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势能”的哲学视野与时代革新

2021-09-03 21:18王恩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0期

王恩

摘 要:信息技术革命催生的强大信息生产力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探究这种新生产力产生的根本动力成为迫切的问题。本文以信息哲学为视角,深入挖掘了信息社会强大生产力的根本动因和底层逻辑。信息技术为万物的超级互联提供了平台,使得积聚的信息势能倾泻而出,释放出巨大能量。

关键词:信息大生产; 信息势能; 信息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174-002

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格局。“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概念已经被广为接受,信息的分化带来了信息势差,由信息势差产生的信息势能导致了信息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推动信息社会迅速前进的动力,也为传统社会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契机与进路。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新的社会生产模式?本文遂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一、信息势能的哲学本质

“势能”概念一词最早出现在物理学中,是在“保守力”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按照权威物理学教材的定义“若力所做的功与受力质点所经历的路程无关,这种力就叫保守力”[1],进一步而言,勢能的定义为:“以保守力相互作用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1]”势能的大小取决于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势能的变化会带来力的效应。类比这种对势能的描述,英国当代语言学家迈克尔·韩礼德(Michael Halliday)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势能”的理论。韩礼代从信息发送者的角度将信息划分为告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和新信息(new information),在他看来,人们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彼此对焦点信息的认知层次和深度是不对称的。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告知信息和新信息之间在某种情形下产生信息差,从而为语篇信息提供交际动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进而形成信息势能(Information Potential Energy),最终促成了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 [2]。国内学者以靖继鹏博士为代表,则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将信息势能定义为强势信息和弱势信息之间的势差,信息因势差而流动,从而形成信息传播[3]。上述两种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通过信息流动定义信息势能有其可取之处,但信其所研究的信息存在的层次和范围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同时,在信息论的视域下,信息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经验的人际交往之间,还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宇宙万物中。信息的普遍存在性提醒人们,仅仅从语言和传播的视角来分析信息势能的存在范围是狭隘的和不充分的。如果要从更加整全的角度说明信息势能,我们需要跳出单一学科和日常生活经验对信息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信息和信息势能的本质。

按照邬焜教授《信息哲学》中对信息的定义:“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4]”信息的哲学形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以信息场和信息的同化异化为两种基本形式的“自在信息”;第二,作为主观间接存在初级阶段的“自为信息”(信息被感知和可回忆的存储);第三,作为主观间接存在高级阶段的“再生信息”(概象信息和符号信息),人类的精神、思维活动、语言表达、人际信息传播都属于“再生信息”的范畴,换言之,之前学者对信息势能的理解都限制在信息第三种“再生信息”的存在状态。在信息哲学看来,“自在信息”才是信息的原初状态,规定着信息产生的根本动力,自为和再生信息的产生和发展以自在信息为基础。因此,若要深刻理解信息势能的哲学本质,需还原到“自在信息”产生的机理。

信息本体论认为,“物体是通过自身辐射或反射中介场来完成相互作用的,而正是这个中介场,载负着反映物体自身存在的方式和状态的信息……信息是某物在自身异化它物过程中所显示着的某物自身的规定性,是某物在它物中的间接存在,也是在某物与它物的关系中所揭示出来的某物的规定性。[4]”从信息论的视角看,信息场一经产生,就展开了信息自身的运动。当某物辐射的信息在运动过程中作用于其他物质时,就会对它物产生影响,同时也就发生了信息的同化和异化(在此过程中质量、能量是信息的载体,质量和能量的同化异化其本质是质能分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也即信息的变化)。自然万物普遍实现着与其他存在物及其周围环境中信息的交换,信息的传递和相互作用将某一模式的信息转化为物质特定的结构或运动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推理,自在信息的信息场和信息的同化和异化这两种形式激发了信息差异的内在动力,是理解信息势能得以产生的底层逻辑。信息差异带来了信息分化,系统内部或外部要素、构件之间特定情形的信息分化形成了信息势差,进而形成了信息势能。所以,就其哲学本质而言,在某一系统内部与外部相关要素之间,信息势能是由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传输的信息场以及信息的同化异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信息另外两个层次的存在形态,即自为信息和再生信息形成信息势能的过程也是如此。在自然界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自然物时刻辐射或发射着自在信息,只不过绝大多数信息并不为人所把握和感知,被人们所感知和记忆的信息也存在信息差异。自为信息进一步上升为再生信息,个体先天基因的差异性、后天成长环境的差异性让每个人处理信息的方式和模式都不尽相同,有的个体再生信息模式多元而丰富,有的个体的再生信息单一而贫瘠,于是在再生信息的层面产生了信息势差,一旦这种信息势差产生信息流动,就会形成信息势能。

