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园林诗意蕴探析

2021-09-03 20:46周林晔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意蕴

周林晔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是凝结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思想的独特建筑类别。明清又因其政治背景、社会现状等因素而使得该时期的园林建筑独具特色,从而影响了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和文人思想。本文将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入手,分析该时期园林诗文的情感意蕴及精神价值。

关键词:明清园林; 园林诗歌; 意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098-002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中国古典园林是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类建筑。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从先秦的“囿”“苑”的自然阶段发展而来,在唐朝达到鼎盛。前人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及园林诗文的研究也大多聚焦于隋唐时期,而较少有学者关注到明清时代的园林建筑的发展情况。事实上,明至清初阶段封建文化依然沿袭宋的传统,文学艺术走向成熟。明代“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他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苏州,深受太湖及其周边地区园林的熏陶。均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画。尤其是康乾盛世,文化方面一派繁荣景象。乾隆皇帝更是在诗中写道:“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这充分表现出清朝对园林建筑的重视以及乾隆皇帝对造园艺术极大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这一阶段的园林承前人之志,启后人之风,表现出功能更加全面、形式更加多样、艺术更具特色等显著特征。

清中期以后文化虽沿袭宋、明传统,但是守成多于创新。同时更加显示出形式主义和程式化的倾向。到了清末,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上升。陶冶性情、山林隐逸的功能式微,私家园林成为园主彰显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手段。本文以明清时期园林诗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这些诗歌作品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精神价值,以此反应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的独特面貌。

一、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及诗歌创作

(一)大内御苑及园林诗

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又可分为两大类:明初的大内御苑和清朝的皇家苑囿。明朝初期皇家园林重点在大内御苑,彰显宫廷色彩;清朝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明代的大内御苑有六处,分别为御花园、建福宫花园、万岁山、西苑、兔园和东苑。其中,御花园主要是帝王后妃休憩、游赏之处,园内奇石罗布,佳木葱茏,景色秀丽。乾隆有诗描写御花园中宜人景色:

堆秀山前景物芳,更逢晴日霭烟光。负冰锦鬣游文沼,试暖文禽绕鱼堂。

彩燕缤纷先社日,青旛摇曳引韶阳。莫嫌花事迟追赏,通闰应知春倍长。

由各种形状的太湖石块堆砌而成的假山前景色迷人,在晴天日光的照射下,风物闲美,池鱼游泳,彩燕纷飞。乾隆皇帝在这风景秀丽的初春来到御花园赏花,被眼前的盎然春光吸引打动,生发出对春日之景的欣賞与赞美之情,抒发帝王之乐,体现出古代大内御苑的建筑灵巧和自然风光。

(二)皇家苑囿及园林诗

到了清朝,皇家苑囿的建造工程逐渐增加。这是因为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了明朝的皇城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就转移到了园林方面。加之王公贵族很不习惯北京城深暑之苦,提出择地另建“避暑宫城”。于是待到国力颇丰,在康熙、乾隆年间,逐步建成了承德避暑山庄和三山五园。三山指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五园即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集中体现了皇家园林的主要特色。

清朝乾隆皇帝一生作诗四万余篇,关于皇家苑囿的诗作也不在少数。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乾隆在此地有不少诗篇传世。一首《三月初八日幸圆明园》记载了初春时节圆明园中生机勃勃的景象。乘坐步辇拾阶而上,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就展现在诗人眼前。绿草与红杏相映,飞雁与水波相衬,这满园的春光仿佛在等待来人的欣赏:

秉时御气暮春初,灵沼灵台艳裔舒。似毯绿茵承步辇,含胎红杏倚玫除。

下空回雁无忧弋,画水文鳞底用渔。满眼韶光如有待,东风着意为吹嘘。

韵味十足的七言绝句便写尽园之美、林之深。在乾隆著述圆明园的诗篇中,还有一篇《调寄秋风清·水木明瑟》(圆明园四十景诗词之一)最具代表性:

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逾生净绿。郦道元云: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达;智仁之性,共山水效深。兹境有焉。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开篇三句介绍引水之法,体现古人之智慧。“泠泠瑟瑟”叠词的运用写出山林之景的迷人、水流之声的清脆,“非丝非竹,天籁遥闻”从侧面烘托出自然界声音的悦耳动听。接着借郦道元之语再赞圆明园风光之盛,借自然景物,抒个人情怀。这首词中,作者充分表达了对自然之景的赞美,意境深远,别具一格。然而,乾隆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诗作中除了单纯地描写园林景色,更多的是在写景之余,反映关于加强统治、巩固政权的思考。圆明园有“第二政治中心”的称号,乾隆在这里留下的诗作,也大多赋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正大光明》中:“草青思示俭,山静体依仁。经营惩峻宇,出入引贤臣。”又如《九州清晏》:“昔我皇考,宅是广居。旰食宵衣,左图右书。”除圆明园以外,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乾隆也在此地留下诗篇:

轩墀敞御园,草树静高原,游豫思仁祖,庥和逮孝孙。

桥山将酹爵,玉馆此停辕,罨画山容在,修蛇电影奔。

禽言欣客至,蛩语诉秋繁,阶篆苔纹暗,碑诗钗脚存。

圣踪犹可想,衷曲向谁论,倍切乾乾志,虞孤覆载恩。

帝王在皇家园林所作诗篇既有描写园林秀丽景色、描摹园中雄伟建筑以彰显皇家气派和威严的诗作,又有体现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力、抒发雄雄治世之志的宏伟篇章。

