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后续报道作用初探

2021-09-04 19:00徐梦萍魏崇辉
新闻潮 2021年7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舆论

徐梦萍 魏崇辉

【摘 要】文章认为,后续报道通过丰富报道内容的完整性、满足受众需要的现实性、凸显从业人员的责任性,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关切受众利益,维护社会公正;掌握新闻话语权,引导舆论走向;发挥新闻专业主义,履行舆论监督职能。文章提出,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后续报道实现的途径至少有:以个案为中心,专注追踪报道;注重报道方式,彰显人文关怀;把握新闻发言权,树立媒体公信力;形成长效报道机制,完善舆论监督方式。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后续报道;舆论

后续报道是“对事件性新闻所做的进一步报道。它近似连续报道,但又不仅仅限于反映事件最新发展的连续报道,常常还须回答新闻五要素中的‘为什么’”[1]。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后续报道,对深入总结事件处理经验、满足新闻受众需求、增强媒体从业人员责任感、提升媒体公信力具有时代意义。

一、后续报道作用:完整性、现实性与责任性

作为“真实、新鲜、传播对象(大众媒介的对象就是受众)需要的信息”[2]的重要手段,新闻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向社会传播各种消息,让一些事件为大家所知。新闻的消息类型不仅包括动态新闻、现场新闻,更包括连续报道、后续报道和滚动式报道等,从而使事件完整地呈现在社会各界面前。

(一)丰富报道内容的完整性

“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3]这些事实既包括丰富人们生活乐趣的体育趣闻、军事新闻、娱乐性新闻、旅游新闻等,也包括引导社会价值风尚的揭露性新闻、批判性新闻、宣传性新闻等。后续报道作为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一步追踪的过程,一旦后续报道缺位,新闻事实便也缺乏完整性,而由新闻事实引起的持续关注和社会影响也会降低。因此,从丰富报道内容的完整性出发,新闻从业人员应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本着完整叙述事实的原则,做好后续报道工作,发挥报道职能,持续关注事实进展,捕捉新闻发展新态势。

(二)满足受众需要的现实性

后续报道意味着不断向受众反馈事实的前因后果,尤其是与受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现实信息。秉持对关注事实真相的受众负责的原则,开展后续报道,一方面,展现了新闻从业人员对受众及当事人高度的责任感,媒体对事件跟踪报道越充分,受众了解的信息就越多,媒体与受众间的亲密度会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作为第三方,后续报道可以在无形之中帮助群众攻克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发挥传媒的监督职能,披露社会现实,持续形成影响面广、震撼力大的新闻,而媒体公信力也大大提升,满足了受众希望引起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现实性需求。

(三)凸显从业人员的责任性

相对于动态新闻来说,后续报道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就现实情况来说,动态新闻已有成熟的系统,包括强烈的新闻时效、规范的新闻框架、固定的新闻受众等,而后续报道仍缺少一个成熟的系统支撑,这也是导致后续报道在现实中时常缺位的重要原因。如何在新闻实践中形成成熟的后续报道系统,对报道过的事件充分负责,把受众关切的新闻事件后续情况公之于众,突出新闻报道的专业性,都是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的重大考验。做好后续报道工作,有利于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二、后续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用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有重大社会影响,甚至“影响和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4]。因此,无论在省、区、市,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都有明确的、规范的流程要求。在经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3·30木里县森林火灾”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后,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改革也在积极探索,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媒体机制。后续报道作为媒体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关切受众利益,维护社会公正

媒体贯穿突发公共事件的始终,媒体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沟通者。比如,近年来随着信息渠道的畅通、媒体等第三方积极介入,社会公众对“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的了解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被顶替者站出来现身说法,要求彻查当年高考中存在的舞弊行为,维护公众合法利益。媒体通过抓住当事人现实需求,积极开展后续报道,发挥人文关怀在媒体报道中的关键作用,持续扩大事件影响力,协同相关部门正面回应事件。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过程中,媒体一方面承担着信息的传播者角色,另一方面承担着社会与政府的沟通者角色,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二)掌握新闻话语权,引导舆论走向

后续报道有助于树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典型形象,深入挖掘人物精神。以“3·30木里县森林火灾”为例,在该事件中,政府通过微博平台积极发声,对确认遇难的31名烈士持续关注,积极引导舆论走向,尤其是全体消防系统将微博头像更换为黑白的行为,与微博中与网民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在《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后续报道中,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担任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不仅以后续报道的方式对该事件进行进一步追踪,更是通过后续报道方式发挥了重大典型人物人格精神、消防英雄奋斗事迹对社会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向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们致以敬意,激励中华儿女继续发扬优良的民族精神。

(三)发挥新闻专业主义,履行舆论监督职能

开展后续报道是提高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监督效果的重要方式,媒体需要在保证事件报道不失真、不出现疏漏的前提下,选好舆论监督对象,发挥“新闻专业主义。”[5]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焦点、难点、热点突发公共事件加以报道,通过紧追不舍、深挖到底的方式搞好后续报道,提高事件关注度,关切现实,寻求突破。

