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华 劳颖明
摘 要 传统文化课程在学校德育中有着积极作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学校办学基因,建设富有新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的时代课题。基于此,立足学校办学积淀,源于学校办学背景,科学安排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设置、完善和组织实施,让学校文化从“墙上”“走向生活”,养就彬彬礼仪,培养谦谦君子。
关 键 词 君子文化;课程建设;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8-00-03
君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孜孜以求的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凤翔路小学在建校之初,就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需求等,确定以传统君子文化立校,将经典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君子理念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君子文化。近年来,学校以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规范师生、家长言行,在两个校区都营建少年彬彬、君子谦谦的文化氛围,同时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致力开发基于“君子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让学校文化从“挂在墙上”逐步“走向生活”。
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传統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可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基因,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传承发扬这种文化基因。[1]
1.立足学校前期积淀
多年前学校就在两个校区持续开展有关“君子之风”的校园文化建设,并让其成为办学灵魂与核心。让每个凤翔小学的师生以“凤翔小君子”为荣,让全体师生对校园更有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君子谦谦、少年彬彬一时成为学校代言符号。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搜集大量相关活动资料,在原有单列式活动的基础上,围绕“六德(仁义礼智信孝)四品(梅兰竹菊)”,将君子风范物化,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建设君子文化大课程体系。
2.担负新时期教育使命
实践中,学校牢记“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教育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与“君子文化”相融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形成了“立君子品行”的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见下表),引导学生“吾日三省吾身”。2018年升级为2.0版本《君子令》,以更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形式进行规范。内容包括学生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教师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家长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对君子品行做出明确的指导与要求,规范师生、家长言行,形成君子风范。
学校文化要真正实现从墙上走到学生生活、生命之中,课程建设是保障。为此,学校把古代的君子六德“仁义礼智信孝”,与“梅兰竹菊”君子四品及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融合,尝试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君子文化课程。
二、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与完善
学校围绕“君子文化”,设立课程目标,建构课程体系,设计校本教材,开发与完善了校本传统文化课程。
(一)设立课程目标
传统文化课程紧紧围绕君子文化的“六德、四品”,以少年小君子为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将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活动中,主动学习并践行,获得经典文化的学养,成为具有梅的高洁、兰的高雅、竹的虚怀、菊的傲骨的谦谦“君子”。
学校提出了“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课程培养目标,主张每个学生要实现德育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共同发展,富有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成为“彬彬少年,谦谦君子”。
(二)建构课程体系
学校以“君子风范”为中心,将基础性课程与特色性课程相结合,努力通过五育并举,锤炼君子风范,实现立德树人。为此,学校协调校本课程资源与特色彰显的关系,建立起目标明确、导向正确,以“君子大课堂”“班级朗读亭展示”“经典文化微型课”“君子体验课”为主要课程的“君子文化特色课程”体系。从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以君子文化为主题的课程安排,形成时间固定、主题固定、形式固定的课程序列,有效保障了课程实施。
(三)设计校本教材
建构课程体系,需要设计与之相适的校本特色教材。为此,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组织教师们进行了教材编写,形成了教材体系。如文本教材有《必背古诗一百首》《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画册》《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书法作品集》;电子教材有《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逐项解读、《君子风范常规礼仪训练微课》、《君子风范养成礼仪常规微电影》等;形体课教材则致力传承民族文化,把太极拳也作为传统课程的内容,走进体育课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打太极拳。校本教材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不断革新与完善,体现了课程建设服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的思想。
三、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与落实
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后,又对教学创新、时间保障、空间创设、评价改革等进行思考并逐步改进,让传统文化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借助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首先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君子文化教育融合到所有学科教学当中[2],从课堂常规养成、学习习惯引导及人文素养的渗透等方面,培育学生君子之智。
(1)狠抓常规训练。新生入学后,就以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为准,在每一节课堂中进行渗透落实,小口令强化训练。主要从微笑问好、衣着整洁、认真阅读、轻声慢步等方面进行教育,让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像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田;教育学生逐步形成君子常规礼仪,并通过君子风范课堂常规展示等,展现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成果。
(2)家校融合互促。真正的家校融合,需要实现理念上的贯通与支持,同枝连气。为此,学校德育部门利用新生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反复对学生进行学校文化的宣传教育,以取得家长共识,共同培养学生君子风范。学校历年来开展的亲子远足、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等,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育德,让家长成为学校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支持者与协作者,效果明显。
2.依托传统文化进行特色落实
学校以制度的形式,依托传统文化的内容,保障传统文化课程的特色化开展与实施,做到时间固定、主题固定、内容班本化的课程实施。如:
(1)君子大课堂:每周一的君子大课堂由各班级轮流承担展示,形式上主要包括班级的经典诵读展示、学生的君子演讲等。内容上紧扣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和人文教育,使学校经典文化特色落到实处。班级的经典诵读表演由各班根据学校给予的项目式主题进行规划排练,可以是经典诵读展示,也可以配乐诗朗诵、歌伴舞或童话故事新编等,表演者可以是老师、学生,也可以是家长,目的是展示班级特色。
(2)经典文化微型课:学校在每周三下午开设了一节经典文化微型课,单周为经典故事分享,双周为经典音乐欣赏,都列入课表,为必上科目。文化微型课的设置让师生一起诵读国学经典,欣赏经典音乐,在真善美的熏陶中立君子品行,树君子风范。
(3)君子体验课:每周五下午开设君子体验课,单周班会形式,双周少先队活动形式。开展“洒扫应对”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家感恩父母、勤于劳动,在学校、社区奉献爱心、文明有礼,注重道德养成,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此外,学校还通过“大课间”活动、朗读亭展示、自省时刻等,让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学情、校情,形成鲜明特色。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让学生从入校第一天起,就浸润在君子“仁义礼智信孝”的氛围之中,并在一系列的校本学习及活动中达成四个方面的要求,即有修养——能自律,懂得自我反思,达到《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的要求;会仁爱——立足于小事、当下事、爱人及人,懂得主动给予、奉献,爱己爱人,施仁施爱;有智慧——爱学习、懂学习、会学习、具有有效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能义勇——有健康的身体,有正义感、使命感和坚强的毅力和韧性。
参考文献:
[1]王敏.以课程为支点,传承传统文化,撬动学校文化建设[J].天津教育,2021(16).33-34.
[2]黃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9(05),29-31.
(作者单位:南宁市凤翔路小学广西南宁 530023)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