职院校质量管理自我规制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如体系架构、质量事故处理、育人制度等。其目的就是要引导职业院校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内部自我规制的制度和措施,来提升自我改进的能力。有些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内自我评估、管理成熟度评估、内部质量认证等制度和措施。
(三)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1.质量管理数据信息集成共享。近年来,部分职业院校在管理信息化的道路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质量管理且发挥有效作用方面仍然存在差距。经过诊断与改进的试点和推广,职业院校的信息平台建设虽已实现校级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整合,但对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生活等支撑力不够,覆盖面小,共享性效果不足,还存在“最后一公里”和数据梗阻问题,不能有效采集教育教学数据进行分析应用,无法对教育教学运行实现全面性常态化监测和预警。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要以职业院校质量体系模型为基础,建立职业院校质量体系的网络化、自动化系统,将学校内的办学条件、教学、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各种数据采集、储存、贯通、共享,打造职业院校质量管理体系信息管理系统。
2.智慧赋能质量管理。“教育大数据指在所有教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以及依据教育需求采集到的,一切用于教育发展并能创造巨大潜在应用价值的数据集合。”③质量管理所需要的各种大数据,具有驱动质量管理诊断与决策科学化、学习方式个性化、质量管理人性化和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化的价值潜能。因此,好的质量管理应有能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治理的智慧属性,以智慧赋能质量管理。职业院校质量管理要通过校内外多领域合作,拓宽数据采集路径和方式,以质量管理治理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为关键,积极发挥大数据平台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提升智慧质量管理能力,实现传统管理向智慧管理转变。
二、职业院校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
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质量管理的特性和模式建构的逻辑规律等复杂的综合因素决定了职业院校质量管理路径的选择。因此,建议职业院校质量管理从体系设计、流程标准、质量管理队伍、相关方群体、信息平台五个维度出发,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
(一)系统设计具有职教属性和校本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
质量管理模式是职业院校在办学中落实质量发展战略,秉持质量发展理念,崇尚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不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而形成的一套以质量经营为核心价值的管理模式。它应是广大职业院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客户需求、提供的教育服务特点、核心教育业务和关键优势情况,因地制宜地形成独具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系统设计质量体系,有益于解决质量保障主体不清、全员质量意识不强、质量保障合力不足的问题。例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卓越绩效模式的框架、理念和方法,系统顶层设计了“匠心育训·为你赋能”的质量管理“柳职模式”。该模式以“让学生成为企业首选”为使命,以“精心设计、潜心教学、真心服务、诚心合作”为“匠心育训”标准,聚焦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创新实践高职院校管理成熟度评价体系和“双控”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实现高职教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育训目标。
(二)建立以流程和标准为抓手的制度体系
流程的基本意思是指水流的路程,也泛指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行为的过程。职业院校要做好质量管理,需要对各岗位进行职责描述,对流程进行界定,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各岗位和事项的实际工作行为进行衡量,判断其行为与学校质量管理所要求的达成程度,并加以测评和衡量。首先按照“以匠心培育人才、培育匠心之才”的理念,以学生终身学习需求和学员培训需求形成流程管理工作系统,识别出战略管理流程、工匠成长流程、社会培训流程、生活服务流程、师资队伍建设流程、信息化建设流程等主要工作流程;用战略匹配性、人才培养目标关联度两个维度评估学校主要工作流程,从中得出工匠成长流程、社会培训流程、生活服务流程、师资队伍建设流程等7个关键工作流程。然后,采用科学方法推动这些工作流程的识别、设计、实施和改进。此外,要以编制各类质量标准为抓手,构建标准体系,解决标准不健全和标准模糊问题。例如,制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等级标准、教育教学服务标准(学生事务服务标准、食宿管理和服务标准等)、职业院校管理成熟度评估标准等。以流程和标准为抓手构建制度体系,以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和考核可测。
(三)培育打造专兼结合的质量管理人才队伍
走专兼结合之路是破解职业院校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的关键。一是要形成“大质量”管理队伍。借助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建立校、院、专业层级清晰的质量工作队伍,除了现有质量管理办公室人员外,还要调动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建立专兼结合的“大质量”管理队伍,形成质量保障合力。二是要强化专兼结合的“大质量”管理队伍专业化培训。可通过外出培训、企业锻炼、校本培训等方式进行系统性、专业性培训,特别是参加一些关于质量管理结构组织的专业性培训,同时注重“因校制宜”。
(四)建立“顾客”以及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
“顾客”是将会或实际接受为其提供或应其要求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不论培育或培训,其产品或服务均是教育方案和教育服务。在全日制教育中,学生是直接接受学校提供服务的群体,是学校的“直接顾客”;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最终是用来为用人单位服务的,体现在毕业生身上的“产品”也要按照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制作,因此用人单位是学校的“最终顾客”。在社会培训中,参训学员是直接接受学校服务的主体,所以学员也是“直接顾客”。因此,职业院校质量管理首先要关注“顾客”的满意度。精准识别学校面对的“顾客”与市场,通过搜集和倾听,精准收集学校各市场“顾客”的需求信息,并有效应用该类信息,构建“顾客”关系管理机制,精准、精细开展顾客关系管理;形成校内部门、专业咨询机构以及校外第三方共同参与的“顾客”满意度调查机制,全面客观调查“顾客”满意度,并将“顾客”满意度信息切实用于工作改进。其次要推动和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管理。职业院校办学向多元化发展,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学校应坚持共赢的原则,与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可将利益相关方分为政府、家长、合作伙伴、供应商、社区五大类,并按照需求分析、关系维护与增强、合作绩效评价、合作方法改进与创新的思路,逐步实施和形成一套完整的由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共赢。
(五)搭建支撑质量测量与评价的智能化平台
教育信息化时代,职业院校的各种质量管理场景都离不开办学过程中产生的海量的、多来源的、多种结构类型的数据。因此,要实现数据治理的有效和高效,必须打造一套集智能汇聚、智慧研判、智辅决策为一体的质量管理智能化实战平台。在实践中,一是应充分发挥多元化质量管理相关主体(包括政府、学校、学生、企业等)的独特优势,保证数据采集来源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全面性;二是推动数据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开展数据治理人员培训;三是自主开发共享融通的教育教学服务信息系统、任务追踪和评价系统等,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实现质量管理全程信息化。
[注释]
①齐卫平,宋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系统論视野[J].江汉论坛,2012(2):62.
②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 89.
③柴唤友,刘三女牙,康令云,等.教育大数据采集机制与关键技术研究[J].大数据,20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