三、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后续报道的途径

无论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连续报道阶段,还是后续报道阶段,媒体都需要通过穷追不舍地报道,一步步揭露事实真相。真实性是新闻发展的根基,客观性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循的职业理念,失去了以真实性为基础的报道,新闻的传播力度、传播范围等根茎叶也很难得到发展,失去以客观性为支撑的职业操守,新闻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会持续下降。坚持真实性与客观性相融合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突发公共事件后续报道路径,有利于深入总结事件处理经验,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以个案为中心,专注追踪报道

新闻从业人员要基于客观事实,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进程持续进行报道,尤其是对重大典型的个案研究,更需要新闻从业人员专注报道。在保障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下,新闻从业人员需要从事实中挖掘深处的道理,揭示事实本质,由事阐理。以“娜英案”为例,在韩国媒体及世界媒体的持续报道下该案件引起轩然大波,其改编的电影《素媛》更是引发全世界人民对案件的追踪,2020年12月12日澎湃新闻一篇对主犯赵斗淳的后续报道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当年记者们锲而不舍地报道,韩国政府在2018年出台《赵斗淳法》,并于2019年3月28日通过国会审议,从2019年4月16日起开始正式施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利益。

(二)注重报道方式,彰显人文关怀

针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比如汶川地震等,新闻从业人员注重报道方式,防止对受害者进行二次伤害。以“汶川地震周年祭报道”为例,2009年5月12日当天,中国各大媒体纷纷制作宣传图片,如《南方都市报》以“走出悲伤,铭记坚强”为主题、《新京报》以“5·12 地震周年灾区重建调查报告”为主题、《楚天金报》以“心在汶川”为主题、《浙江日报》以“重生、力量”为主题出的特刊等。以人文关怀为理念,采用全黑白印刷以示纪念,表达哀悼之情。报道内容没有过多提及伤痛、渲染悲伤,所采用的照片也都以人们的笑脸为主。以饱含祝福、蕴含力量的后续报道,怀念逝者,感知生命可贵,体现新闻工作者对灾难事件的人文关怀。

(三)把握新闻发言权,树立媒体公信力

有效发挥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客观性、权威性和影响力,需要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话语权意识,充分利用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全面、及时地发布权威信息,在新闻事件发言中赢得主动,引导舆论走向。媒体公信力的树立,关键在于赢得人民的信任,新闻工作者如果前期对新闻报道不充分,后期更要把握好后续报道,弥补之前报道的不足,重塑受众信任,让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增强新闻生机和活力。以《接送乘客发放卡片,成都司机苦寻失散21年女儿》新闻为例,前期新闻工作者只是对该出租车司机发放卡片寻找女儿的行为进行报道,但是通过媒体的后续报道,让受众了解到该司机在寻找了21年之后最終找到了女儿。刹那间,该新闻成为微博热搜话题,网友纷纷表达对这家人团聚的真诚祝福,同时也被司机的行为深深感动,帮助过该司机转发寻亲新闻的网友更是感叹人间大爱。

(四)形成长效报道机制,完善舆论监督方式

国内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后续报道至今未形成体系,只有少数新闻从业人员愿意从事后续报道研究,投入一些时间与精力。对此,新闻界可以引入更多后续报道激励措施,使新闻从业人员愿意做后续报道、主动做后续报道,而不是强迫性地做后续报道。在自觉做好后续报道的基础上将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到极致,形成后续报道独特的舆论监督体系。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为例,事件爆发之初,在强大的舆论监督之下,当事公司内部与“三聚氰胺奶粉”相关的人员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时至今日却鲜有人知道当时的责任人现已复出的事情,当年举报人也没有再发声。2020年3月,一篇名为《郴州“大头娃娃”父母们联名请求政府处理郴州假奶粉事件》的新闻导致事件再次在国内引起社会关注。由此可见,短期面对舆论压力,新闻当事人会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但随着时间流逝,新闻热度慢慢减弱,到最后会出现事件不了了之的情况。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完善舆论监督方式,提升后续报道影响力。

四、结语

在经历一系列典型突发公共事件后,新闻媒体在灾害新闻报道方面更加专业化和成熟化,形成独特的专业体系,但在后续报道阶段仍处于缺位状态。许多新闻从业人员更加倾向于对新鲜、鲜活的新事件进行报道,而对受众曾经非常关心的重大典型突发公共事件后续报道却很少涉及。后续报道因其独特的完整性、监督性,对引领新闻业变革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后续报道的缺失不仅会削弱媒体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而且不利于相关部门和第三方完善社会救援机制。如何使后续报道形成独立体系并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信任体系建设、社会法治建设、提升社会道德,都需要新时代媒体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89.

[2]谢金文.移动传播中的新闻:概念、特点和真实问题[J].青年记者,2020(10):39.

[3][5]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2,244.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函[EB/OL].[2004-05-2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821.htm.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舆论
做自己的支配者
材料作文“舆论”导写
材料作文“舆论”导写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基于Hadoop平台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