二、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及诗歌创作

(一)江南私家园林及诗歌

两宋时期的文人园林在明末清初阶段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展,在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人园林风格一时成为社会上品评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1]。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可以按照地域分布,分为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私家园林两大类。明代嘉靖、隆庆以后,江南地区由于经济发达、财货丰富,私家园林的兴建呈巅峰之势。[2]

苏州网师园为乾隆时期光禄寺少卿宋宗元所购居所,用以官退后颐养所用。园内四季花盛,草木品种繁多,牡丹、芍药尤甚。范来宗有首专门描写在网师园欣赏芍药花的诗,题为《三月廿八日网师园看芍药》:

杨花扑面已成团,取次风光转药栏。网师折柬招诸老,贱舆络绎报当关。

回廊迤通花光起,泼浪殷红并姹紫。绕径千层露带珠,翻台五色霞成绮。

首句通过“杨花扑面”点出季节,同时暗示芍药花已开。在这一时节,诗人与友人一同赏花玩乐,体现出春日的闲适之情。后四句具体描摹了芍药花的颜色、形态,凸显出网师园中芍药数量之多、盛开之茂。

“网师园”之“网师”乃渔父之别称,而“渔夫”这一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山林隐士、远离尘世的象征。园主及好友在网师园中集会、游乐,体现出归隐山林、及时行乐的豁达之心。例如吴嘉淦的《冬日网师园宴集》便记录了冬季园中的一次集会:

江湖小集系人思,高会欣逢到网师。各有传家富文字,可无吟社与支持。

远林欲雪倪迂画,老树初花退听诗。谁共山公常载酒?风来未减习家池。

以上列举诗作大多描写了江南私家园林中风物繁茂、景色秀丽的画卷,记述园林之中的文人活动,抒发了文人士大夫隐逸避世、性情高洁的思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处在封建社会将解体的末世,追名逐利、贪图享乐之风盛行,文人士大夫园林也受到了市井文化的影响,园林的主要功能也渐渐地演变为娱乐、社交等等。

(二)北方私家园林及诗歌

江南私家园林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北方私家园林也逐渐增加。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随着北方政权的稳定,大量王公、贵戚和官僚集中在北方,并且会在某地世代居住,子孙繁衍,所需的居住场所增加。外省的大员、蒙古王公也都要在北京兴造邸宅,而有宅则必有园。这些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也都向往帝王的宫苑式的生活享受,追求气派,以此显示政治上的地位。因此纷纷建宅造园。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分散在内、外城,具备一定规模的宅园,约有一百五六十处,保存到五十年代的有五、六十处。其二,清朝至乾隆时期到达了皇苑建设的高峰,园林艺术设计、造景技术、管理完善等系列工作都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体系,从事该行业的人数也大为增加。同时,更多的人从皇家园林中汲取经验,从而民间园林建设也逐渐兴起。

恭王府花園又名萃锦园,是北方典型私家园林之一。前身为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的府邸,后作为清代道光皇帝第六子恭忠亲王的府邸。恭王府花园位于北京内城什刹海一带,园内假山层叠,风景优美,颇具江南园林的情调。夏孙桐一诗《江神子·萃锦园看海棠》记载园中海棠:

瑶轩都被锦云封。逞春容。十分秾。花下分茵,花片堕杯中。料得今宵无月到,银烛映,越娇红。

西园胜侣漫追从。惜衰翁。彩毫慵。羞对琼姿,不称赋惊鸿。但祝来年花更好,铃索静,护春风。

全文韵从一个“秾”字,极言海棠花开时繁盛、艳丽的场景。而“花片堕怀中”却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花叶凋零、春光易逝。最后一句“但祝来年花更好,铃索静,护春风”更是写出了诗人对大好春光的挽留和珍视以及对来年春天的期待之情。

晚清官员陈曾寿作《恭王旧邸萃锦园海棠最盛心畬王孙数约看花》赞美恭王府后花园中海棠:

台蚀朱栏水渴池,曲深萝径隐秾姿。晚春风日犹凄冷,绝世芳菲费护持。

曾是忧勤疏胜事,只今追赏异清时。爇天香烬难通奏,烂漫催开傥待诗。

首句写出海棠所在环境的陈旧破败,照应诗题中的“旧邸”。次句交代“曲深萝径”之处是海棠花盛开的地方,颇有“曲径通幽”之感。看到海棠之后,作者心生伤春惜春之情,海棠之美无人欣赏,绝世芳菲无人留心。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海棠之美的赞叹和欣赏,又有对美景无人知的怜悯和惋惜。同时又以海棠喻历史,借海棠的无人欣赏来体现园林的荒废和衰败,以表达历史沧桑之感。

三、结语

园林建筑中少不了楹联、匾额的元素,如今我们对园林的研究也多依托于前人的诗文创作。自古以来,中国园林的建筑便体现着“园中有诗,诗中有园”的指导思想。陈从周教授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中指出:“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3]”由此可见,园林诗文是先人记录园林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一个时期园林的发展状况,就是学习当时当地的人们如何去理解自然,利用自然,从而营建园林这片人化的自然,以及随着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的变迁,人类如何与自然更加合理、巧妙地实现共处与融合。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这种高级的表现形式,品读古代园林诗文的意蕴和哲思,我们能够还原、理解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史,从而带给今天的我们更多启迪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12

[2]王艳照.论西方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园林的关系——以宇文所安对唐代文学与园林的研究为主[D]华东师范大学,2011:32

[3]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41-42

猜你喜欢
意蕴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文化的意蕴研究
《青鸟》之象征的多重意蕴及机理发微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名师读意林
名人名师读《意林》——刘心武