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民说课(九) 红军不怕远征难

2021-09-05 17:20孙民
中小学德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小学生

孙民

孙 民 原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部编《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教材核心编者,湖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小学德育学科主任委员,武汉市武昌区大东门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的第三个话题。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中,红军长征是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万里长征可以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伟大的长征精神既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面对新一代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在孩子们心里烙印深刻的“长征印象”,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成长中形成“长征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做好铺垫、打好基础,需要我们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探索与研究。近期,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就此进行了教学研究,其中,周老师图文并茂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师生共绘“时局图”,感同身受认知长征原因

关于长征的起因,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国民党军队一次次“围剿”革命根据地,红军官兵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反“围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教材语言”简明扼要,但是,五年级小学生对于这段陈述中的很多概念是缺乏深刻认识的,更遑论感知体验。

比如,什么是“围剿”?又比如,前四次“围剿”为什么胜利?第五次“围剿”为何失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生搬硬套”所谓标准的“教材语言”,小学生头脑中只会留下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印象。特别是在“网络生活”发达,青少年推崇独立思考与质疑的时代背景下,在诸如“长征实际上就是大逃亡”的言论“带风向”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就有可能在思想认识上被“带偏”“走歪”。

其实,随着我们对历史的深入学习就会发现,关于长征的起因还有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那就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可以说,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炎黄子孙、中国人民最根本、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抵御外侮,一致抗日。在这样的局势下,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却背离人民的愿望,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绝对不抵抗”,对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疯狂“围剿”。正是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呼声,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面对国民党军队一次次“围剿”,最终以长征的形式践行“北上抗日”的承诺,绝境重生,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在课堂教学中,周老师利用录像资料、时局介绍等形式,和同学们一起绘制起长征起因的“时局图”:在祖国版图的东北角,豺狼形象的日本军国主义军队占沈阳,侵东北,虎视眈眈觊觎中华大地;国民党政府不但不抗日,打压抗日志士,国民党军队的多条“黑箭头”还凶残地指向“星星之火”状的中央苏区,呈夹攻围剿之势;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的“红箭头”曲折向北,直指抗日最前线。

这样的“时局图”不一定严谨,但是,当孩子们在课堂上面对这样一幅形象直观、简明扼要的“时局图”时,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周老师手指“时局图”中东三省的位置问道:“同学们,看到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作为中国人,你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我要抗日!”“我要拿起枪,和他们拼了!”“绝对不当亡国奴!”……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值得珍视与呵护的。当周老师对比“红黑箭头”问道:“如果你就生在那个时代,你是支持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支持共产党!支持红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红军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要坚持北上抗日、万里长征,真是伟大啊!”……

其实,红军长征的原因还包括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所导致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上是有困难的。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在“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构架下,小学德育对于历史教育不可能也不必要“一步到位”,关键是打好对历史事件“政治认同”的基础。“时局图”将“外患”与“内忧”复杂的背景呈现出来,引导小学生联系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已然是“跳一跳、摘桃子”了。教学的关键是通过“时局图”,学生能感同身受地想问题,设身处地地看问题。从儿童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认知复杂的长征起因,这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故事“叙说”路线图,深情播种长征精神印记

长征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是能够发现其“印记”的。这正是因为长征的伟大,使其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例如,有不少以长征命名的街道、学校、宾馆,“新长征突击手”表彰,“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的俗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应该是以“长征”命名的、我国自行研制的系列航天运载火箭。从70年代“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到2021年6月17日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影响力巨大。

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长征的“印记”也随处可见。音乐课中,孩子们会学唱歌曲《十送红军》《红心照我去战斗》《映山红》……语文课中,孩子们会诵读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七律·長征》《丰碑》《军神》《金色的鱼钩》……学校德育活动中,会组织“红军精神代代传”主题班队会,“重走长征路”等少先队活动。

如果进一步深入小学生生活,我们还会发现,很多电影、电视剧里也有长征“印记”,不乏孩子们尤其喜欢的战斗场面。如《长征》《万水千山》《四渡赤水》《大渡河》《长征组歌》《彝海结盟》《金沙江畔》《雄关漫道》……

这些关于长征的生活“印记”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启示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不是简单罗列这些“印记”,而是要通过对长征事件系统的讲解,犹如用一根红绳串起无数的珍珠,让零星散落的“印记”成为一种“印象”,进而在新一代中国人的血脉里播种下关于长征的“民族记忆”的基因。

因此,对于教材活动园中的《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教研团队在教学中做了简化处理,突出一条红线,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对于红二、六军团,红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则采取了略讲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學习。课堂上,周老师以瑞金为起点,由东向西画出一段略微上扬的横线。“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漫漫征程……”周老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刻画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这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段一段进行的。每画一段,或由学生讲,或观看多媒体资料,或师生互动讨论,师生一起,在黑板上重“走”了那段长征路。