二、信息势能外化为信息生产与信息生产力

(一)社会生产力的本质是信息生产力

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作为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体的生产合力状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表达了三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过程: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5-6]。在信息哲学看来,人们传统观点认为的物质生产其实质是信息生产。一方面,根据物理学的质量(能量)守恒定律,人类无法创造或消灭物质,而只能改变现存物质的质能结构和分布状态。具体而言,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首先破坏物质旧有的结构和状态,进而建构人们目的性的物质存在方式。人们改造世界最终的目的不是一堆无规则原子的集合,而是物质的特定结构和秩序。从信息思维看,物质特定的结构与状态正是不同方式的信息编码,在此编码活动中所利用的物料仅是信息的载体,人们进行生产和创造的本质是新信息的生产和创造。[4]人类以物质为基础的生产实际上是复制、重组现有物质的结构和状态,预先在头脑中建构一种新的信息结构与模式,然后通过操作工具对物质材料实现主体目的信息的过程。

另一方面,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父母通过生育机制产生后代,但人之为人最本真的特征的是遗传信息和人类文明(尤其是语言文字、图像符号所代示的意义)的传承和习得。人类精神的生产实际上也是基于对经验世界和理性思维的整合,复制、重组、创造新观念信息的过程。进而,将新观念信息外化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人类的实践过程可以提炼为主体的目的信息通过技术性信息内化为物质材料结构信息的活动。因此,如果说物质生产的本质是信息生产,物质生产力的本质也应当是信息生产力,那么,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信息生产力与信息势能的关系。

(二)信息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是信息势能的外化

信息技术放大了社会不同部门间的信息鸿沟,导致了信息分化,而信息分化带来了信息势差、产生了信息势能。积聚的信息势能在当代万物便捷、超级互联的情形下倾泻而出,释放出巨大能量,信息势能的外化涌现了强大的信息生产力。那么,这种强大的信息势能是如何积累起来的呢?生产力要素包括三部分:劳动工具、劳动者和勞动对象[4]。但在信息社会,生产力的三个要素都被信息技术所提升,甚至发生质的飞跃。生产力要素的质的改变积聚了信息势能,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阐释。

首先,相对于传统时代效率低下、受制于物理时空限制的劳动工具,作为信息生产力内核要素的劳动工具则是以联网的智能机器集合为中心的智能系统。以近些年兴起的智能机器为例,智能机器通过灵敏的感应器、机动的触屏操作、机械手臂进行信息的高效接收、采集、储存,通过强大的人工智能学习算法、大数据挖掘和云计算进行时时的算法的迭代和优化。每学习一组数据,机器就自我更新换代一次,在源源不断电能的支持下,智能机器的大脑有着无限的学习和自我更新能力,最终机器将运算结果以人们预想的方式执行出来。强大的劳动工具可以自我创生新的信息模式,相对于传统机械性、简单模仿性的机器,产生了高度的信息分化和信息势差。

其次,信息时代的劳动者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和实践技能的操练,成为了具有较高科学常识、专业技能的知识创造者,不再是对传统知识和技能的简单模仿。信息劳动者借助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可以实现对模拟对象的任意创新和改造,这种新的劳动工具使得劳动者可以无限试错、无限次创生新模式的可能,充分调动了人们思维的活跃性与精神的能动性,开启了劳动者大脑高度的信息分化。社会全体劳动者大脑的信息分化蕴含着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无限多可能性,储存着信息势能。

再次,相对于传统社会,信息技术使得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范围更广、层次更深。受限于劳动工具的发展,传统社会只能改造宏观世界的部分对象,但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人们向宇观和微观世界进军成为现实。太空望远镜、卫星信息传输、电子显微镜、高精度机械臂、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尖端信息科技的涌现允许人们在天体距离、宏观和纳米级世界进行操作,深化了人们改造物质结构和状态的层次、广度和深度,在劳动对象的维度积聚了信息势能。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革新了生产力的劳动工具、劳动者和对象,使得生产力三要素都积聚了巨大的信息分化和信息势能,同时伴随着连接万物的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涌现,打通了社会生产的信息流。在信息势能的内推下,强大的信息生产力外显出来,在信息时代呈现出崭新的社会大生产局面。

四、小结

本文分析了信息势能的哲学本质,根据信息哲学原理,自在信息场的空间传输和信息同化异化的时间传输形成了信息传播的内在动力。由信息差异带来了信息分化,系统内、外相互作用的双方在特定情形下形成了信息势差,进而产生信息势能,信息势能的外化衍生了信息生产力。信息生产作为人类实践的本质在新时代的信息社会开拓了崭新的发展局面。如此强大的信息势能为突破传统社会的困境提供了进路。作为惠及全民医疗的“医改难题”,在信息生产力的推动下实现了医疗信息资源的均衡布局。在医疗体制改革进程中,“三医联动”的困难和风险在信息社会中会得到有效解决。信息生产力对县域医联体、分级诊疗建设、家庭医生签约、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推进国家“大健康”战略的顺利实施,减少因病致贫比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信息哲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18ZDA0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颖聪主编.大学物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40-41

[2]Halliday, M.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J]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67(3):199-244

[3]靖继鹏,吴正荆.信息社会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

[4]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和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6,50-51,342-343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7]邬焜,李佩琼.科学革命:科学世界图景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