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锐
(陆丰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广东汕尾516538)
脑梗死是指由一些原因引起脑部血流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本研究选取病人的特殊治疗均为神经病保护剂治疗,且均具备使用研究药品指标。丁苯酞是有关指南中推荐治疗脑梗死的药物[2],奥拉西坦一般应用于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和认知障碍的患者,其不良反应较为少见[3]。本院选取6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结果显示丁苯酞与奥拉西坦联合用药优于其他方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脑梗死患者63例,且均符合该病的有关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①经有关检查确诊为脑梗死;②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至入院时间≤48h;③所有患者符合本研究的用药指征;④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⑤临床表现为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药物及其成分过敏者;②有出血或出血倾向患者;③需要溶栓治疗的患者;④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⑤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分为A、B、C三组,每组均有21例。A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50~63岁,平均年龄(57.46±4.78)岁;B组男9例,女12例;年龄51~65岁,平均年龄(59.23±5.21)岁;C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52~64岁,平均年龄(58.35±4.66)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按脑梗死的方案进行基础的治疗[5],其中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控制血糖、控制患者的体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A组在基础的治疗上,口服丁苯酞胶囊,每次200mg(两粒),一天3次,治疗20d;B组在基础的治疗之静脉滴注奥拉西坦注射液,每日1次,使用时每次5g奥拉西坦注射液与0.9%氯化钠溶液250mL混合摇匀后静脉滴注;C组在基础治疗上同时口服丁苯酞胶囊和静脉注射奥拉西坦注射液,用法用量及药品产地规格均于A、B两组相同。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0d。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后病情的变化,包括基本治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90%)、治疗显效(NIHSS评分下降在45%~90%)、病情好转(NIHSS评分下降在18%~44%)和治疗无效(NIHSS评分下降<18%)[6]。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评分,最高分为45分,最低分为0分,总共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每15分为一档,分数越低,缺损程度越轻。Barthl指数(BI)评分,该评分最高分为100分,分数越高需要依赖程度越低,分为重度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以及无需依赖,当评分为100分时则表明无需依赖,当评分小于等于40分时则需要重度依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其评分标准为Ⅰ、Ⅱ、Ⅲ、Ⅳ级,分数越低,运动障碍越严重。Ⅰ级表示具有严重运动障碍,评分小于50分;Ⅱ级表示具有明显运动障碍,评分在50~84分;Ⅲ级表示具有中度运动障碍,评分在85~95分;Ⅳ级表示具有轻度运动障碍,评分在96~99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完成后均需检测患者生命体征、重要脏器的功能指标、尿常规及凝血四项指标,从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疗效结果相比较:A组,基本治愈有6例,治疗显效5例,病情好转3例,治疗无效7例,总有效例数为14例,有效率66.67%;B组,基本治愈5例,治疗显效5例,病情好转4例,治疗无效7例,总有效例数为14例,有效率66.67%;C组,基本治愈有8例,治疗显效10例,病情好转有2例,治疗无效1例,总有效例数为20例,有效率为95.24%。C组的有效率高于A组(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值为1.152,P<0.05);C组的有效率高于B组(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值为1.152,P<0.05)。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和FMA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前BI评分和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BI评分分数均上升,C组上升最为明显,在治疗后C组与A、B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有升高,但是C组患者的评分升高更为突出(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FMA评分对比(±s)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FMA评分对比(±s)
?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C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在治疗后的CSS评分都要低于治疗前的评分,在治疗后,A、B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比于A、B两组均有很大的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SS评分对比(±s)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SS评分对比(±s)
?
2.4 药物安全性的评价:治疗后,检查患者肝肾功能、患者的生命体征、尿常规和血常规,发现除了个别患者有轻微发热现象外,所有患者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没有造成不良后果,说明药物具有安全性。
脑梗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不足,以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进而产生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在临床上使用神经保护剂治疗病人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其并不像溶栓治疗有许多的限制,因此在本研究中选用丁苯酞和奥拉西坦两种神经保护剂联合用药治疗脑梗死患者发现其治疗效果良好。
丁苯酞可以靶向阻断脑梗死因缺血引起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并且其具有一定的抗脑缺血作用,因此它可以很好的帮助患者改善某些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陈晓莉等[7]的动物实验表明,丁苯酞可以通过抑制坏死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因脑缺血而导致再次灌注血液时产生的损伤。奥拉西坦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的药物,其本身在作用的前后没有变化,但是它却可以对大脑皮层细胞产生多种复杂的作用。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表明奥拉西坦对治疗脑梗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单独使用奥拉西坦对于脑血流量的减少作用甚微,会导致脑部缺血从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在本研究中也可以看出单独使用奥拉西坦后CSS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通过本研究发现,丁苯酞与奥拉西坦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使治疗效果达到了最佳,其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A、B两组;联合组治疗后前BI评分和FMA评分均高于A、B两组,CSS评分低于A、B两组,C组与A、B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联合组通过丁苯酞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改善缺血,因此减轻了由缺血引起的脑神经损伤,而此时奥拉西坦作用于大脑皮质,提高乙酰胆碱的利用率,增加了葡萄糖的利用,以及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促进未受损脑组织的重组。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用药能帮助患者逐渐恢复生活功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对治疗脑梗死有很好的效果且药物具有一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