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和军
六年级到初一年级是衔接教育的重要节点,培养提升学生自信、勤奋等优秀品质很有必要。小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则是根本任务。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综合体现,优秀品质培养与提升学习力、良好习惯养成密不可分。
一、小学生素质发展QSS评价模型
综合诸多研究和实践,我们把影响青少年学生发展的要素概括为“成长三要素”,即“品格Quality”“学业Study”“特长Specialty”,简称小学生素质发展QSS评价模型。
实践中,我们采取绩点/积分评价的办法,对三者的结果性表现或过程性行为表现分别进行跟踪评价,引领学生在品格(主要是行为习惯)、学业(学习成就)、特长(实践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和发展。
其中,“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这里特指学生行为习惯发展的质量和品质;“学业”是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成绩的好坏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学业水平强弱和理解能力;“特长”指通过长期学习或专业训练所形成的特别擅长的技能或专长。“学业”是成长的基础和保障,“特长”是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体现和成长引擎,“品格”对学生学业、特长和成长甚至一生发展都具有恒久作用。
二、小学生优秀品质的调研、测评与运用
诸如自信、自律、勤奋、好学、坚持、感恩等优秀品质,对于学生成长其意义不言而喻。怎样对这些有利于学生的优秀品质进行科学评价,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相当困难,更要谨慎对待。为此,针对小学六年级我们开展了小学生优秀品质的研究和实践。
第一步,在学生、教师和家长中进行“优秀品质”专题调研。
第一轮是开放式问卷调查。即让受访者自主提出“最能影响自己学习和未来发展的优秀品质有哪些?(关键词)”。对回收问卷中受访者提出的关键词进行归类整理和频次统计。再对所有关键词按频次进行排序,筛选出认同度较高的一些关键词,以便进行第二轮调查。
第二轮是关键词排序的问卷调查。根据第一轮调研统计出的高频次的关键词,并综合相关研究进行必要调整,制作成第二轮调查问卷。再让受访者依据优秀品质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问卷回收之后,把所有选项的排序情况进行统计。
由上表,不同学年的学生都高度认同“自信”“乐观”,表明了这两种优秀品质在他们身上积极的显现与影响;对“诚实”“勤奋”“感恩”等的認同也比较一致,“尊重”“专注”等认同较高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对于指引学生成长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对于进一步揭示青少年成长规律也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第二步,依据遴选出的若干个“优秀品质”进行跟踪评价。
首先,要对师生进行QSS素质发展评价的专题培训。帮助师生对评价标准、操作办法等方面有整体把握和准确理解。
其次,就学生在各学科课堂、重大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针对优秀品质进行阶梯评价,重点记录那些“非常符合”此优秀品质的学生(V),对“不太符合”的学生也作记录(N)。
对于学生优秀品质表现的跟踪评价,要求各科任老师每月至少对课堂评价记录一次,每逢班级或学校的重大学生活动各班要评价记录一次。各班每月汇总一次,评价由老师主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和互评,目的是促进学生不断提升学生对自己或群体的自我认知。
接下来,要汇总各科教师和各项活动的评价结果,班级对每位学生的优秀品质表现采取绩点(5分等级制)进行量化计分,计入学生总评成绩。即,非常符合计5分、比较符合计4分、不太符合计3分。
第三步,结合优秀品质评价进行学生激励教育和发展指导。
优秀品质评价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和指引性的评价要求,让师生逐步理解优秀品质的含义,从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强化、训练和内化。二是以定性评价(评语)为主,通过描述性语言向学生或家长进行反馈,同时用GPA绩点(5分等级制)计入总评,作为阶段性测评结果指引学生学习成长。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品格(优秀品质)——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优秀品质评价——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循环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优秀品质评价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过程性的行为表现进行绩点评价。各班综合一个学期以来教师的各次评价结果之后,由年级汇总各班评价结果形成总表,最后由学校组织审定并向师生适当公示,最终形成评定结果。
结合优秀品质评价,定期组织开展教师推荐和学生自评互评的评议推荐活动。定期举办主题仪式教育和表彰活动,比如“学术卓越奖”(优秀品质,比如“最热爱学习的人”)。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的相关课程辅导,比如性格调查、健康心理和团康辅导等。这些课程或活动能够积极增进学生体验,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对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目标意识和提升学习动力有着鞭策或激励的作用。
针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优秀品质的跟踪评价,有利于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引导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也有利于中小学学生培养形成有效衔接,使得学生品格教育能进一步丰富内涵并落到实处。这对学生学习成长能够起到真实激励的教育作用,具有较高的教育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