长征开始是沉重的,面对敌人的四道封锁,红军不怕牺牲,向死而生。特别是在第四道封锁线湘江,老师讲述了《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年仅29岁的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奉命率部担负后卫,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1934年11月下旬,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红三十四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付出重大牺牲,全师由原来的5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在完成掩护任务抢渡湘江后,红三十四师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在突围时陈树湘腹部中弹,身负重伤。他用皮带压住伤口,忍着剧痛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最后,部队弹尽援绝,陈树湘伤重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陈树湘毫不动摇,乘敌不备,在担架上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大喊一声,将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听到这里,教室里出现了抽噎声……

黑板上,周老师的粉笔抵达遵义后变得轻盈,来回曲折,四渡赤水,突然向下,直达贵阳,潇洒的一个大回环,激进安顺场,飞夺泸定桥。之后,周老师的粉笔一路曲折向上,爬雪山,过草地。随之笔锋右转,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陕北吴起镇。

这条红色的长征“进军线”串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长征组歌唤起学生的阵阵笑声;泸定桥冰冷的铁索,密集的枪炮让学生感受到战斗的激烈;爬雪山、过草地后老红军的访谈淡然朴素,让人泪目;孩子们讲述的“倔强的小红军”“金色鱼钩”有着特别的情感……

红军长征路途中,雪山草地自然条件之险恶,敌人疯狂围剿战斗之激烈,红军弹尽粮绝、缺衣少食状况之惨烈,都是前所未有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次次绝境,愈挫愈勇,向死而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创造了人类的奇迹。这段历史值得中华民族永久“记忆”,而记忆的方式之一就是让长征的故事历久弥新,口口相传,代代相传。

三、意像体悟“动态图”,激扬长征精神传承自觉

通过一个个故事,感受长征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不难,但要理解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则有一定难度。教材引用了毛主席关于长征意义的评价:“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帮助小学生理解毛主席高屋建瓴的评价呢?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这一思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毛主席曾详细解释过长征为什么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

之所以说“长征是宣言书”,是因为纵观中外历史,红军长征都是史无前例的,事实胜于雄辩,能创造这样的人类奇迹的红军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之所以说“长征是宣传队”,是因为长征二万余里行程,纵横十余省,就是向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宣传,中国共产领导的革命道路是中国解放的道路、光明的道路。

瑞士籍传教士薄复礼曾有过一段和红军在一起18个月的经历,他的回忆录是外国人记录、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部著作。他以亲身经历如实反映了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得到人民拥护的情景,对外国人了解长征起到了有益作用。

毛主席说:“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这样的话语多么生动、直观。生根发芽、蓬勃向上的意像在师生脑海里展开,是啊!长征就像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大树,支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在至暗时刻,让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时至今日,生命力依旧强大。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评价长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我想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此时,再看黑板上的红军主力长征路线图,遒劲的进军线纵横中国十余省,红军的故事,红军的胜利由线成片,是什么使得一条“行军线”得以扩散开去?是“半条被子”的故事,是“彝海结盟”的情谊……在长征途中,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邓小平曾说长征是被迫进行的,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讲,长征是我们党犯错误的结果,是党和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的转移。而这更加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因为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在长征过程中,除了面对一场场战斗,创造出伟大的军事奇迹外,还在长征途中,留下这么多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

红色的“长征行军线”扩散开来,红色不就浸润了近半个中国吗?即便在“国统区”“日占区”,抗联的火种,左翼文化运动不也在越来越壮大吗?这不正是长征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的直观展现吗?正是因为长征“这一条线”,才染红了中国“一大片”。

课堂教学中制作的这些“动态图”,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毛主席所说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回看“时局图”,为什么小小日本就能侵略中国,不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人一盘散沙,政府无能,失败主义弥漫吗?历经了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不就是黑暗中升起的民族希望吗?红军不怕远征难,有这样的“英雄好汉”,中国不会亡!

经历了本课教研的蜕变,从“历史决议”到“教材语言”,再到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教学话语”,周老师深有感触:“浅出”是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好”的关键,老师唯有经历“深入”这一关,真正将历史融会贯通,树立正确价值观下的历史认知与情感,民族记忆、家国情怀才能在课堂上渗透、传承。教师仅仅当“教材语言”的“复读机”,传授枯燥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语文教师的周老师兼任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了上好这一节课,她反复磨课研究,反复研读《中国共产党简史》……她的经历与体会印证了“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道理,也印证了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小学生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十送红军
我是小学生
二则(1)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